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山東大學醫學院《自然通訊》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山東大學醫學院《自然通訊》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山東大學醫學院《自然通訊》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NLRP3炎性體是一個多蛋白平台,包括NLRP3、ASC、Caspase-1,並在病原體的宿主防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炎性體複合物的裝配,是由來自微生物感染和內源性「危險信號」的刺激物觸發的。然後炎性體複合物作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活化的平台,caspase-1將pro-IL-1β和pro-IL-18切割為成熟的IL-1β和IL-18。NLRP3炎性體與各種疾病有關,如痛風、自身免疫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肥胖和2型糖尿病。因此,NLRP3炎性體活性必須嚴格控制,才能維持免疫穩態和避免有害的影響。

NLRP3表達水平是炎性體激活的一個限制性步驟。在靜息的巨噬細胞中,NLRP3的蛋白水平相對較低,因此NLRP3炎性體組裝是難以誘導的。由TLR配體許可的NLRP3蛋白表達誘導,可允許各自的NLRP3激活劑(信號2)觸發Caspase-1切割。因此,NLRP3水平的調節,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機制,來改變免疫細胞的炎症潛力。到目前為止,NLRP3表達的負調控機制已經得以確立。例如,該研究小組報道稱,芳香烴受體可以結合NLRP3啟動子並在轉錄水平上抑制其表達。miR-223通過NLRP3 的3′非編碼區內一個保守的結合位點,可抑制NLRP3 mRNA的表達。


自噬-溶酶體途徑和泛素-蛋白酶體通路,是哺乳動物細胞中廣泛存在的兩種主要的蛋白質降解系統,它提供了特異性並調節天然免疫反應的強度。據報道,自噬依賴的降解參與NLRP3表達的調控。例如,2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可以一種自噬依賴性的方式促進NLRP3降解。多巴胺D1受體(DRD1)信號通路可通過E3泛素連接酶促進NLRP3泛素化,從而導致自噬介導的NLRP3降解。然而,泛素蛋白酶體通路是否也參與NLRP3蛋白表達的調控,仍是未知的。


TRIM家族蛋白,可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促進它們各自底物的降解,而參與先天免疫反應的負調控。TRIM31是TRIM蛋白家族的一個成員,它是在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I類區域中編碼的。幾個TRIM家庭成員(包括TRIM31,TRIM40,TRIM10,TRIM15,TRIM26和TRIM39)被組織在一個緊密的集群內。大多數上述的TRIM家族成員在先天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然而,TRIM31的生物學功能,尤其是在先天性免疫反應中的生物學功能,仍然是未知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TRIM31負向調節著NLRP3炎性體的活性。TRIM31可以直接結合NLRP3,進而促進K48-連接的多聚泛素化以及NLRP3在休眠和活化巨噬細胞中的蛋白酶體降解。TRIM31被確定為NLRP3表達的一種生理抑制因子,對於「生理條件下NLRP3炎性體激活的限制」提供了一個解釋。與此一致,TRIM31缺乏可在體內促進NLRP3炎性體的活化,增強IL-1β分泌,從而加重alum誘導的腹膜炎。另一方面,TRIM31缺乏可通過促進NLRP3炎性體活化,抑制葡聚糖硫酸鈉(DSS)誘導的結腸炎的嚴重程度。因此,TRIM31可能是NLRP3相關綜合征(包括自身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個潛在治療靶點。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富翁頻出 政策還需走幾步
「自我控制」的秘密
中國生物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生物鏈
中國成就,世界矚目!《自然》2016年重大科學事件,我國多項成果上榜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科學》雜誌發表同濟醫生新研究
重慶大學最新化學研究成果連續在世界頂級期刊發表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晴研究組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揭示RPA在DNA複製偶聯的核小體組裝過程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中國糖尿病策略報告
我國學者發表蚊蠍蛉二新種
重慶郵電大學白明澤博士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上發表
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JVI發表呼吸道合胞病毒新的高效抗體研究成果
神經學家發表新技術 將用人類屍塊組科學怪人
韓國留學一定要了解的大學「發表」文化
歐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學雜誌發表中山醫院介入團隊研究成果
中國學者在Lancet子刊發表我國人群膳食健康研究新成果
美國德州大學發表新研究 成功以微波加熱殺死癌細胞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系列衛星首個科學成果發表
饒子和院士發表病毒研究新成果
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創新團隊」在PRL發表文章揭示微腔中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
四川大學Nature子刊發表癌症新成果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張大慶課題組發表領域旗艦期刊封面文章
華人學者攜手浙大學子Nature子刊發表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