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氣:半個世紀的證明
氯是地殼中大量存在的元素,它在地殼中含量為0.028%。氯也是與人類關係極為密切的元素之一,直接參加人體的新陳代謝,在人體內的含量占人體質量的1/400。為了維持正常活動,每人每天要攝入幾克氯的化合物。
裝有液氯的鋼瓶(網路圖)
氯元素的發現之旅頗為曲折,數位科學家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才得出氯這個名字。氯元素最突出的特性是有毒。而這種毒性居然是被科學家「嘗」出來的。
品嘗毒氣 開個「好頭」
18世紀後期,為了促進冶金工業的發展,世界各國科學家前赴後繼地研究各種礦石。瑞典人舍勒(注一)也是其中一位。他對黑苦土非常著迷,連續研究了三年,得知黑苦土裡面有一種新金屬,他把這種新金屬定名為錳。進一步研究,他確定黑苦土的主要成分是氧化後的錳。按當時參照的拉瓦錫理論,他把氧化後的錳叫做「脫燃素的錳」。
舍勒(網路圖)
「這是什麼玩意,聞起來怎麼如此難受?」公元1774年的一天,舍勒把鹽酸與「脫燃素的錳」進行化學反應實驗時,產生了一種刺激性很強的黃綠色氣體。他根據燃素學說推論,黑苦土與鹽酸作用時,將鹽酸里的燃素脫去,因而這種氣體自然脫去燃素的鹽酸。舍勒給這種「脫去燃素的鹽酸」取了個名字,叫鹽精。經過多次試驗,他發現鹽精與普通的空氣不同,它微溶於水,能浸蝕金屬,還能漂白有色的花朵和綠葉。為了徹底弄清這種元素的特性,舍勒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品嘗」一下。於是,他將微量鹽精溶於水中,然後舀起一小勺放進嘴裡。10秒鐘後,他的肺部開始難受,伴隨劇烈咳嗽。根據多年經驗,他知道去除一般毒,就是毒吐出來。於是他馬上衝進廁所,一邊喝水,一邊摳喉嚨,吐了一地。經過這次事件,舍勒確定鹽精是有毒的。
然而,虔信燃素學說的舍勒堅信,鹽精只是由「脫燃素的錳」從鹽酸中奪去燃素時產生的氣體而已,也沒有認為它是一種元素。
其實,舍勒「品嘗」有毒物質並非第一次。據報道,他一生中完成近千個試驗,親自吸入或「品嘗」七八種有毒物質,並因此傷害了身體,直至身故。這種科學精神讓人嘆服。
迷信權威 錯失機遇
舍勒之後,科學家們並沒止步。10年後的公元1785年,法國化學家貝托雷在研究「鹽精」時發現,這種氣體的水溶液被太陽照射後,會分解出氧氣,變成鹽酸。按照拉瓦錫的酸性理論(注二),酸里必定含有氧。他認為這種氣體是氧和鹽酸的鬆弛化合物。作為拉瓦錫的忠實信徒,貝托雷把這種氣體叫做「氧化鹽酸」。他認為,只要有光的作用,氧氣就可以解離出來,因為光對氧氣的親合力比鹽酸對氧的親合力大。
拉瓦錫燃燒實驗所用的裝置(網路圖)
公元1809年,拉瓦錫的堅實支持者,法國著名化學家呂薩克和泰納為了證明拉瓦錫理論的正確,便進行實驗,希望從鹽酸和「氧化鹽酸」里把氧分離出來。他們將乾燥的木炭裝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燒到紅熱,然後再將鹽酸氣和「氧化鹽酸」氣通過這根燒紅的盛有木炭的玻璃管。如果鹽酸和「氧化鹽酸」里含有氧,那麼在玻璃管的出口可以得到碳酸氣,還可以得到按拉瓦錫理論所推導的「鹽酸素」。可是,他們在玻璃管的出口處,並沒有得到碳酸氣,也沒有什麼「鹽酸素」。進去的氣體和出來的氣體完全沒有變化。
接著,為了用氫氣去奪取「氧化鹽酸」里的氧,他們將氫氣與「氧化鹽酸」氣混合在一起,進行日光曝晒。最後結果出乎他們的預料,只生成了鹽酸氣,沒有生成水。很明顯,「氧化鹽酸」里沒有氧,鹽酸里沒有氧!雖然實驗結果與拉瓦錫的理論相悖,但他們不能接受「鹽酸里沒有氧」的結論,此事也不了了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大膽想像 小心求證
同一時間裡,英國化學家戴維也對鹽酸和「氧化鹽酸」進行仔細的研究。他用類似的方法做了蓋·呂薩克所做的內容相同實驗:用強大的伏打電堆的電流將木炭燒到白熱,再分別通人鹽酸氣和「氧化鹽酸」氣體。實驗結果也與蓋·呂薩克、泰納關於「氧化鹽酸」和氫氣混合的實驗,反應生成物也是鹽酸氣,沒有得到水。
「這完全不符合拉瓦錫的理論!」戴維心想,「難道氧化鹽酸是一種音質,或者根本就是一種新元素?」想到這裡,他驚了一下。畢竟此前大家都堅信拉瓦錫的理論,自己這種設想太過大膽。然而,平生喜歡創新的戴維思忖良久後,還是下定決心,要揭開「氧化鹽酸」的神秘面紗。
經過冷靜、客觀地分析,並經過數次小心謹慎的實驗,戴維終於得出結論:「氧化鹽酸」是一種單質。1811年11月15日,他在英國皇家學會宣讀了論文。論文包括兩個觀點:一是鹽酸是由氯和氫化合而成,裡面沒有氧;二是把黃綠色的「氧化鹽酸」氣體取名為「Chlorine」,元素符號為「CI」(Chlorine是希臘文,原意為「綠色」,後來譯成中文名為「氯氣」)。
實驗室制氯氣裝置圖(網路圖)
儘管戴維的這一結論很合乎實際,也容易理解,但當時的化學家如法國的蓋·呂薩克、貝托雷,瑞典的貝齊利烏斯等並不願意接受,也不承認氯是一種元素,更不相信氯氣的存在。直到碘和溴兩個元素被相繼發現後,戴維的論點才得到法蘭西學派化學家的承認。這時,距舍勒第一次製得氣態的「鹽精」已經50年,整整半個世紀。
亦過亦功 合理利用
經過半個世紀,氯終於被科學家們發現。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終於摸清了氯的「脾氣」,對它的利用也越來越多。
氯的產量已經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它的身影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每天飲用的自來水,就是通過氯氣進行消毒的;聚氯乙稀(簡稱PVC)為原材的管材、板材、薄膜、人造革等,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根據舍勒發現的氯的漂白作用,人們還用氯製成工業用的漂白粉或漂粉精。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氯氣可直接利用,但為了製取純凈的氯氣,並考慮貯運的方便,要把一部分氯氣進行液化製成液氯,用鋼瓶或槽車運往用戶。
氯氣的用途(網路圖)
當然,利用不當,氯和氯的化合物也會給人們帶來傷害:單質氯可以用作毒氣,它生產出來的毒氣光氣,曾給許多士兵和平民帶來巨大災難;許多殺蟲的含氯農藥(如DDT、666等),在使用過程中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如何趨其利避其害,更合理地利用,應該是科學家們繼發現氯元素後,有一個重要課題。
--------------------------------------------------
注釋:
注一:卡爾·威爾海姆·舍勒(1742~1786),瑞典著名化學家,對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種氣體都有深入的研究。一生盡瘁於化學事業,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他150和200周年誕辰時,瑞典人民舉行隆重的紀念會,這種會議也成了各國化學家們進行學術交流的場所。
注二:酸性理論,化學家拉瓦錫在《燃燒概論》和《酸性概論》兩文中,正式闡釋了氧化說。他認為燃燒是物質和空氣中約佔五分之一的氧氣反應的結果,同時基於很多燃燒產物的水溶液具有酸性,他得出任何酸中都含有氧的結論。這種結論影響世界科學界幾十年。
※哈佛美女教授告訴你,科學原來可以如此性感!
※霧霾謠言大盤點!如果漏了哪個,我們幫你去問專家
※冬至只在一瞬間
※不只地球,太陽自轉速度也在減慢
TAG:蝌蚪五線譜 |
※20本書:半個世紀的時尚
※三個人的半個世紀:亂黨、逆賊和皇帝
※吳興華:「失蹤」半個世紀的天才詩人
※梨竹:半個世紀才開花一次的「死亡之竹」!
※塵封半個世紀!中美死守五十年的秘密真想曝光
※半個世紀前的美國青年,崇尚自由的年紀
※出現14天的神秘恆星,卻花了幾個世紀來解釋
※直擊上世紀八十年代:天還是藍的,2毛還是貴的
※陳平原:整個20世紀都是五四新文化的世紀
※19世紀,一個輝煌的昨日世界
※半個世紀,一個約定,世間再無豐子愷
※上世紀的腦洞發明大賞,個個奇葩
※這個省的官員,掌控大明一個半世紀的朝政,首輔就有8個
※這個國家和大明打了半個世紀,卻成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避難所
※浪琴名匠:見證跨越兩個世紀的製表成就
※印度男子橫跨3個世紀以120歲的年齡破世界紀錄,臉上完全沒皺紋的「長壽秘訣」太神了!
※老照片:19世紀末期真實的朝鮮
※超七個世紀的洞,被一個道士發現,裡面寶物至今罕見
※【老照片】橫跨半個世紀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