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天 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今天 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哪一部經典是適合從小讀到成人的終身讀物?又是哪一部經典鋪就了中國文化的人文底色?孝是人的第一美德,而鮮有專門論述孝的經典。今天就抓住機會,跟隨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中國文化的人文底色是什麼?就是忠孝節義。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帝王和統治者過度的強調了愚忠愚孝的結果就是我們在反對愚忠愚孝的時候忘掉了忠不只有忠君一途,忠的概念更應該是忠人之事、忠於朋友、忠於理想和信念。而對於孝,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反對,反對的只是愚孝。

今天 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對我個人而言,對孝的認識也有逐步加深的過程。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我起初認為孝本身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盡己所能,孝養父母就可以了,還需要別人教我怎麼盡孝嗎?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為什麼被歷代聖賢持續講了幾千年?孝還有什麼秘密嗎?為什麼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經》。


孝的三個層次


曾子說:大孝尊親,其次能養,其次弗辱。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是大孝子也是大賢人,據傳《孝經》也是曾子根據孔子的口授寫錄而成。

原來,發自內心的尊敬關愛我們的父母只是最低層次的孝,我們日常所認為的養也只是孝的低級階段,讓父母免於受辱才是真正的孝。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大奸臣都是出了名的孝子,從這個標準來講,卻是大不孝。

今天 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我們說一個人不好的時候,習慣冠以:這個人沒教養。這就是讓父母受辱,這其實就是不孝。


原來孝不只是敬親養親那麼簡單,也就是《孝經》經文所講的: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立身行道以顯父母。能夠敬親養親,同時能夠立身行道有所成就,才是真正的孝。

孝的三個系統


我們經常用「上有老、下有小」來指代中年人,構成孝的不只是子女對父母的單向的孝養,子女盡孝本身也是對子女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而整個社會和時代對孝的認知和評價則構成了孝的第三個系統。有些父母經常用我養你多麼多麼辛苦,為你差點丟了工作,為了放棄了多少機會,你長大了一定要孝順,這是正確的孝道嗎?當然不是,這已經成了交易,也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不好的種子。

今天 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孝與順

我們今天經常把孝和順連起來用,但是這裡卻隱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命題,那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就是孝嗎?也接近於我們所說的「愚孝」。孔子是極力反對愚忠愚孝的,當曾子問孔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非常嚴厲的批評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我們遍觀和孔子有關的經典,可能都沒有幾次孔子會有那麼強烈的情感表達,孔子大力提倡的是: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


所以,一味的順從,一味的愚孝,是致父母於不義,這就很可怕了,也就是曾子所講的使父母受辱,當然也就是大不孝了。


《孝經》講什麼


孝是順天下的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皆源於孝。

只有1800字的《孝經》,卻說盡了」孝道「的內容、價值及其在各個領域的運用,講到了身處不同的階段和環境該如何盡孝,從父母在世到父母亡故後的所有孝行。


《孝經》文字凝練,字字珠璣,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全書十八章,逐層推進,娓娓道來。

今天 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什麼人該讀孝經


孩子該讀《孝經》。對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而讀《孝經》對於培養孩子的美德和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


成年人該讀《孝經》。孔子說孝是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經》之孝已經不是純粹的養親敬親的情感了,而已從」親親「的家庭倫理出發,將人與人的關愛之情、責任之心,推至整個社會和天下、國家,將其屬於父子之親、母子之情的倫常關係與上下等級、朋友之誼、夫婦關係等結合起來,從而起到端正人心,純化情感,改善關係,達到和諧的作用。成功的實現了事親敬長之情與忠軍愛民之義的結合,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知道的結合。


《孝經》是善和美的源頭活水,是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善人君子的指南北斗。《孝經》是一部適合從小讀到成人的終身讀物。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3210187736@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四句話讓你擁有強大的內心
修身一定要除惡務盡
只有紀曉嵐能對上的四個絕「對」,乾隆都服了
讀《論語》《孟子》法(上)
成名真的要趁早?——來看古代名人的成名術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今天,我們該如何談論「孝」
今天,我們只談論愛情
我們該如何在感情里談論前任?
當我們談論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為什麼今天我們還在談論羅馬
當我們談論二胎時 他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敢作敢為時,我們都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復古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談幸福?我們還是談論實相吧
當我們在談論工匠精神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應當如何修道?
我們應該如何恭敬佛像
我們如何見佛?
我們該如何評價孫殿英?
美色當前時,我們該如何呢?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李白
當我們討論詩歌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我們,該如何去愛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