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童話《巫王》,成人的你讀懂了嗎?
摘要兒子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並且往往在中年時才認識到這份渴望究竟有多深。在此之前,青年男子通常都忙於排斥父親,無法注意到自身「對父親的渴望」。
法國童話《巫王》
很久以前,有一個強大的國王統治著一片廣大而富饒的國土。這位國王是個精通魔法的巫師。國王年輕時娶了一位美麗的王后,因此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男人。不久之後,王后便生了一個兒子,然後王后把新生的王子帶到他的仙女教母那裡。仙女不僅賜予小王子魅力和智慧,還讓他能夠討所有人歡心,學東西一點就通。
幾年後,悲劇突然降臨:王后生病去世了。臨終前,她叮囑兒子在重大問題上請教他的仙女教母。聽到王子發誓允諾,王后才安心地離開人世。失去母親的王子傷心不已,但他青春年少,容易恢復,所以時間最終撫去了他的傷痛。然而,他的父親卻不是這樣。王后的辭世令國王悲痛欲絕,什麼也無法讓他從無邊的哀傷中走出來。
終於,巫王決定週遊世界,希望借旅行來散心。他用魔法造訪了各種神奇的國度。有一天,他在一個風景秀麗的湖邊發現了一座城堡,便變成一隻鷹飛了過去。在那裡,巫王看到一位女王和她成年的女兒坐在一起,而且那公主長得比月亮和群星交相輝映還要美。他愛上了公主,心中的哀傷竟然破天荒地消失了。巫王在熾熱的情感驅使下俯衝下去,用鷹爪抓起公主,飛走了。
公主驚聲尖叫,奮力掙扎,巫王只好在一片美麗的草地上降落,變回了人形。「別害怕,」他對公主說,「我是個國王,而且愛上了你。我想和你結婚,把全世界的幸福都給你。」
公主大聲喊道:「如果你愛我,就把我送回家吧!」
巫王不願放棄公主,就為她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裡面滿是黃金和鮮花,還有數不清的僕人。他指著宮殿,許諾道:「只要你嫁給我,這一切,還有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我都給你。」
公主回答:「我只想回家去。」
「那可不行。」巫王厲聲喝道。之後,他用魔法給公主變出各種禮物和解悶的東西,其中一樣是一隻會說話和背詩的鸚鵡。然而,公主還是堅持要回家。於是,巫王用一團魔法雲霧包圍宮殿,不讓任何人進去,也不讓任何人出來,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城堡。
巫王沒有把公主的事情告訴任何人,但他每天都會去看望她。他給她送去各種禮物,一樣比一樣貴重,但公主還是不肯答應他。最後,巫王突然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他想:「公主之所以拒絕我,也許是因為她聽說我還有個兒子吧!」從那天起,巫王便對那年輕人心生嫉妒。為了防止王子和公主相見,巫王便打發兒子到遠方旅行去了。
王子去了很遠的地方,最後來到一個人人都鬱鬱寡歡的王國。王子問他們為什麼這樣,那裡的國王和王后便回答說他們的女兒被一隻怪鷹抓走了,王后還把公主的畫像拿給他看。王子對畫中的少女一見鍾情,發誓一定要找到她。於是,王后給了他一個裝有公主畫像的吊墜。勇敢的青年就這樣踏上了征途。不過,他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去拜訪自己的仙女教母,聽取她的建議。她查閱了魔法書,然後大聲宣布:
「啊!我看見公主在哪兒了。可是,綁架她的人就是你父親!」
「我的父親!」王子驚訝地感嘆道。停頓了片刻,他又悶悶不樂地問:「公主是心甘情願與他在一起的嗎?」
「不是,」仙女教母回答,「她被他的魔法囚禁著,一心渴望回家。」
王子說:「既然如此,那麼不管囚禁她的人是不是我父親,我都要把她救出來!」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易。」仙女教母說,「你父親是個神通廣大的巫師,而且用一團魔法雲霧包圍了公主所在的城堡。」她又翻閱了一些書,最後終於說:「有了。公主有一隻和她說話的鸚鵡,它經常飛出那片魔法雲霧,前往鄉間。假如我們能抓住那隻鸚鵡,我就能把你變得和它一模一樣,這樣你就能飛進城堡,和公主說話了。然後,我就可以幫你們逃出來。」
王子很快就逮到了鸚鵡,仙女教母便把他變得像鸚鵡的孿生兄弟一樣。他飛越魔法雲霧,來到了那座被施過法術的宮殿。一發現公主,王子立刻被她的美貌驚得說不出話來。
「你怎麼不吭聲了?」公主警覺地問鸚鵡,「難道生病了嗎?可你一向都那麼會說話和背詩的呀!」說著,她捧起鳥兒,溫柔地撫摸它的羽毛。王子恢復了口舌,開始讚美公主的美貌和親切。公主聽後釋然一笑,知道鸚鵡沒事。這時,巫王走了進來,公主立刻皺起眉頭。雖然巫王帶來了各種禮物,但她還是不肯跟他講話。看到公主厭惡巫王,王子感到十分欣慰。巫王離開後,他又和公主講起話來。
「別害怕,」鸚鵡說,「我其實是一個王子,是你母親派來的。我來這裡是為了救你出去。」說完,王子變回了原形,把王后給他的吊墜拿給公主看。
公主認出了那件首飾,喜出望外地說:「你說的是真的!我得救了!」這時,窗外的一陣喧鬧聲打斷了這對年輕人,原來是王子的仙女教母坐著一輛由雙鷹拉著的戰車來救他們了。
「快,」仙女說,「坐上戰車。我們必須趕在巫王發現之前逃走。」說完,他們飛離宮殿,向公主的家中徑直駛去。
巫王在宮殿里覺察到了異樣,於是變成一隻鷹,立即飛向被他施過法術的宮殿。他發現那裡已人去樓空,便動用自己全部的法術一查究竟。最後他終於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兒子把公主偷走了!「我要把兒子殺掉!」巫王惡狠狠地賭咒,「把公主也殺掉,還有那個多管閑事的仙女!」說完,巫王又變成一隻長著尖喙利爪的鷹身女妖,一路追殺仙女。
仙女知道巫王在追趕他們,便召喚了一場風暴來拖延巫王。最後,他們平平安安地抵達了公主的王國。與女兒再度團聚,公主的父母不禁笑逐顏開。
然而,仙女教母卻警告說:「我們一刻都不能耽擱了!巫王還在追趕我們,很快就會來到這裡。要想拯救公主和王子,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立即成婚。」
國王和王后欣然同意,當場便為他們舉行婚禮。就在年輕的新人交換誓詞時,巫王現身了。他憤怒而絕望,情急之下竟然向王子和公主投來劇毒,想要殺死他們。不過,仙女教母用魔法把劇毒都拋了回去,結果致命的劇毒擊中了巫王自己。他倒在地上,沉沉睡去。國王和王后立即下令將他投入監獄。
王子請求他們釋放自己的父親:「現在我們已經結為夫婦,他已不能加害我們。而且,不管怎麼說,他還是我的父親呀。」
國王和王后寬宏大量,釋放了巫王,但他立刻變成一隻鳥,飛走了。
「我絕不會忘記這件事!」巫王對兒子和仙女教母厲聲咆哮,「我絕不會原諒你們!」說完,他便消失在遠方,再也沒有出現過。
那麼,王子和公主呢?他們一起安居下來,開始新的生活,然後幸福美滿地度過了餘生。
父/子與英雄/家長故事
一開始,國王便已經結婚,走到了人生的中年時期。不過,這篇故事並非僅僅同國王有關,因為戲裡還有另一個主角,那就是他的兒子——王子。也就是說,這個童話有一父一子兩個男主角,而且情節富有深意。人到中年,許多男人不是已婚便是身為人父,或者承擔起父親般的責任,監管年紀更輕的男人。然而,對於他們自己的父親而言,男人們仍然是兒子;對於地位更高的領導而言,他們仍然要畢恭畢敬。因此,男人便在發號施令的父親式角色和恭敬順從的兒子式角色之間搖擺不定。這篇故事用雙主人公的方式惟妙惟肖地把握住了男人的雙重角色。
故事的焦點是巫王和兒子爭奪美麗公主的鬥爭。這便是因弗洛伊德而為世人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認為,父子之間的競爭是男性心理的核心。他的觀點其實還可以推而廣之,因為競爭往往也發生在男性師傅和男性徒弟、男性教師和男性學生、男性老闆和男性僱員之間——每個男人都試圖做得比別人好。父親式角色和兒子式角色之間也有鬥爭,全世界的童話故事對此都有反映,如格林童話《魔鬼的三根金髮》(The Devil with Three Golden Hairs)、塞爾維亞戲劇《三個神奇的乞丐》(Three Wonderful Beggars)和印度故事《天定姻緣》(The King Who Would Be Stronger Than Fate)。
俄狄浦斯王
不過,這篇故事並沒有止於俄狄浦斯情結,而是引入了父子心理的某些其他元素。王后去世後,國王無法從悲痛中恢復,因而借長途旅行消愁。在旅途中,他忽視了自己的兒子。這種情況對大多數男人而言都熟悉得令人心痛。在當今社會,父子關係通常非遠即疏。父親忙於工作,鮮有時間陪伴兒子,提供的情感支持也更少。因此,兒子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並且往往在中年時才認識到這份渴望究竟有多深。在此之前,青年男子通常都忙於排斥父親,無法注意到自身「對父親的渴望」。(有時父女關係也與之類似,但我在本書中只關注男性。)
巫王雖然忽視兒子,但並非出於惡意或冷漠,而是悲痛使然。王后辭世之際,巫王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中年危機。他創巨痛深,無法給予兒子任何心理上的支持。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因為父子之間的疏遠通常是父親靈魂受傷的結果。有些父親是酒鬼,有些父親是工作狂,還有的是暴君,或者過分膽小之人,但無論外在的缺點為何,父親們無法給予兒子關愛的原因都在於內心的傷痛。他們只是無法給予更多,並非不願給予。
巫王的傷痛有助於解釋他在故事中的越軌之舉。當他看見年輕貌美的公主並瘋狂地愛上她後,他的痛苦才終於消散。他憧憬著公主嫁給自己,這樣就能再度快樂起來。這是男人中年時十分常見的橋段。由於深受中年危機之苦,許多男人都在年輕女子的懷抱中尋求慰藉。這種做法有時能夠見效,但正如《巫王》展現的那樣,更多的時候是以失敗告終。
《巫王》還展現了巫王的痛苦是如何激化父子之間的「俄狄浦斯衝突」的。巫王綁架了公主,然後為了她同兒子相爭,因為他迫切需要,不顧一切。巫王猶如一頭受傷的獅子,只要什麼能減輕痛苦,他就死死抓住;不論是誰橫加阻撓,他都爪牙相向,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受傷的父親這一形象在許多男人的童話之中都曾出現。中世紀的《帕西法爾》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其中有一位聖杯的守護者漁夫王身負著永遠無法癒合的傷。患病的父親象徵著男人在中年時面臨的雙重挑戰:既要接受父親的創傷,又要接受自己的傷痛。很多尋求治療的男人的癥結就在於此,而這篇故事同時為兩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建議。
王子前去解救公主前請示了仙女教母,得知自己的父親就是綁架美麗少女的罪魁禍首。王子的反應具有年輕男子的典型特徵。他把父親視為惡棍,譴責那年長的男人,然後為了爭奪公主在一場標準的俄狄浦斯式反叛中與父親交戰。通過這種方式,王子迴避了父親的痛苦和哀傷。在他眼裡,父親十惡不赦,恃強凌弱,而非遍體鱗傷,飽受煎熬。同其他的青年人一樣,王子也對自己的痛苦和自己對慈父的嚮往加以否定。
王子在故事結尾的成婚象徵著男性從青年走向成熟,他對父親的態度也隨之轉變。巫王被捕,身陷囹圄後,王子原諒了父親,請求將其釋放。許多男人都會在此與王子產生共鳴,因為人到中年之時,兒子們多已成熟,擺脫了青春期對父親的排斥。而且,很多兒子自己也已做了父親,知道身為人父的艱辛。在接受自己父親的缺陷之後,長大成人的兒子希望冰釋前嫌。然而,同巫王一樣,並非所有的父親都為此做好了準備:他拒絕了兒子愛的表示,怒不可遏地飛走了。在現實生活中,父親往往沒有同兒子和解便撒手人寰,給後者留下日漸惡化的創傷。
英雄和家長
正如山姆奧舍曼(Sam Osherman)在《尋找吾父》(Finding Our Fathers)和邁克爾古里安(Michael Gurian)在《王子與國王》(The Prince and the King)中所做的那樣,許多作家都用動人的文筆反思過父子關係。誠然,這一問題在大多數接受心理治療的男人身上都很突出,但在父子問題上達成和解僅僅是邁出第一步,在此之後還有一段漫長得多的旅程。男子氣概的內涵絕不限於做父親或兒子,因此《巫王》這篇童話還匆匆涉及了其他方面。故事中的兩位男主角並非僅僅是父子,而且是國王和王子。國王扮演著家長的角色,他的兒子則扮演英雄的角色。家長和英雄是一對存在於世界各地神話中的原型,兩者之間上演著一成不變的戲碼:年輕的男人通過和平手段或暴力顛覆來取代年長的家長。英雄和家長實際上是同一生命循環的兩個階段,是同一個深層男性原型的不同方面。英雄是未來的家長,而家長則是昔日的英雄,《巫王》恰如其分地展現了二者的典型關係。
綁架公主的巫王象徵著走向極端的家長。他成了一個殘酷無情、濫用權力的暴君,無視公主的權利和意願。故事對這一點做了強化,稱巫王在奪取公主時變成了一隻鷹。鷹是一種猛禽,能夠隨心所欲地殺戮和吞噬,從羅馬帝國到美利堅合眾國,它一直是象徵家長權威的傳統符號。
巫王濫用家長的權威,這正是他在故事中具有悲劇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在《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指出,衰老的家長通常都會變成暴君,將身邊的人統統奴役。希臘神話生動地詮釋了這一規律。一開始是烏拉諾斯,他是最初的家長神之一。根據神話的描述,他害怕自己的某個兒子會推翻他,於是把妻子蓋亞生下的所有孩子都埋入大地,讓他們重回蓋亞的軀體之中。然而,其中一個兒子克洛諾斯逃過了鎮壓。長大後,克洛諾斯推翻了父親,結果卻聽到一則預言,稱他也將被自己的一個兒子趕下台。於是,克洛諾斯一等自己的孩子生下來便將他們一一吞食。不過,宙斯逃過一劫,後來廢黜了他年長的父親克洛諾斯。宙斯成為新的家長後,又聽到一則預言,得知自己最終也會被某個兒子推翻!
家長和英雄歷史悠久的鬥爭對出生於嬰兒潮,隨後在20世紀60年代重演該劇的男人們而言肯定十分熟悉。這些嬰兒潮時代的男青年抗議越戰,對任何30歲以上的人都不信任,同家長式的人物勢不兩立。然而,30年後,他們也成了家長式的權威人物。女人們也意識到了這場鬥爭。作為母親或妻子,許多女性都力圖平息父子之間的爭鬥,但即便成功了也總是好景不長。原因在於,衝突是男性發展過程中的正常階段,它幫助兒子增長力量,幫助父親積累智慧。只有在父親執著於家長角色,拒絕前進的時候,才會出現問題。從定義上說,父權制只能有一個家長,其他人——包括家長的兒子們——都必須服從於家長。因此,「英雄-子」必須等「家長-父」退位或死去後才能上位。假如長者拒絕讓位,兒子就必須將其推翻。
人類學研究證實,一種文化的父權和英雄色彩越濃,其中的父子敵意就越強;一個社會越是強調男性統治,俄狄浦斯衝突就越劇烈。那些令父子決裂的痛苦和競爭相當程度上源自男子氣概的家長範式。在此,我們已經觸及《巫王》中受傷的父親所具有的深層含義。父親的傷象徵著父權傳統內部的一個根本錯誤:父權制令男人們受傷,因為它強迫他們對男性權威俯首稱臣,強迫他們同輩相爭,還強迫他們提防自己的兒子。受傷的男人因而變成了傷人的父親,養育出另一代受傷的男人。
家長和英雄的衝突不僅發生在男人們之間,還發生在每個男人的內心中。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家長可以被解讀為自我,即自覺意志、計劃和行動的中心。青年時代,男人大多學會了剋制自身衝動,因此人到中年,自我便如君臨天下般主導著男人的自覺生活。此時,男人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新元素,如陌生的情感、困惑的夢境和模糊的渴望。年輕而鮮活的英雄就是男性人格中這些新生方面的化身,但成熟男人卻忍不住抑制它們,用內心的家長摧毀內心的英雄。
超越英雄/家長
巫王未能走出家長範式,他的兒子則比他成功得多。對此,《巫王》已經給出了解釋。首先要注意的是,年輕的王子被母親介紹給仙女教母並得到了後者的幫助。仙女是一個母親形象,同國王代表的父權相對立。因此,《巫王》表明,男性必須藉助女性的影響才能超越英雄。此外,王子還偽裝成鸚鵡同公主接觸。鸚鵡十分聰穎,能夠學人說話,它們在童話中經常作為信使和中間人出現,可謂溝通的絕妙象徵,同象徵權力的老鷹相對立。《巫王》通過這一細節暗示,男人必須用鸚鵡象徵的溝通取代老鷹象徵的支配。還有一些男人的童話對這一暗喻做了進一步擴展,如非洲故事《孩子與老鷹》(The Child and the Eagle)。從老鷹到鸚鵡,從征服到溝通的轉變對成長於英雄傳統的男人而言絕非易事。這種過渡通常令人望而卻步,無所適從,所以男人們往往求助於心理治療。他們也從女性那裡獲得幫助,但並非以女性負責所有溝通的傳統方式進行。在此,男人的任務就是從女性那裡習得一些不可或缺的技能,比如表達感情。
《巫王》總結了兩種傳統男性範式:父-子和英雄-家長。對於一切男性探尋自身意義的努力而言,這兩者都是開幕式和起點。不過,故事也對這兩種男性模型做了區分。所有的男人原本都是兒子,都有自己的父親,但並非人人都必須成為英雄或家長。可以說,這篇童話發出了警告:如果男人無法成熟到走出英雄和家長式理想的樊籠,終將釀成悲劇。本書其餘的童話描述的便是超越英雄和家長這場漫長艱險,一路充滿驚奇,卻又不時穿插歡聲笑語的旅程。
圖書簡介
《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 (美)艾倫B.知念著,陳宇飛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10
《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是一部熔童話故事和男性智慧於一爐的奇書。美國榮格派精神分析學家艾倫B.知念用親近當代讀者的語言重述了數十篇精選自世界各地的經典男性童話,通過對精靈、巫師、國王等男性主人公形象的精妙解析,挖掘出了塵封於時間與心靈深處的古老男性原型,帶領讀者去重新認識男性行為背後的深層緣由,為那些已經或即將踏上內心之旅的男人提供了一幅地圖。
作者艾倫B.知念(Allan B.Chinen)是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學科普作家。他運用心理學的專業知識闡釋世界各地的童話,創作了大量有關成人發展和老年學的研究著作,開拓了童話學研究的新領域。代表作有「童話與心理學」四部曲:《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拯救王子的公主》《大人心理童話》。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病態痴迷源自何處?
※馬家輝:《龍頭鳳尾》不是黃色小說
※吳學昭憶楊絳:先生回家紀事
※東北抗聯史事考:楊靖宇將軍的最後時刻
TAG:騰訊文化 |
※德國《格林童話》,原版是十八禁成人童話?
※英國女王愛情真相:童話都是騙人的,女王也要斗小三!
※童話成真了?中國妹子嫁給了比利時王子成王妃!太浪漫了!
※你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夢
※《沉睡魔咒》——和《睡美人》不一樣的暗黑童話!
※法國人哭著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我不會再玩核動力航母了!
※誰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偽君子?假女權?看了艾瑪版的《美女與野獸》才發現,原來童話可以成真的…
※戳進來|偽君子?假女權?看了艾瑪版的《美女與野獸》才發現,原來童話可以成真的……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為什麼還要讓孩子讀?
※奇葩漫畫:當白娘子是男的,許仙哭了: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童話是寫給兒童看的?錯了!
※成人童話《武林外傳》熱播十年,這四個風情女人,你真看懂了嗎
※你還記得魔法森林裡的童話鎮嗎?
※《魔法壞女巫》:改編童話,直面成人世界的殘酷
※男神圖庫:童話里的王子真的很帥嗎?請你來鑒定!
※誰告訴你,童話里都是quo人的?!
※《當怪物來敲門》: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雲和行記:來這裡,看童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