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作者丨吳家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隨著開放獲取(Open Access, OA)型期刊的興起,藉助於網路的無限空間,成為年發文上萬篇文章的「巨型」電子期刊已經不難實現,例如人們熟知的《PLoS ONE》在2015年一年就發表了28114篇文章。但是,在傳統的紙質出版界,要想成為年發千篇論文的科學刊物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業內簡稱「JBC」)正是這樣一本在生命科學領域乃至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巨無霸」專業科學期刊,自1980年起,每年發表的生命科學研究論文就在千篇以上。


現代生命科學發展史的縮影


「JBC」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依靠其發文的規模,更主要的是得力於其長期積澱下來的科學嚴謹性和原創性。該刊誕生於20世紀之初,是一家典型的「百年老店」;其登載的一篇篇研究論文就是一部現代生命科學發展史的縮影。該刊專門設有一個「經典」欄目(Classics),重溫那些該刊曾經發表過的重要科學發現,例如,2012年10月的經典欄目就登載了布勒夫婦(George O. Burr,Mildred M. Burr)在1929年和1930年在JBC上發表的兩篇關於脂肪酸的研究論文,他們的發現首次揭示了脂肪酸與人類的健康緊密相關。目前該刊整理出來的「經典」論文已經超過250篇。


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葉,現代生命科學在歐洲正處於孕育發展時期,研究者逐漸認識到,生物體內的生理或病理活動都必須遵循著物理和化學規律。在這樣一個時期,美國藥物學家阿貝爾(John J. Abel)和生理學家荷特爾(Christian A. Herter)有機會到德國學習工作,顯然也受到了這種觀點的影響。他們回到美國後,希望仿照當時的一個德國科學期刊《生理化學雜誌》(Zeitschrift fur Physiologische Chemie)創建一個類似的英文期刊,以此來促進生物化學這門新學科在美國的發展[1]。1905年,他們聯手創辦了JBC並擔任該刊的首任主編;21位美國研究人員和1位加拿大研究人員受邀成為了該刊編委會成員;其中一位來自伯克利大學的科學家婁伯(Jacques Loeb)在給荷特爾的回信中表達了他對創辦該刊的支持:「生物學的未來建立在從化學的角度來研究生物學問題」[2]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從1905年到1942年期間,該刊一直是美國唯一的一個專門登載生物化學領域研究論文的刊物。1942年,另一個關注生物化學領域的美國期刊《Archives of Biochemistry》誕生;1962年,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行了自己的生物化學期刊《Biochemistry》;同一時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也開始大量登載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論文[2]。需要強調的是,雖然JBC一直把發表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作為首要任務,但是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從1995年起,該刊決定擴展其關注的研究領域,例如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等。


目前該刊已經成為廣泛覆蓋生命科學不同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期刊,適合投稿的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為19個,包括細胞周期與細胞凋亡;計算生物化學與生物分子網路;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酶學;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與蛋白質組學;糖生物學;影像與顯微鏡;大分子相互作用;方法學與技術;疾病的分子基礎;蛋白質的突變分析;神經生物學;藥理學與藥物發現;翻譯後修飾;代謝與基因表達的調控;RNAi;轉錄與RNA加工;轉基因與基因敲除;生物倫理學。正如其網站介紹其願景時所說:該刊主要發表有助於理解各種生命過程中基本的分子與細胞活動的原創性研究論文。


生命科學期刊演變史的縮影

JBC的歷史不僅是一部生命科學的發展史,而且也是一部生命科學期刊的演變史。該刊創立初期基本上是以月刊的形式發行;1966年到1985年6月期間為半月刊;1985年7月到1993年期間每月發行3期;1994年至今成為周刊。最初該刊的版面為單欄;1958年7月雜誌改版,頁面擴大並改為雙欄的版面;這個版式保持至今。改版使得雜誌降低了出版成本,並增加了文字的容量,新版1頁的內容相當於舊版大約2頁半的內容[2]。改版後的第二年,年出版總頁數為3302頁;在1980年代,作為半月刊,年出版的總頁數大約在1萬5千頁左右;自1994年成為周刊後,年出版的總頁數大約為3萬1千頁左右,為當今生命科學領域刊載量最大的期刊。


1925年12月,該刊由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的前身「美國生物化學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Biological Chemists)負責出版和管理,並組建了新一屆編委會,由哈佛大學醫學院佛林(Otto Folin)任主席,康乃爾醫學院的本尼迪克特(Stanley R.Benedict)擔任雜誌的執行主編[3]。自此,刊物就一直由該學會管理。目前JBC的新主編是麻省大學(University ofMassachusetts-Amherst)教授吉娜莎 (Lila M. Gierasch),常務副主編是范德堡大學醫學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Scchool of Medicine)教授恩格利斯 (Peter F. Guengerich);共同主編(Co-Editor)是曾經長期擔任該刊主編的塔博(Herbert Tabor);副主編由來自美國、加拿大、愛爾蘭和以色列等不同研究領域的17位專家擔任;整個編委會由全世界相關領域的近千名專家組成。


創刊初期,稿件錄用的決定權在執行主編,編委的職責主要是擔任稿件的評審。1934年,編委會定下了一個新的規則:每一個編委將獨立處理編輯部分配給他的稿件和選擇評審人,並決定稿件是否錄用;執行主編可以檢查編委的意見,但通常都會尊重其意見。這種審稿和錄用規則從此成為該刊的基石[2]。在1980年代,隨著編委會成員數量迅速增長至150多人,這個規則被修訂為:如果第一個編輯建議不錄用的稿件,通常要讓第二個編輯對稿件進行再評估之後才會對稿件做出最終決定[2]。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大和稿件的大規模增加,這個規則又被進一步修訂為,編委主要負責評審稿件,由各研究領域的副主編根據評審意見決定稿件是否錄用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科技期刊的形式和內涵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為了適應當前的期刊發展形勢,JBC正在加大其變革的力度:2016年5月,該刊決定把投稿的格式要求變得更為寬鬆,在作者第一次投稿時沒有任何格式的要求。2016年7月,刊物用「速遞通訊」欄目(Accelerated Communications)取代過去的「報告」欄目(Report);該新欄目的文章評審時間將比標準的JBC文章的評審時間大大縮短。此外,刊物決定增加「方法與數據」欄目(Methods and Resources),鼓勵研究者向刊物投遞有關研究新技術和生物學大數據方面的稿件。2016年9月,刊物實現與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管理的生物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的無縫連接,可以將該網站上發布的預印稿件直接傳遞到該刊的投稿系統中進行評審;這一措施改變了科技期刊對投稿的傳統管理模式,打破了生命科學期刊過去禁止一稿兩投和不發表未經同行評議的文稿等傳統觀念。正如吉娜莎教授在出任該刊主編時寫的「編者按」一文中所說:「科學出版活動在過去20年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其面貌正在進行轉換。生物化學期刊(JBC)必須及時地應對這種變化。」[4]


參考文獻

[1] Fruton, J.S. The firstyear of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 Biol. Chem.2002,277(23):20113-20116.


[2] Edsall, J. T. The Journalof Biological Chemistry after seventy-five years.J. Biol. Chem.1980, 255(19):8939-8951.


[3] HansT. Clarke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October, 1905-October, 1955.J. Biol. Chem.1955, 216(2):449-454.


[4] Lila M. Gierasch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6 Onward. J. Biol. Chem.2016, 291(27):15406-15407.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

百年老店:JBC BioArt推薦



關注請加微信號:Biogossip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號fullbelliessinobioart@sina.com。BioArt原創文章如未經授權,謝絕媒體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Art 的精彩文章:

Jennifer Doudna等發現新CRISPR-Cas系統——已申請專利
中科院/BGI石瓊Nature封面文章破譯海馬基因組並闡述其特殊形態的演化歷程
張啟發組PNAS發表「化石」級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
華東師大李大力組等首次在小鼠和斑馬魚中實現可穩定遺傳的遺傳密碼子擴充——附獨家專訪和點評
北大鐘上威和鄧興旺組Developmental Cell封面文章揭示出土幼苗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TAG:BioArt |

您可能感興趣

IJBCB:利用CRISPR/Cas9移除β細胞中的HAT酶增加胰島素產生
廈門大學生科院韓愛東教授最新JBC文章
JBC:揭示印度長鬍椒植物抗癌機制
JBC:如何讓癌細胞被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