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個歷史小故事,看透中國古代隱士文化!

三個歷史小故事,看透中國古代隱士文化!





在中國,特別是古代中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有很高的思想、知識修養,但他們藐視高官,鄙視厚祿,厭倦宦海,憎恨官場,最終不官不仕,歸隱田園,呼嘯山林。這就是中國獨有的隱士及隱士文化。





那麼,什麼是隱士、隱士文化呢?




中國最早的經典《周易》中說:「天地閉,賢人隱。」這裡的「賢人隱」就是指有才能、有學問、有修養、有本領、能夠做官而不願做官的人。他們是「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的人;他們是保持獨立獨行人格、追求思想人身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且發自內心不願入仕的人。這樣的人,稱之為「隱士」。不是山野村夫、漁夫樵夫、僧人道士、和尚尼姑都可以稱之為「隱士」的。



隱士文化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名士遁跡山林,隱居前後的一些故事;另方面就是對隱居生活由衷讚美的文章,以及吟詠的「隱逸詩」。此類文章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佔有一席之地,最有名的當屬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以及他的《飲酒》詩等。




隱士精神特點是心靈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回歸,是宦海的解脫,是精神的超然。隱士生活是清貧的,但其精神卻是富有的,他們有崇高的精神,更有堅硬的骨頭。當然很多東西是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一樣。




看看幾則隱士的故事,通過故事,可以領略一些隱士的精神風貌。



其一

天地之間有此身,此身豈肯惹風塵;


竹籬茅舍居來穩,紙帳浦團趣更真;


行已作成山水痴,到頭不是利名人;


使予生遇陶唐世,當與許由巢父倫。




這是宋朝詩人釋文珦的一首詩,詩中提到的許由和巢父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隱士,被後世奉為隱士鼻祖。




許由和巢父都是和堯同時代很有名望的高潔之士。




堯年齡大了,想請許由代他治理天下,許由不接受。堯又派人去請許由,請他幫助治理國家,先擔任九州牧。然而,許由認為堯和大臣的那些話污染了他的耳朵,來到穎水河邊清洗耳朵。





(圖)

飲犢上流




正在許由洗耳朵時,碰見老朋友巢父牽牛飲水。巢父問許由:「你這是幹啥?」許由便將堯和大臣的話向巢父訴說了一番。許由或許是想在老朋友面前顯擺,或許是為了博得老朋友的同情。但,巢父聽了,卻不屑地說:「如果你住在深山高崖,誰能看見你?堯肯定也找不到你。你到處遊盪,換取名聲,現在卻來洗耳朵,在我面前裝清高!」他數落了許由,牽牛回頭就走。許由納悶,問:「你怎麼不讓牛喝水了?」巢父頭也不回地說:「不飲了,我怕你洗耳朵的水髒了我這牛的嘴!」說著,巢父牽著牛去穎水河上游飲牛去了。聽了老朋友的話,許由便歸隱深山,直至老死。




這就是「飲犢上流」這個成語典故的來源。這則故事充分表現了隱士潔身自好、清高自傲、蔑視爵祿名位的精神風範。




其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吾適安歸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首《採薇歌》的作者是伯夷和叔齊,伯夷叔齊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




商朝時有一個孤竹國(大概在在今河北省盧龍縣、遷安市等地),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次子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孤竹國國君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但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可隨意改動呢?」為了打消叔齊的想法,長子伯夷逃走了。叔齊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兄弟二人隱居在渤海之濱。後來西周強盛起來,他們聽說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兩人便來到周的都邑豐邑(今陝西西安市)。這時候,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二人相視而笑說:「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嗎?」




周武王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賄賂商朝官員;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四處宣揚自己的美德,取悅於民;依仗勢力強大,用征伐殺戮來征服商朝的各族人民。這種以暴易暴的方式,二人深感失望。當周武王帶著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姜尚制止了。





(圖)商朝版圖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河北遷安市南,當時為孤竹國地),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下山,並答應以天下相讓,但他們拒絕出山仕周。




後來,一位村婦對二人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米,可是你們吃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了,他們唱著前面的那首詩,雙雙餓死在首陽山下。




伯夷、叔齊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這種謙恭揖讓的美德廣為傳頌,同時,他們對周朝以暴易暴的方式充滿著卑視鄙棄的強烈感情,這也是隱士精神的一種表現。




其三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曄曄紫芝,可以療飢。


唐虞世遠,吾將何歸?


駟馬高蓋,其憂甚大。


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這是商山四皓寫的《紫芝歌》,四人常常唱此詩以表達淡泊名利、崇尚歸隱的志向,




東園公唐秉、甪(lù)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




漢滅秦,劉邦久聞大名,請他們出山為官,而被拒絕,他們隱居在商山(今陝西省商洛市),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寫下了《紫芝歌》,以明志向。當時四人眉皓髮白,故稱為「商山四皓」。




劉邦登基後,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後來劉邦有意廢劉盈,而立次子劉如意為太子。劉盈的母親呂后知道後,很著急,便請來張良,請他出主意。張良說要穩住太子地位,就得聘請商山四皓前來為太子站台。於是,呂后就請張良前去請商山四皓。有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飲宴,看見太子背後有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一問知道是自己崇拜已久的商山四皓。劉邦想:我請他們都不來,現在卻來為太子站台,看來太子的賢能勝過我呀。於是消除了廢太子的念頭。後來劉盈繼位,為漢惠帝。但朝政大權旁落,母后呂氏專權,四人深感失望,於是重新隱居,終老商山。





(圖)商山四皓




隱士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隱士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特色。他們生活淡泊、性格乖張、不慕名利;他們心如止水、襟懷高曠、笑傲萬物;他們崇尚自然、熱愛田園、遁跡山林、逍遙於青山綠水間;他們品行高尚、關愛民生、痛恨暴政;他們追求樸素、嚮往無為、追求人性的天真純樸;他們孤傲不屈、卓然獨行、蔑視權貴;他們視富貴如浮雲、視利祿如糞土。




總體說來,隱士人生觀是一種消極的,但又不同於佛教悲天憫人。隱士的人生觀,雖不積極,但卻樂觀。與西方的功利主義截然相反,這種精神和意境,絕非西方人所能了解。




更重要的是在當下的中國,對待隱士精神應該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消極厭世、隱居山林、性情乖張、孤標傲世、唯我獨尊等,是絕對要摒棄的。




原標題:中國古代隱士與隱士文化




本文略有刪減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版權聲明:

【本文由李昌寶獨家授權「魚羊秘史」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否則視作侵權。】合作聯繫QQ:248384306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世界的秘密(偷偷告訴你)

TAG:魚羊密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看透人性的千古奇文《心相篇》!
看透人性的千古奇文《心相篇》
看透人心的千古奇文,心相篇
十句《淮南子》,看透古人的處事之道!
八個哲理小故事,讓你看透團隊管理精髓!
情感美文:靜心看透炎涼事,千古不做夢裡人
十二星座,看透的事!
歷史趣聞:宋朝政治家葉適早就看透漢民族衰弱的真相之源?
美文美句,有些事,看透,別說透
看透生死美國士兵,塞班島戰役看透日軍行為,美軍出現精神問題
一眼看透日本三大文化 |日本文化
十句《淮南子》,看透古人的處事之道!說得真好!
千古奇文《心相篇》,教你真正看透人心!
三國里隱藏最深的一個人,因看透三國結局,故而一直未出山
一句話看透漢字中的哲理!
看透了虛偽,無天從小小羅漢逆襲成為佛祖!
關於表達看透世界的句子
看透人性的千古奇文 讓你看人無遁形
黃大年執著一輩子的事:讓中國人看透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