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文人是怎樣復原古戰場的

唐朝文人是怎樣復原古戰場的

原標題:唐朝文人是怎樣復原古戰場的


史上


文/劉黎平

追求和平,嚮往和平,是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民的善良願望,因為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生命財產乃至人的尊嚴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有了和平,才有可能談發展,才有可能講究生活質量。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對於戰爭的看法,也比較客觀,認為戰爭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維護和平,保衛疆土,保證人民安寧幸福的生活,所以有「以武止武」的說法,連《孫子兵法》都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而為用兵的最高境界。


對於和平的嚮往,表現在唐朝的文學作品裡是怎樣的呢?唐朝的文學青年怎樣來表現和平的主題呢?我們來讀一讀唐朝李華的《弔古戰場文》。


出處:


為獲得朋友贊同而精心打磨的好文

在說《弔古戰場文》之前,先說說其作者李華,此公在當今的名聲不如李白、李賀、李商隱,然而在盛唐時期,也是一代文壇大家,其威望不在李白之下,當時的杜甫更是不能和他相比,說是盛唐大V,一點也不為過。在文章的領域,盛唐有兩大高手,閱讀量和轉發率絕對排榜首,那就是李華和蕭穎士,江湖人稱「蕭李」。那個時代的人,如果能請到李華老師寫文章,刻在石碑上,那絕對是莫大的榮幸,李華也因此有不少額外收入。晚年的時候,他隱居山林,發誓不再寫文章,要做個清閑的宅男,可是他的才華不答應,他的粉絲不答應,硬是拿著大把錢找上門,求他出來寫文,他拗不過去,不得不勉強答應,根本停不下來。「不甚著書,惟天下士大夫家傳、墓版及州縣碑頌,時時齎金帛往請,乃強為應」。


李華老師文章好,不過看的作文參考書並不多,他的才華源泉主要還是儒家的經典,「以《五經》為泉源」,不符合孔夫子的思想,他就不下筆,蠻講究的一個人。


李華的文章,誰都不敢說不好,只有他的老友蕭穎士敢點評一二,而且說得李華一愣一愣的,不得不服。有一回,李華辛辛辛苦苦寫了一篇《舍元殿賦》,喜滋滋地轉給蕭穎士看,希望得到他的點贊,老友看了之後,卻輕描淡寫一句:還行吧。


李華得到這個評價,老不服氣,又埋頭用功,費盡心力寫了一篇宣揚和平,反對戰爭的《弔古戰場文》。不過,李華這回長了心思,他沒有直接發朋友圈轉給老友,而是故意將其做舊,放到舊書庫了。過了一段時間,在和蕭穎士散步到書庫的時候,故意裝成偶然的樣子,隨手拿起這篇文章,指給蕭穎士看,問:瞧瞧這篇古人寫的文章怎麼樣?蕭穎士不知是計,看完之後,說:這文章寫得好。「稱之曰工」。李華又問:如果擱現在,誰能寫得出來這樣的好文章?蕭穎士看著李華,說了一句讓老友很感激的話:你要是好好地琢磨一下,也能達到這個水平,「君加精思,便能至矣」。李華聽了,內心深處無數個贊,心裡說:真是我的知己。


那麼,這篇讓同輩高手摺服的好文,到底如何呢?

河水縈帶 群山糾紛具有電影版的畫面感


好的文章,好的詩歌,不管是抒情的,還是說理的,都得有現場感,畫面感和動態感。例如李白同學的「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個摘星辰的細節,就生動逼真地呈現出一幅高樓的畫面。再如劉禹錫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周邊的自然環境就馬上躍入眼帘,似乎觸手可及。祖詠的「積雪浮雲端」,皚皚白雪,浮在高高的雲端上,頓時將高聳巍峨的終南山端到了書案上,整個大唐都為此懾服。無他,就是有強烈的畫面感。


李華的《弔古戰場文》,其主旨在於譴責戰爭,強調和平的珍稀可貴。要把道理說透,就得把畫面描繪好,要生動,要逼真,要可感,要有乾貨,否則讀者掉頭就走,也吸不了粉絲。《弔古戰場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逼真,說得專業一點,就是還原現場,逼真得如同拽著你奔往戰場一般。看著文字,就有代入感,漫天黃沙撲面而來,箭雨從頭頂落下,「利鏃穿骨,驚沙入面」,尤其是「驚沙入面」,一進入文章作者就扔一把沙子上來,猝不及防,不只是有沙粒侵入臉部和五官的質感,而且還有情緒判斷,這些沙子帶著人的反應:「驚」。缺少一個「驚」字,整篇文字就沒有了脾氣。


帶著滿臉的風沙走入現場,接下來是戰場的慘烈,「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眼睛裡蒙著沙子,風吹在臉上,就有暈眩感,再去感知山川河流的崩摧,就很自然了。就如同電影鏡頭裡,一把沙子迎面噴上來,然後鏡頭裡的山河大漠和敵人,搖搖晃晃,顛簸動蕩,陷入一片紛亂,也就很自然了。李華的這把沙子撒得很及時,沒它,感覺不來,估計他有過現場考察嘗試過黃沙撲面的惶恐之感。文章開頭也交代過:「亭長告余曰」,現場的基層官吏跟他口述歷史。


除了眼前的畫面,還有貼身的感受。秋冬時節,正好是北方用兵的時節,氣溫急劇降低,風大沙大,雪落在身上,冰結在衣服上,風刮在耳朵里,怎麼個感覺?「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降雪量大到沒過小腿,鬍鬚上掛著冰渣子,迎著凜冽的寒風,那該是怎樣的感覺?「繒纊無溫,墮指裂膚」,衣服穿得再厚,也穿不出溫度來,手指裸露在外面,冷得感覺都要掉落了,皮膚也皸裂了,切切實實的感覺,平常人又能體會。「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是從溫度來寫北疆的苦寒。好的詩文要有貼身感,質感,或者說有觸摸感,《弔古戰場文》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從觸覺寫寒冷。

吃吃沙子,吹吹寒風,踩一踩寒冰,還不是最悲催的人生,更悲慘的是送命。畫面又來了,「屍踣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戰事剛剛結束,屍橫遍野,物理空間被戰死者的屍體佔滿,沉重得無法喘息;氣氛空間上,山河一片沉寂,沒有生物的聲息,連飛鳥都沒有,只有凄涼的夜風刮過,好似無聲的訴說。除了這些空間,還有一個心理空間,也就是心理上的畫面:「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正在奮戰的將士,面臨生死榮辱的選擇,在沙場上廝殺的同時,心裡也閃過一幅幅畫面,投降?屈居在敵人的營帳下;戰死?就是大漠上的一堆枯骨,「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矛盾和糾結,光榮和恥辱,報國與苟全,構成一幅幅的畫面,與現實的畫面糾纏在一起,在使畫面更為豐富的同時,使字裡行間的容量更為宏大。


表現力強的文字,也是各種畫面糾纏混合的文字,以此體現人心的複雜和豐富,總之,好的文章,要以畫面說話。而畫面又不能單一理解,既又物理畫面,也有心理畫面。


任人而已 豈在多乎?並非單純反對戰爭


《弔古戰場文》可貴的地方在於,不只是一味地反對戰爭,單方面強調和平,作者也明白,真正要實現和平,必須有高明的邊關政策和善於守邊的名將,能夠有效地「以武止武」,遏制侵略,從而帶來長期的和平。

在這方面,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戰國時期的名將李牧,「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李牧鎮守邊關,不僅有效擊退匈奴,開疆拓土,還帶來邊關的安寧,震懾敵人之後,長期無戰事,贏得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面。李華由此得出結論,有效的禦敵良策,不在於人多,而在於善於用人,不在於無休止的征戰,而在於善戰能戰,「任人而已,豈在多乎?」


類似的思想在唐朝並不偶然,差不多同時代的王昌齡,也寫詩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果守邊將領都是李牧、李廣那樣善戰的名將,敵人的鐵蹄自然就不會度過陰山,危及境內。


李華大概沒有想到,為了贏得朋友的肯定,精心寫就的一篇文章居然成為千古名篇。其實,文章的思想高度和藝術高度,決定了它的流傳不衰,而不是因為要獲得朋友的肯定而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網 的精彩文章:

雞年賀歲紀念幣開始預約
南京專家找到相關證據
西虢水上樂園國際馬戲等你來
明城牆遺址公園立「勞模牆」
敦煌大展 震撼文藝界人士

TAG:新浪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德皇后是個怎樣的人:文德皇后是怎麼樣進宮的
宋朝的文人都是怎樣的吃貨
古代文人怎樣出遊的
古代戰場人馬具甲的重騎兵是怎樣煉成的?
唐朝人的夜生活是怎樣的?
司馬光說漢武帝和秦始皇沒什麼兩樣,那他是怎樣的人
西漢古墓出土活美人?真相究竟是怎樣?
古人是怎樣事權貴的
探索 古代帝王是怎樣建設自己的陵墓的
古代皇帝的性生活是怎樣的?
魯迅徐志摩王小波,這些文人都是怎樣寫情書的呢?要甜死人了
探秘:宋朝人是怎樣「貓冬」的?
古人是怎樣剪指甲的?
揭秘:古代目睹皇帝與愛妃親熱的下場是會怎樣?
古人是怎樣詮釋佩劍之風與尚武精神的?
古人是怎樣「賣萌」的?
揭秘 在古代阿拉伯帝國是怎樣評介同時期的唐宋王朝?
古人冬天是如何保暖的呢?古人取暖方式是怎樣的
朝鮮盛產白眼狼——他們怎樣坑大唐|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