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炎症性腸病來襲,如何應對?

炎症性腸病來襲,如何應對?

作者:孫學軍


來源:科學網

炎症性腸病來襲,如何應對?


炎性腸病簡稱IBD,是一種特殊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上,炎性腸病患者會表現為反覆的腹痛、腹瀉、粘液血便,甚至出現各種全身併發症如視物模糊、關節疼痛、皮疹等。本病經治療可好轉,也可自行緩解。但多數患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部分患者因出現併發症而需要手術治療。


炎性腸病只出現在過去150年里,因此被認為是一種人類新病種。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經歷過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每百萬人中大約200-300人。亞洲成為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增加最快的地區,近幾十年來新發病例開始飆升。炎性腸病的具體病因仍不清楚,發生和人類現代化和城市化密切相關。影響這種疾病發生的環境因素很多,其中包括遺傳因素、過度追求清潔和腸道蠕蟲的丟失。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胃腸病病房,Siew Ng和同事們正在經歷炎性腸病快速增加的過程。七年前,Ng遇到的腸道病患主要是腸道結核等傳染病,今天病房內幾乎被炎症性腸病佔滿。Ng是亞洲和澳大利亞等13個國家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新發病例調查項目負責人,根據她掌握的數據,亞洲炎症性腸病正在呈現爆炸性增長。1985年,香港每百萬人炎症性腸病只有1例,2014年已經超過30例。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每百萬人口大約200- 300例。1800年代中期,英國首次報道了炎症性腸病。這種疾病曾經被認為是一種歐洲人特有的疾病,後來逐漸出現在世界各地,學術界現在公認這種疾病沒有人種差異。麻省總醫院流行病學家Ashwin Ananthakrishnan說,炎症性腸病已經成為全球性疾病。中國和印度的患者數可能已經超過北美。


持續激增的患者給學者們提供了研究機遇。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和銀屑病一樣,炎症性腸病發病率上升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但導致炎症性腸病的環境因素並不清楚。湧向城市的人們有更好的醫療和衛生條件,但也更容易呼吸質量更差的城市污染空氣、更容易久坐不動更少的室外活動時間、飲食富含飽和脂肪等。研究表明,上述這些因素與炎症性腸病有關,但是很難確定啟動因素。Ng說尋找炎症性腸病發病原因的黃金時間在下一個十年內。


研究發現,與炎症性腸病有關的基因變異有200多個。第一個基因相關性研究比較了歐洲、東亞、印度和伊朗人存在38個與炎症性腸病相關的基因變異,其中25個變異和如多發性硬化和肥胖等疾病有關,但是炎症性腸病在亞洲的爆發肯定不是新出現的基因突變,基因變異發生的時間尺度遠遠超過炎症性腸病的發病增加過程。這當然不意味著遺傳因素不影響這一疾病的發生。基因變異可能是易感因素,而環境因素是誘發因素。在亞洲,印度北部是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每年每百萬人大約新增6例。印度血統居民炎症性腸病發病率是馬來西亞土著的6倍,是華人的3倍。這說明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遺傳因素會發揮作用。


同樣的基因變異對不同的人種有不同的影響。例如白種人自噬基因ATG16L1變異克羅恩病高發,但是對亞洲人沒有影響。歐洲人NOD2基因也是高風險變異,但是亞洲人群沒有這種關聯。更重要的是,遺傳因素的關聯度也存在人群之間的差異。亞洲患者只有3%有這種疾病家族史,西方人則高達15%。


腸道菌群可能是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慶熙首爾延世大學醫學院Jae Hee Cheon從事炎症性腸病的遺傳和微生物因素研究。他研究了韓國人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以及遺傳和微生物因素。在某些亞洲國家研究炎症性腸病存在困難,部分原因是這種疾病仍然相對少見。如馬來西亞全國只有2000-3000患者,需要成千上萬患者參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就無法開展。

有遺傳傾向的兒童如何預防炎症性腸病是非常難回答的問題。目前唯一是給一些安慰性建議,如避免被動吸煙、減少抗生素暴露、避免給孩子們容易引起消化道反應的阿司匹林類藥物等。研究表明這些只是風險因素,而不是干預措施。最終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必須弄清楚疾病發生的根源。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個大型研究發現,這裡的南亞移民每年每百萬人口大約70例新病例,遠遠低於長期居民240例的年增長率。比較奇怪的是,其中新移民中兒童和長期居民的發病率非常接近,但是隨著年齡增加,其發病率明顯下降,這說明新的環境因素對特定的基因變異能增加炎症性腸病的風險。研究人員懷疑,環境中影響炎症性腸病最有可能的因素是腸道細菌。腸道細菌在生命早期受到環境影響力更大,完整免疫系統的形成需要腸道細菌發展。201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表明,炎症、抗生素暴露和獨立變化的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的平衡與克羅恩氏的發病率有關。


Ananthakrishnan等對幾十年10萬美國婦女病史和生活方式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女性每天吃24克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素食物,克羅恩病發病率減少40%。其他研究也發現潰瘍性結腸炎存在類似的趨勢。高纖維攝入量也已被證明能夠防止炎症性腸病複發。動物模型研究結果也支持纖維減少炎性疾病造成的損害。總之,西方飲食中缺乏高纖維飲食可能是造成炎症性腸病上升的部分原因。


西方人群克羅恩病的一個最強危險因素是吸煙。調查數據發現,抗生素的使用雖然在,但是能預防亞洲人群炎症性腸病。


Ng和她的合作者準備利用亞洲發病率快速增加的黃金機會確定該疾病的誘發因素。她正計劃比較中國的城市和農村人口這種疾病的差異。針對中國炎症性腸病發病率低的地區如浙江象山縣和成都居民的調查,可能有助於揭示遺傳和環境因素。Ng說,「每一天,我去上班,我看到新病例,我就會問我的同事,為什麼這種疾病從空而降,它們到底來自哪裡?現在是找出原因的最好機會。」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屠呦呦捐資100萬設立北京大學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
中醫藥地位迎來峰點:如何挖掘中藥大品牌和國際化機會?
首次採用粉壟技術栽培 袁隆平超級稻欲沖新高
400萬歲的超級細菌,在地球最深處……
「孕液」可以延緩骨頭的老化?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炎症性腸病患者應關注藥物的哪些方面問題?
慢性腸炎反覆腹瀉?小心是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患者怎麼「吃飯」
什麼是功能性胃腸病?
炎症性腸病:原因,癥狀和治療
炎症性腸病無法根治!又知道了一個治不好的病
偏激情緒易導致胃腸病,怎麼才知道?
功能性胃腸病如何緩解病人的心理負擔
炎症性腸病那些奇葩的腸外表現
麥麩,乳糜瀉和炎症性腸病
胃腸病的癥狀有哪些類型?中醫如何分析胃腸病因
那麼,關於胃炎,胃腸病哪些人是最愛得的?受毀傷較多的呢?
台灣爆發腸病毒!家長如何預防孩子感染腸病毒
腸病毒流行,不只是洗手,更要「搓」死它
老年患者炎症性腸病的管理:挑戰與機遇
胃病的「剋星來了,經常吃點天然養胃食材,遠離胃腸病養好胃
腸病毒不等於手足口病,它可厲害多了,出現4種癥狀立即就醫!
炎症性腸病高凝狀態與干預策略
神奇的食物:降低結腸癌和炎症性腸病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