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


師父要如何收徒弟(下)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

二、於自義利正教修習,


非邪加行而陷逗之。


於彼戒行或等或增,終無減劣。亦不希求利養恭敬。具足悲愍,無掉無動。戒見、軌則、正命、圓滿。舒顏平視,遠離顰蹙。柔和善語,先言問訊,含笑為先。於諸善品恆常修習;不行放逸,離諸懈怠。


這是為師的人的義利。身為師父對於自己所受的戒行,「或等或增」,或者是相等的,或者是增加。「終無減劣」,身為師父的,自己要好好努力修行,從始至終不會退轉的。「亦不希求利養恭敬」,為師的,常常要與第一義相應,怎麼能夠取著、希求名聞利養呢?不可以有這種執著心。「具足悲愍」,與第一義相應,這是智慧,但是還要有悲愍心。「無掉無動」,心裏面不動,身也不動。

有些修行人,他心裡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事相上的事情他不太注意。他表現於外的相貌有點兒不清凈,是放逸了,胡塗了;但其實心是清凈的。有的人戒清凈,但是內心是邪知邪見的,也有這種事情。有的人見很清凈,他有正知正見,但是戒不清凈,也有這個情形。「戒、見圓滿」,現在這裡這麼說,內外都要清凈,所以「戒」要清凈,見就是智慧,「見」也要清凈。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云何名為軌則圓滿呢?謂如有一,或於威儀路,或於所作事,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威儀路、所作事、於善品加行處所這三樣事,都是隨順世間不超越世間,是隨順毘奈耶而不超越毗奈耶的,這就叫做「軌則圓滿」。


「正命圓滿」,正命就是經濟的來源,也要清凈,不能有欺騙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賢善?謂如有一、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常為愛語;性多攝受善法朋侶,身心澄清。是名賢善。


「顰蹙」就是皺眉頭,就是心裏面有事情,「遠離顰蹙」就是心裡無事。「舒顏平視」,「舒」就是開朗的意思,面貌就是有一點喜悅的。「平視」不向高看也不向低看,平平這樣向前看。

「含笑先言」,說話時,面容是含笑的。「常為愛語」,心裏面有慈悲心,發出來的語言都是愛語;說對方的錯誤、那也是愛語;說對方對、也是愛語,都是慈悲心、慈愍心發出的愛語。若有智慧,聽什麼話、所有的語言都是愛語,如果用是非煩惱去體會,愛語可能也會都是不可愛的了。


「性多攝受善法朋侶」,「多」是說心性就是歡喜。「攝受善法朋侶」,這個修行人就是歡喜去連絡有「善法」的「朋侶」,就是有功德的人,歡喜同這種人來往。


「同明相照」謂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傑出人物得賢者揄揚而聲名更顯。《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朋」這個字,司馬遷講的好,「同明相照」叫做「朋」。兩個月就是兩個光明,你也發出光明給他,他也發出光明給你,這叫做「朋」。歡喜同這樣的人建立關係。「身心澄凈」,身也清凈,心也清凈。


「柔和善語」,面貌態度非常的溫和。「善語」,很善巧的說話。「先言問訊」,彼此見面的時候,說話先問訊對方。「含笑為先」,面容要有一點笑意。「於諸善品恆常修習」,對於善品,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六波羅密,這些善品要常常的修習。修行的事情,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天的用功使令智慧增長了,應該是這樣子。說是每一天都是修行,但是智慧沒增長,這表示修行有問題了。「不行放逸」,不會使令身行、口行、意行,就是三業放逸。「離諸懈怠」,遠離一切懈怠、做錯誤的事情。這是「自義利」,身為老師的自己要這樣子,這是指師長自己說的,不是指徒弟說的。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即以是事教習徒眾,亦令自行轉更勝進。


「即以是事教習徒眾」,就是自己這樣用功、修學戒定慧,也是教導自己的徒眾這樣子用功。「亦令自行轉更勝進」,教了徒弟這樣用功,同時也教自己這樣子勝進,「轉更勝進」,展轉地更有進步,不能是停留在那裡。所以教導徒弟這樣子用功,自己同時也是用功的。要成為別人的師父,在佛法上教導,自己也應該在戒、定、慧上有所深入。


菩薩不應於一切時攝取徒眾,亦非不攝,亦非變異。

看前文已經看出一件事,菩薩要自己多用功的,自己常用功。常用功,菩薩不應於一切時都去攝取、饒益徒眾。一定要自己拿出來時間,自己要用功。就是「不應於一切時攝取徒眾」,自己要有時間用功。


「亦非不攝」,也不是不去教導徒弟、不饒益徒弟。就是也應該有個功課時間表,老師和徒弟有個時間安排,什麼時候是用功的時候,什麼時候有問題是請教授的時間,應該是這樣。


「亦非變異」。「變異」也可以說有兩種。第一種,老師對於徒眾,應該按照功課表作事,教授弟子,若是過幾天就不教授了,那麼就是變異了。


第二種,弟子有的時候很恭敬師父,有的時候就不恭敬。這樣子,師父也就變異,你恭敬我,我就教授你;你不恭敬我,我就不教授,這是變異。


這是兩種情形:一個是師父自己沒有理由的,就是有的時候歡喜,有的時候不歡喜。第二種變異是有點理由,其實也不是理由,就是徒弟有的時候隨順師父,有的時候就不高興師父這樣,也有這個情形。那麼師父也隨著就變化,就有變異。現在說「非變異」,就是老師一定按照功課錶行事,常是對徒弟要慈悲教授。徒弟對師父恭敬也好,不恭敬也好,老師的慈悲心不變異,一直地對於徒弟哀愍教授。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攝眷屬過,有其二種。謂於眷屬饒益損減,染污違順。如是二事,菩薩皆無。」


菩薩和人做了朋友,會有兩種過失,「饒益損減」,菩薩同這人做了朋友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利益這個朋友;有的時候,不利益他來傷害他,叫損減,這是第一種過失。第二種過失,「染污違順」。故意找麻煩、搗亂,叫做違。這個人他隨順我,我就用愛染心同他好,那也是「染污」。大家在一起共事的時候,有的時候順,有的時候違;那麼這個人同他做朋友,順的時候也是染污,不順的時候也是染污。這也是做朋友的過失。現在菩薩,「如是二事,菩薩皆無」,這位菩薩對於這兩種攝眷屬的過失都沒有:搗亂或者要好,完全都是清凈心地來利益他,菩薩有這樣智慧和慈悲心。


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攝取攝受。


「攝取攝受」就是這樣意思。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長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下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長時攝受,以經久時方堪凈故。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長時攝受」,長時期地饒益弟子呢?


初開始在佛法裡面栽培善根的人,現在的程度很低,這是下品,他將來也會得聖道,所以也叫作成熟,所以叫做下品成熟有情。


對於這樣的下品成熟有情,對他的攝受饒益,要長時期地照顧他,令他栽培善根、遠離過失、成就功德。對這個下品成熟有情,為什麼要長時饒益他呢?因為要經過長時期他才能夠得聖道,不能那麼快。當然利根的人會快一點,那最快要三生;那若是不是利根,那就很久,幾千萬年也都不一定。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短時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中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短時攝受,非經久時方堪凈故。


對於中品成熟的有情,對他的教化,「當知說名短時攝受」。不需要經過很久的時間就能得聖道。假設要經過六生能得聖道,在人間算一次,到天上第二次,再來人間,再到天上,一共要六次就可以得聖道的話,得無生法忍的話。第一次就是長時攝受,那麼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到第五次,中間這個四次都是短時攝受,叫做中品的成熟有情攝受饒益。若說三生就能得聖道,就是中間那一生,就是中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最後攝受?謂諸菩薩於住上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最後攝受,即於此生堪任凈故。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最後攝受」,如果是六生得聖道,就是最後,第六生這是最後,就是作凡夫只有這一次了,只有這麼點時間,過了這一點時間,過了幾天以後,他得聖道了,這是最後。這要什麼樣程度的人呢?「謂諸菩薩於住上品成熟有情,攝受饒益,當知說名最後攝受」。「即於此生堪任凈故」,就在這一生就可能得聖道,所以就是上品成熟有情。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百法略說總說「無我」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上)
路上的小和尚——外一篇 「無奈」
巧妙的智慧行布施之三:法布施
對治煩惱需要的不是殺乾淨,而是看清楚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上)
「師父」與「師傅」
佛弟子必讀!佛說我涅槃後 你們要以他為師父
我們該如何與師父相處
傳喜法師:師父是我們與佛陀之間的橋樑
禪宗師父如此對待弟子
正信道教徒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師父
修道拜師後如何對待師父
佛弟子,請善待你的師父吧!
與師父如何相處?
故事 |最好的師徒關係,竟是師父拜徒弟為師
師父來了!戒毓法師揭秘「心痛」真相
請善待感恩你的師父吧!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郭德綱探望師娘獲贈師父遺物:願師父在天之靈護佑
如瑞法師:原來師父是這麼重要
佛教稱謂有講究 師父法師和尚不一樣,你知道嗎
師父告訴你,寺院門票為何不招人待見?
弟子,請善待你的師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