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后慈禧:大刀向忠臣頭上砍去

皇太后慈禧:大刀向忠臣頭上砍去

戊戌政變後,慈禧對光緒帝失去耐心,一心想廢掉他。1900年1月24日,慈禧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皇儲,預定庚子年元旦(1900年1月31日)舉行光緒帝讓位禮,改元「保慶」。

沒想到,此舉遭到國內外的強烈反對,尤其是來自外國公使的反對,慈禧心有忌憚,不得不停止廢立計劃。這讓她憋了一肚子氣。

皇太后慈禧:大刀向忠臣頭上砍去

1900年,侵華日軍在天津抓捕的義和團成員。

幾乎與此同時,便是義和團由山東至直隸、北京的風捲殘雲式的大發展。團民殺洋人、殺公使、毀教堂、圍使館,讓西方列強感受到深深的敵意和惡意。

英、法、美、德、意等國三番五次敦促清政府鎮壓義和團,另一邊則組織軍隊,企圖進京「保護使館」、剿平義和團。

在清政府一邊,以端王載漪為首的一派勢力,力主利用義和團消滅洋人,以報其子登基受阻之仇。

他不停向慈禧進諫,說義和團成員忠心耿耿、法術高明、刀槍不入,可以倚為國家柱石。慈禧深受其影響,在對義和團主剿還是主撫、對列強主和還是主戰的搖擺中,她的天平逐漸滑向後者。

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朝堂之上,除了載漪一幫發泄私怨、昏庸顢頇的好戰分子,還有一些大清的忠臣,保持著理智清醒的頭腦,主張慎重處理中外關係。

在6月16日慈禧主持的御前會議上,端王載漪提出「請攻使館」的動議。慈禧就此向跪在她面前的公卿大臣徵詢意見,眾人默然,竟然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

皇太后慈禧:大刀向忠臣頭上砍去

許景澄肖像。

在死一般的沉寂中,吏部左侍郎兼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站出來,朗聲表示反對,他認為「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

第二日的御前會議上,慈禧要向列強開戰的傾向已十分明顯,在座的光緒帝頗不以為然,但他又不敢直言反對。他站起來拉住許景澄的手說:「究竟與各國能否開戰,國命安危,在此一舉,必直言毋少隱晦。」

許含淚陳奏,謂無論是非得失,萬無以一國盡敵諸國之理。說到動情處,君臣之間「相持而泣」。

太常寺卿袁昶,與許景澄同值總理衙門,多次上奏請求剿滅義和團,「撫定民心、慰安洋情」,在慈禧面前公開支持許景澄的主和立場。

慈禧和載漪視許景澄與袁昶為眼中釘,載漪更是污衊二人為「漢奸」,極力慫恿慈禧斬殺之。不久,慈禧發下懿旨:

「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屢次被人奏參,聲名惡劣。平日辦理洋務,各存私心,每遇召見時,任意妄奏,莠言亂政,且語多離間,有不忍言者,實屬大不敬。若不嚴行懲辦,何以整肅群僚?許景澄、袁昶均著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慈禧所列出來的這一系列罪狀,實在是牽強,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7月28日,許景澄與袁昶身著官服,同時被殺於北京菜市口。

皇太后慈禧:大刀向忠臣頭上砍去

袁昶肖像。

許景澄被殺前,還惦記著國事,將學堂辦理進度和公款存放等事項開單列出,交付有司,然後從容就刑。

袁昶到死都不清楚自己犯了什麼罪,在刑場上追問監斬官:「吾二人死固無恨,然何罪而受大辟,請以告。」

此後,慈禧沒有收束她的屠刀,心憂蒼生的大臣也沒有閉上他們正直的嘴巴。8月11日,兵部侍郎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又因主和被處斬。

皇太后慈禧:大刀向忠臣頭上砍去

徐用儀肖像。

半個月內連續殺害五名朝廷大員,這在清朝的歷史上前所未有。軍機大臣榮祿以為不當,向慈禧進諫說:「祖宗時不輕殺大臣,今誅之太驟,罪不明……」結果遭到慈禧的痛斥和恐嚇。

徐用儀等被殺三天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光緒帝倉皇出逃。

許景澄、袁昶、徐用儀均為浙江人,世稱「浙江三忠」;加之立山、聯元兩位滿族大臣,並稱「庚子五忠」。

許景澄、袁昶頗等人,長期從事外交,能了解國內外情勢,他們的政見比較務實、對大清比較有利,他們竟因此慘遭屠戮,真是可悲可嘆!

當時朝中主和大臣不在少數,如軍機大臣榮祿、王文韶等,他們都知趣地閉嘴,絕不與慈禧和載漪抬杠,因此得以保全官位和性命。

許景澄等人,原本也可以渾渾噩噩地混過去,做一個好好先生,但是他們沒有唯唯諾諾,而是不計個人安危和後黨淫威,勇敢地站出來仗義執言,為民請命,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愛國心,值得後人敬仰。

慈禧被八國聯軍的槍炮驚醒之後,在聯軍要求下懲處載漪等主戰派,同時也為五大臣平凡昭雪。1901年4月,許、袁、徐遺骸南下,江浙士民列隊致哀。

「小歷史」關注眾所周知的歷史大事件中被忽略、被遮蔽的細節。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小歷史」(Microhistory)。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條山戰役:國軍戰死4.2萬 日軍戰死673人
清末西北地區影像,有幾張看了讓人心酸

TAG:小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的「忠臣」魏忠賢?忠於皇權的大太監
歷史上皇上都恭敬的四位忠臣,第一人的兒子甚至敢威脅皇帝
清朝最後忠臣,慈禧大壽一毛不拔,隆裕宣布遜位,仍為大清血戰
康熙皇帝為何會對爺爺輩的忠臣鰲拜痛下殺手?
晚清三大「忠臣」:慈禧處斬八國聯軍平反,殺時一個怒罵說死了好
史上三大忠臣良將:都葬一湖,一位救明朝一位救宋朝都被皇帝冤殺
被稱為「九千歲」的太監和皇帝身邊女人的齷蹉:大肆陷害忠臣
揭秘:為什麼說大忠臣魏忠賢不死大明朝不滅?
盜挖慈禧墓的孫殿英,後來做了漢奸,為啥成為曲線救國的忠臣?
大唐忠臣薛仁貴——其孫曾和安祿山造反,叛亂之後竟被陞官!
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漢人忠臣是誰?
北宋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忠臣
狠辣皇帝朱棣:滅「十族」,輪姦建文忠臣妻女
清朝史上唯一的漢家公主孝庄太后的養女,唯一被視為忠臣藩王之後
曹魏的最後的忠臣,司馬昭的死對頭,東晉開國皇帝卻是他的曾外孫
唐太宗為何怒砸魏徵墳墓?只因魏徵是良臣而非忠臣!
歷史上真正的「三姓家奴」,呂布和他相比簡直就是大漢忠臣了
明朝最好的大臣,偏偏遇上明朝最差勁的皇帝,護國忠臣含冤而死
中國最偉大的忠臣:一生忠於多位君王,曾黑暗裡吶喊無奈自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