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微信ID


EYEONHISTORY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1930年代的香港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從此香港便成為了英國殖民地。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對廢除包括香港割讓的不平等條約顯得有心無力,更因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未能通過《凡爾賽條約》收回德國控制的山東,使排外情緒更為高漲,並蔓延到香港,成為1922年海員大罷工及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的導火線之一。

其後工潮雖然得以平息,但國民政府因其後忙於北伐而無暇考慮收回香港的主權。


1930年代,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對香港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1937年,港元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貨幣。同年抗日戰爭爆發,使香港成為中國一個重要對外的窗口,大量物資經香港運進內地。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巴金1927年下船到香港的時候他曾描述,「我們走出碼頭,一路上看見的街頭都很整潔」。離開香港的時候,他站在船甲板上瞭望建築在山上的房屋,感到「一層一層整齊地排列在那裡,非常清楚」。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但香港社會同時又是階層分明的。不但居住在香港的西洋人與中國人之間,中國人彼此之間也存在著隔膜。

1927年9月28日,魯迅從廣州遷居上海時路過香港,隨身帶著幾隻書箱、衣箱,不料第二天竟遭到洋人和同胞「查關」的刁難。魯迅感慨道:「香港雖只一島,卻活畫著中國許多地方現在和將來的小照。中央幾位洋主子,手下是若干頌歌的「高等華人」和一夥作倀的奴氣同胞。」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1939年,因為「歐戰」爆發,張愛玲以倫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改到香港大學註冊入學。在《茉莉香片》的開篇張愛玲就說:「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華美而悲哀,大概是對那個年代香港的最好概括。



上世紀30年代的香港味道



1938年的香港街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年末大促,最後一天!
湖心亭看雪 品圖
年末大促,最後兩天!
忘掉電影《長城》,這才是外國人眼中的長城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富有生活的味道: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影像
40年代到60年代的東方之珠香港
50年代的香港街頭
1970年代香港舊照
老照片記錄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的時裝秀
1960年代的香港九龍老照片
香港回歸20周年 香港變化20年
1940年代初期的香港,街頭巷尾
十九世紀香港 歷史珍貴圖集之1830年—1869年
大漢王朝與現代香港2000年的情愫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四小龍」的近況,其中一位已經仙逝
香港的20年 VS 我的20年
1900年前後的香港
香港80,90年代美女明星,顏值巔峰期,誰才是上世紀最美女神
《回歸系列》鄧公辭世的20年,香港消失的20年
香港即將回歸20周年:12張1963年香港老照片,那時香港已經很繁榮
碗梨說FM:三位90後故事中的香港20年
他曾經是70年代的香港梟雄,但65歲時在睡夢中去世
香港往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