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馭國之術——齊聯儲主席管仲同志評傳|文史宴

馭國之術——齊聯儲主席管仲同志評傳|文史宴

馭國之術——齊聯儲主席管仲同志評傳|文史宴


大司馬亂入:齊國作為春秋戰國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國,對中國文化影響極大。稷下學宮包攬了百家爭鳴的一大半,齊學中的公羊學、黃老學,成為戰國秦漢的不同歷史階段的主流學問,而管仲天才的經濟政策「輕重平準之法」,則是齊學中最奪目的明珠。

從兩千年前的管仲到今天的美聯儲,中間有一條幽深的伏線若隱若現。文史宴公眾號近期進行齊國專題,特邀學界名師悼紅狐撰文講述中國人的國家金融實驗:兩千年前的美聯儲操作,是怎樣把國民當對手盤進行金融收割的。大家會發現,原來我們被管仲耍了兩千年!

前文地址:

95個成語拼成的齊國史(春秋篇)|文史宴

對於管仲,至聖先師孔夫子是十分佩服的。

子路、子貢都是他的得意門生、至親子弟,只因為對管仲略有質疑,便被夫子反唇相譏,多少有點鄙夷地暗示他們不過匹夫匹婦之流。

而在他自己的人物評價坐標里,管仲高居「仁」字輩。要知道,這個字可不輕易許人。夫子自道,「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一轉頭,連用兩個給管仲,「如其仁,如其仁。」

在孔子看來,管仲主要做了三件事,但件件都不微小。一是「相桓公」,二是「霸諸侯」,三是「一匡天下」。

對於齊桓公小白來說,一匡天下也一直是他的心愿,比如他老去問他的相國管仲「我想承包全天下,可以么?(吾欲外因天下,可乎?引自《地數》)」「可以吖,可以吖。」他也從來不會讓小白失望。不過,我覺得此時管仲內心是崩潰的。問題就在於,錢從哪來?

與孔子同時,齊國管仲的接班人晏嬰曾津津樂道臨淄城的繁華,所謂「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但細細一算,也不過七八千戶,十萬口人。

齊乃當世霸主,齊國都城臨淄更是天下商重之地,支撐起的從業人數卻大致如是,其實還是很有限。

比晏嬰還早一百年的管仲,面對當時剛擺脫文姜之亂陰影的齊國,執掌一國財稅,謀求復興齊國大邦地位,其任務不可謂不艱巨。怎麼辦?

國家要有話語權,得有兵、得用得起兵。另外就是,得有權,這個權其實就是楚王問鼎時,王孫滿講的那個德。周天子雖然衰弱,但神器不墜,靠的是,其實就是權。

春秋時代,有一種權力還能不完全靠武力保障,因為靠的是神力——所謂王道、運劫、氣數。具體是什麼,以後可以分析,但這一權力在當時的巨大影響力,成為齊國復興的關鍵要素。

權這個東西,天下除周天子外,沒有任何人可以私據之。而武力這種能力,在當時則需要工藝、人口、兵器鑄造技術的資源支持,背後都是錢。沒有錢,自然開不出礦、引不來鑄造師。沒有錢,民眾養活不了兒女,也不會多生育。

而想要有錢無非兩個辦法,開源節流。持家如此,持國也是如此,治大國如烹小鮮。對於政府和社會來說,則在開源這個層面上,有存量博弈與增量變革之分。具體的辦法,首先想到的是徵稅。

(1)徵稅及為什麼不能徵稅

不過對於管仲來說,徵稅不算是好辦法。用他的話來說,「人民群眾一貫好吃懶做,見利忘義。拿東西時毫不手軟,想從他們那兒要東西,比登天還難。」

(夫民者,信親而死利,海內皆然。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引自《國蓄》)

基於這種對人性的判斷,管仲不太願意直接通過徵稅的方式來獲得財政收入。

主要的弊端一是容易讓人民心生不滿,激起民變。二是行政成本投入太大,不利於政府實行輕資產運作。三是容易滋生社會問題,把政府與群眾的互動變成「貓和老鼠」的遊戲,這一點上處理不好尤其麻煩,有可能會影響大局。

《管子?海王篇》對徵稅問題,專門進行了討論。

起因是齊桓公小白打算實行房產稅、林木稅、畜牧稅和人口稅。這四種稅的提出,跟當時的利源模式相關。四個稅種都是財產稅,靠數個數來確定稅基。沒有任何流轉稅的跡象,在房產、林木、畜牧交易中,也不征行為稅。可見當時的商貿易活動,並沒有大到讓政府注意到可以有抽稅的空間。

管仲對開徵四稅的態度很堅決,就是反對。理由是,直接稅會促使民眾轉移財產,通過隱蔽財產、減少稅基來實現逃稅。在習慣稅率基礎上,提升稅率或擴大徵稅範圍,對當時的社會都是不小的衝擊。畢竟存量博弈,其存量還很微小,這不是與民爭利的問題,而是與民爭命的問題。

而且,相較於稅收的增長,民眾隱藏財產會導致政府掌握國力數據出現不真實。在當時相互征伐的國際環境下,國君對於本國實力的誤判顯然存在巨大的隱患。

(2)輕重平準之法主意的提出

直接稅的主意雖然被否決,但利源擴大的既定戰略卻仍然要堅定地執行下去。尤其是齊小白還懷抱有星辰大海的夢想,管仲又怎麼可以置身事外。

按照管仲的研判,既然民眾都是喜得恨失的主,那麼,從操作手法上就需要外示以恩、內示以威,只讓他們看到國家惠及他們的方針政策,而不讓他們感受到國家奪取他們財富的行為(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國蓄》)。

要始終把民眾財富控在一個區間內,即有得吃、餓不死,是君主的恩賜。吃不飽、吃不好,是自己的懶惰。

因為「財富太多,會讓君王的爵祿獎賞變為無用之物,不利於君主樹立權威、控盤大局,務必讓人民群眾疲於生計,偶有賞賜,就會感激涕零。雖然糧食本是他們自己種的,但收穫卻要感謝中央和君上。」

(五穀興豐,則士輕祿,民簡賞。彼善為國者,使農夫寒耕暑耘,力歸於上。《臣乘馬》)

基於這一願景,管仲開始推行「輕重平準之法」,這裡的輕重,我覺得指的就是價格,具體的體現就是貨幣及貨物價格。

管仲對於民眾趨利性的研判,實際上為他下決心,從政府操盤的角度把全國人民當成對手盤提供了心理支持。大致邏輯是,通過政府做市商和價格干預,從市場上回收民眾資金。由於回收手段通過交易進行,較之徵稅,顯得尤其溫婉。

根據管仲的盤算,一個萬乘之國,僅鹽項,財政收入每月可收入六千萬錢。而如果計徵人口稅,也不過三千萬錢。取財於無形之中,還能倍之。為什麼不幹?

不過實行「輕重平準之法」,首先要解決法幣問題。

(3)以國內為對手盤的多層次法幣體系

當代社會,一國只有一種貨幣,這種貨幣叫法幣。法幣是國家政權用軍事力量支撐,在本國行政區域內通用的貨幣。軍事力量是法幣得以流通最基礎的支撐力,國家當然也會用法律來為之背書,但歸根結底是武力背書。

尤其到了信用貨幣時代,軍事力量對於支撐法幣地位不可替代。某種意義上說,核武器的發明才是信用貨幣得以普及開的根本原因。迫使民眾接受以紙代幣,而政權無傾覆之虞,一定是江湖與廟堂力量失衡的體現。

信用貨幣與武力貨幣,其實就是管仲「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的現代翻版,而現代社會由於實現了信用貨幣,才發明出了更高階的鑄幣稅。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那麼,推知可得,也只有國家政權不再控得住經濟盤面(法幣信用已折損殆盡),其他信用貨幣才會流通,比如金圓券的失寵,辛巴威貨幣的徹底崩盤。

而之所以堅持法幣制,原因在於如果任由其他貨幣通行於國,會對國民財富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二戰後,美聯儲的數次周期性加息,就成功抽走了西歐、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工業鏈利潤。

管仲的年代,多種貨幣林立是常態。就貨幣範疇來說,就有「上幣」「中幣」「下幣」之分。但在實際流通過程中,還有一類物資是獨立於貨幣存在的,其典型代表就是糧食

在管仲看來,黃金和穀物的作用是一致的。黃金與糧食的關係類似以前美元與黃金的關係,只不過,那時的黃金是幣而非錨。管仲認為,「谷重而萬物輕,谷輕而萬物重。」言下之意,糧食可以作為定價一切商品的基準,同時也就決定了政府發行貨幣的總量。

由此,可以看出,在管仲的設計中,市場上流通交換的「物品」至少是三類。一簇為貨幣(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國蓄》),主要是長期形成的民間習慣的貨幣;一簇為百貨,可供商業交換用途;還有一簇為戰略大宗商品,主要表現物就是糧食,後來官山海,還攘入了鹽鐵

三類不同物品存在於市場上,其中貨幣直接表現為財力,而戰略大宗商品不但對國家安全至為重要,還決定了貨幣總量。

信用貨幣時代,貨幣的鑄造極為便捷,盯錨的作用主要在於防止通脹。而在珠玉、黃金、合金為貨幣的時代,貨幣的鑄造極為繁複,除非貿易量或戰略物資量提升,需要足夠的貨幣參與交換,否則政府沒有必要去刻意鑄幣,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所以,在管仲的設計框架下,戰略大宗貨物作為鑄幣的錨,實際上與貨幣有著同樣的重要性。甚至在真正出現國家(政權)安全危機時,這些大宗貨物遠比貨幣來的重要。畢竟打戰需要糧食與兵器,卻不是太需要玉石和珍珠。

從金融的角度看,貨幣體系與戰略大宗商品體系就形成了幣與錨的「雙法幣」結構,只要存在可流通的法幣,那麼通過法幣價格的波動,就能夠實現匯率差。匯率差正是管仲「輕重平準之法」的核心奧妙。

(4)雙法幣結構的一端——貨幣體系

關於貨幣,管仲認為,以黃金為例,黃金是可以衡量財稅用度的標準。搞經濟如果太保守,人人都自給自足、自產自食,那麼交易活動就會被壓制,百市也就蕭條了。

交易蕭條進而會削弱貨幣的作用,黃金作為一般通貨的價值就不行了,這麼搞經濟那是沒有前進動力的,直觀表現就是「事不成」。因為首當其衝政府沒有辦法徵稅了,國家財政面臨枯竭,整個社會進入到了自存自保、自給自足的狀態,政府的存在意義也就沒有了。這直接危及到了統治基礎。

反過來,搞經濟大幹快上,錢很重要,沒錢辦不了事。可事雖然辦了,但錢的地位被抬得過高,又會出現「貨賤傷貨」的情況。

這裡要理解一個問題,這裡的貨很少是工業製品,而主要是農業產出品,傷貨就直接傷到了穀物價格。在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從事農業勞動,而剩下的又都是成本中心(貴族及王室)的局面下,穀物價格下跌,同樣會損及統治基礎。

還有當時的所謂「事」,很少是直接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投資,造個齒輪機械、修個路、築個壩之類。更多的工程並不直接產出效益,比如去幫齊小白造個宮殿。

而最大的支出項——戰爭,在流動性根本不充裕的春秋時代,完全沒有改善國家資產負債表的作用,至於因為戰爭帶動起來的科技進步,其轉化為民用的路徑又不甚清晰,對於社會產業效率的促進作用不得而知。

所以,對於管仲來說,貨幣根本不重要。作為可以直接鎖定連接武器與糧食的有效物品,貨幣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國家鑄器儲糧。公室手中握有錢財,對戰略大宗貨物的收儲,真是有著極高的效率。

(5)雙法幣結構的另一端——戰略大宗貨物

小白和管仲對戰略大宗貨物歷來高度重視。他兩個不止一次拉清單盤算各國有什麼特產、物資具備稀缺性,然後如何謀取到手。

在管仲看來,一切稀缺之物,在相當程度都可以作為儲備、收入糧食的重要交換物,比如蓳茜、夜石。不過,糧食算戰略大宗貨物,蓳茜、夜石卻不能算,因為不能直接作為生產資料。另外一個原因是,其量不足以支撐交換,喪失流動性的東西,當然不能作為有價值的資產。當然,這樣的貨物有額外的用途。

由於戰略大宗貨物的重要程度遠高於一般百貨,甚至在戰時高於貨幣的作用。當時的齊國,糧食更具備硬通貨的特徵,這就形成了上文提到的「雙法幣」結構。這與當時齊國乃至整個中國,產業結構單純,社會生產力相對較低,主要以農業人口為主的特點有直接因果關係。

管仲在《乘馬數》中說,「財務之貨,與幣高下,谷獨貴獨賤。」什麼叫「獨貴獨賤」,其實就是說穀物不受貨幣定價。實踐中甚至反過來,它去定價貨幣,起到了真正法幣的地位。

由於大宗貨物有著戰略意圖,不可能隨時都拿到市場上去做交換。因此,鑄幣才成為國家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信用貨幣的普及要等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才快速普及開。在此之前,貨幣定錨是國家發行貨幣的必要條件。

齊國在管仲改革之前,商品經濟不過爾爾,用糧食定價毫無問題。但就像管仲所言,田地、人口與地力實際上是差不多的,其年歲產出也差不多。這就決定了國家鑄幣量被框死。

隨著齊國實力不斷壯大、商品貿易量逐步攀升,管仲開始推行「輕重平準之法」,打擊大戶的政策也隨即出台(為什麼要打擊大戶,稍後解釋)。這些政策的出台及實施,使得國家上收財稅的力度越來越大,尤其是貨幣總量相對穩定的春秋時代齊國,存量博弈的結果必然導致民間貨幣趨向匱乏。

尤為恐怖的是,如果中幣黃金不足,而民眾大量被擠壓去使用下幣。那麼很可能別國貨幣就會侵入齊國市場,對於管仲來說,當時的國際貿易要求平進平出,如果貨幣價格失衡,齊國財富(黃金、刀布)就面臨外流風險,同時也會出現貨幣短缺阻礙交易的情況。因此,官山海政策就順理成章出台了。

齊國當時已是霸主,霸佔資源圍起來的事情也沒少干。那麼,軍事力量自然要為金融權力的擴張提供支援。

鹽、鐵都是當時人民日常生活及防衛的重要核心資源,齊國雄踞海濱,造鹽之法純熟精鍊。所以,通過武力控制礦山,就相當於鹽鐵同時納入國家管制。每一斛鹽、每一斤鐵的製成開出,對應的貨幣就源源不斷注入市場。

管仲通過大宗貨物開啟流動性的手段,與兩千多年後的美聯儲如出一轍。在齊國上幣、中幣、下幣背後,其實是糧幣、鹽幣以及鐵幣。

(6)輕重平準之法的實施

理解了「雙法幣」的設置,接下來理解「輕重平準之法」就容易得多。

由於強制結匯制度的存在,管仲得以一步步實現自己的操作,通過低成本貸出貨幣給民眾,要求用糧食償還。這個時候糧食等於是又一法幣,能夠起到貨幣作用。通過法幣的囤積,然後抬高法幣價格。

根據記載,管仲短時間使大宗糧食價格提高二十倍,很簡單,因為他掌握了一半的存量。

接下來,要求政府施行強制購貨,用作為法幣的糧食價值去收購市場貨幣標價價格的鐵礦、鐵器。由於糧食法幣幣值被大幅度操縱,因此顯示出極高的紅利溢價,只用了十分之一的價格就收購了大量鐵製品。

這一番下來,管仲調動了國內鑄鐵產量,收繳了民間武器,同時支付的對價相當便宜,政府部門存留糧食獲得擴充,財力由此大增,其武備力量也由此大增。國家強制力的增強,反過來保證了法幣地位,為下一次「輕重平準之法」提供支撐。

兩千年後的美聯儲是怎麼做的?一樣的路數。通過低價貸出美元,為對手盤國家提供流動性,迅速接管對手盤國家的產業或者幫助對手盤國家承接美國產業轉移,然後通過美元加息撤出,將對手盤國家的產業利潤全部洗劫。

所不同之處在於,管仲時代產能不過剩,政府做市商比較便利,同時,缺乏代議制政治倫理要求,政府與民眾可以成為對手盤。此外,市場尚不發達,價格傳導機制還不夠迅速。

放到現在,能源價格一漲,百貨皆貴,在一旦一夕之間。那個時候,糧食價格飆漲,而傳導路徑很窄,耗時也很長。這個時間差,為管仲控制局勢、賺取匯差提供了重要操作窗口。

管仲通過「雙法幣」結構下的匯率差(價格差),來實現貨幣投資與回收功能。通過貨幣貸出扶植國內產業產出,然後又不動聲色利用貿易工具進行貨幣回收,實現財政盈餘。

一系列操作,由增量擴大入手、自存量劃分結題,完美地實現了「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的戰略構想,為齊國稱霸奠定了堅實的財政基礎。

(7)輕重平準之法的弊端及補救

「輕重平準之法」的提出及實施,都顯示出了管仲高超的金融智慧。

但這一方法,也存在極大的弊端。一是對科技及產業擴張的支持力度不夠,不能有效作用於生產力及產業效率,導致民眾被割韭菜之後,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民力;二是此法容易被模仿,導致利源被盜;三是存在操作時間窗口,在需要快速融資需求的特殊局勢下,存在操作不匹配風險。

在處理第一個弊端問題上,有兩個進路,一是做大增量,著眼做蛋糕,以支撐分蛋糕。但對於當時技術條件和產業成熟度,短期內無解。二是轉移利源標的,去割別國的韭菜。

管仲考慮的就是第二個進路,變換對手盤。以國內民眾為對手盤,當然便利,因為掌握信息差、價格差和雙法幣工具。但要防止對國內抽水過多,就要變換對手盤。

管仲通過「輕重平準之法」獲取了大部分國家財力,充實了武備,肯定要把對手盤瞄到國外。事實上,通過政治地位和政治權利變現,也是管仲斂財妙法,其中包括大搞國際會議。

這就不得不提陰里之謀菁茅之謀

陰里之謀中,管仲將周王室給予小白的霸主地位進行了變現,根據等級,把佩戴金鑽、藍鑽、紅鑽、黃鑽作為覲見周天子的必要條件,然後武力控制各鑽產地,再分別將標價出售,以此獲利。

為了鞏固周天子與齊小白聯手撈錢的利益關係,管仲投桃報李搞了一票菁茅之謀,幫周天子大賺一筆。召陵之盟之類的國際會議,正是霸主與天子聯手實施國際抽水的陽謀。

從戰略角度看,周天子與齊小白都達成自己的目的,實現雙贏,侵奪他國財富,實現疲國之計;尊王攘夷,鞏固周天子地位,也增強齊桓公霸主身份的合法性;最重要的是,雙雙大賺而歸,極高效率的盈利模式,強有力地夯實了周齊抽水聯盟的基礎。

第二個弊端之所以會存在,問題主要出在佔有資源量上。只要市場上出現佔有了相當存量物資的大戶,這個價格遊戲秘密就鐵定保不住。

而商業市場一旦開啟,效率無法回撤,大戶、巨商是擋不住的。管仲之後,范蠡、子貢、白圭,粉墨登場,可見歷史潮流浩浩湯湯。

因此,管仲要求嚴格實行「國軌」制,然後著力打擊大戶。所謂國軌,就是統計。把天下財物、人口、物產應統盡統、能計即計,而且「嚴守統計秘密(陰據其軌)」,大戶當然就喪失了「稅基」。此外,再輔以抑商之策,確保國家盡得其利。

管子的觀點極為明確,錢生錢的遊戲只能國家一家霸著玩,人越多,國家越麻煩。對於大戶乃至一般民眾,就更是要「隘其利途」。一言以蔽之,阻礙人民的套利行為,是執政的重中之重。

這一思想一以貫之,結合本朝也可驗證,我理解,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不同策略。大家都很窮的時候,利息一般要高一點,推動通脹,然後發展產業。這個階段利息不能低,因為要吸引資本、人力、技術來賺取回報,發展國家。

但是,當人民普遍兜里有錢了。那就不能有太高的利息,因為這相當於現金不流入實體,趴在銀行收息。只要本金足夠大,相當於開印鈔機,國家要拿出錢來貼給你。

按管仲的講法「出四孔者,其國必亡」,要是人人現金資產都很多,那何止是出四孔,出四千萬孔,亡國一千萬次。

怎麼辦?消滅現金或者利息歸零。消滅現金很簡單,股市割韭菜、P2P跑路、債轉股、漲房價,都很好用。利息歸零呢,就要慢慢操作。要逼著有現金的人,沒有收益,必須去投資。不然就是鑄幣稅、雙法幣收掉。

由此可知,漢初劉邦入咸陽宮,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除了為後來軍事鬥爭做準備,主要還是著眼於戰後財稅政策。

第三個弊端的解決,管仲祭出了「御神用寶之法」。按照管仲的構思,就是成立一個流動性基金。這個基金的賬戶可以是神龜,也可以是其他什麼東西。除了珍貴,還要神秘。

但前文提到的蓳茜、夜石這類東西,卻又不行。蓳茜、夜石雖然珍貴,但不夠神秘。而且不是生產資料,量又太少,不滿足流動需求。不能作為貨幣,也不是戰略大宗物資。從作用上說,相當於航天紀念幣、連號人民幣。

但神龜不一樣,管仲利用諸侯(霸主)權力進行反向操作,把神龜和諸侯封侯的天命掛鉤,然後塗抹上權力色彩鞏固其超然地位。以此,在必要時,通過抵押神龜,掏空大戶及家臣流動資產,用以支撐公室建制、平抑糧價市場和抵禦外部侵擾,進而化解政權顛覆的風險。

用寶必以御神為其前提,戰時,它是戰時徵用法的化身。非戰時,它成為政府調節市場流動性的定海神針,在貨幣市場上,起到的作用相當於調節銀行準備金。對消費領域,則相當於住房抵押貸款,不但實現了疲民,而且打掉了流動性,化解了貨幣產能。一龜多用,當然謂之神。

這等智慧,自然令孔子大為讚歎。而管仲「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的圖謀,一變而成夫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深邃,再變而為荀子「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的詭詰,終至漢宣帝「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一錘定音,成為中古、近古中華帝國龍御之術的核心隱奧。

隨著主權國家的誕生、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尤其是二戰後,信用貨幣的出現、民主政治的成功,這一不傳之秘顯得愈隱愈幽、如煙如夢,終變作龍椅後那聲蟋蟀的喊叫、冕旒間綽綽不清的光影,消遁於直梁曲拱之間,化身為利率這一曼妙影姿,出現在二十大街憲法大道的盡頭深處。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95個成語拼成的齊國史(春秋篇)|文史宴
羅馬四大暴君之尼祿——中二病葬送大好基業|文史宴
外蒙古近代歷史的重心——你應該了解的哲布尊丹巴|文史宴
劉項原來不讀書?歷代開國之君文化水平高出你的想像!|文史宴
蒙古人治下的西藏(下)——滿清怎樣確立對西藏的治權的|文史宴

TAG:文史宴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人物評傳之——劉曄傳
《叔本華評傳》
武殤(三):李小龍為什麼批評傳統武術?
修容飾性非俗流—顧愷之人物畫評傳
大話春秋之不問蒼生問鬼神——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評傳(六)
劉駿評傳後記
聖嚴法師:太虛大師評傳
《小花玉蘭評傳》連載20:《呂布與貂蟬》重點唱段詳解
大嘴徐曉冬批評傳統武術,為何不敢找這些人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