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潛山文藝】抄書之樂

【潛山文藝】抄書之樂

【潛山文藝】抄書之樂



有人說,借書讀讀得最多,買書讀讀得稍少,發書讀讀得最少。這裡,我還要加上一句,沒書讀抄書,也自得其樂。那情形,正如清人袁枚在《黃生借書說》所言,那借來之書,「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見之矣」,「故有所覽,輒省記。」

前不久有暇,整理物品和書籍,在書櫥里找出一摞30年前的讀書筆記,有20多本。翻開它們,好似見到久違的朋友,心中泛起莫名的激動和感慨。發黃的筆記本里,殘留著那個年代的詩句,是年月深處散落的內心碎片。


我們這代人,正是所謂「出生不久就挨餓,進了中專就停課」,趕上「書荒」時代。對於書,就像一個營養匱乏的饑民突然發現了一桌美食,我把所有空閑時間,都用在了知識的盛宴上。就是說,抄書是逼出來的笨得不能再笨的辦法。


起初,抄書是漫無邊際,多是在看報時做些筆記。對那些認為精彩、有「激情」的語句,隨手摘抄。短的雜文、長的詩歌,也整篇照抄。八部「樣板戲」的唱詞,一字不漏全抄,至今我還能背得出一些整段的唱詞。報紙是公家的,不能據為己有,隨意剪貼。任教的小學,與當時的大隊供銷部連在一起,營業員老孫是個文化人,平日里與我稱兄道弟。我發現供銷部里有包食品的舊報紙,也會留心多看一眼,把有用的剪下來,貼在剪報本上。其時,鄉下還沒用上電燈。因為抄書,早上起來,我的面目常被同事取笑。原來是煤油燈的煙太多,晚上抄書時靠燈太近,太久了,鼻息吸引油煙,就會熏出個黑鼻子和大花臉。


在校讀書時,古文學得很少,幾乎是一張白紙。於是,有意識地抄了《明清筆記故事選譯》、《李白與杜甫》等書,既有古文,又有譯文,很解渴。浸淫其中,讓我慢慢叩開古人的門扉。《文匯報》上開闢的「古文今譯」專欄,圖文並茂,一段古文,就是一個故事,附上「今譯」,實乃普及的好讀本,每天我都留心抄下來。《毛澤東選集》里的典故,《三國演義》每回後面的注釋,青燈黃卷,抄了幾大本,還煞有介事地註明:「於1971年5月13日上午8時52分,抄結束於忙假之中」。

1973年5月,我由縣教育局推薦到「安慶地區中學教師培訓班」進修,學校是現在安慶師範學院的前身——安慶師範。報到那天,正趕上放「五一」假,學校沒有開課。沒有教學壓力,沒有瑣事纏繞,我「兩耳不聞窗外事」,利用這整塊時間,心無旁騖地抄了《中學生修辭例活》、《少年作文知識講話》、《詞義辨析》等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書。那些日子,窗外的陽光燦爛,高大的法國梧桐樹葉上陽光斑駁,陣陣微風吹翻樹葉,發出沙沙響聲。我抄了一會兒,手酸了,就停下筆望著窗外,心情也非常陽光,似乎有一種獨特的享受。


在職進修,課業不是很重,課餘時間很少出校門,幾個月也沒有休假回家,總是泡在圖書館裡。一本《辭海》是每天必借的,對其中有些詞的一字多義、古人用這個詞的詩文,做了些筆記。朱熹《觀書有感》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劉禹錫《竹枝詞》中「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的詩句,都是第一次謀面。許壽裳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廣平先生回憶錄的部分章節,都抄了下來。埋頭抄書,有一次錯過了晚餐時間,還是武校長幫著找廚房師傅說情的呢。


與一般的讀書相比,抄書耗時費力,但也有優點。古人說,抄書有三益:易於記誦,校正訛誤,練筆習字。我的體會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三讀不如一抄,擇其要領抄一遍,是細嚼慢咽的過程,這就增強了記憶。抄書是個細活,能迫使自己聚精會神,養成「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習慣。這些年,我雖沒有「黃金散盡為收書」,書櫥里還是盛滿了各類精美、堂皇的書籍。毫無疑問,不需要再在油燈下熏黑鼻子抄書了,但回味起那些抄書的時光,心裡總是漫溢出眷戀與溫馨,用句當今時髦的話說,就是「痛並快樂著」。


-------------廣告推廣-----------


投稿 / 商務合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潛山網 的精彩文章:

央視11套播放「潛山彈腔」節目
楊小屋的遐思
【潛山文藝】那些草
走遍潛山:人文築金城

TAG:潛山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潛山文藝】那些草
走遍潛山:人文築金城
潛山人記憶中的老手藝-做燈籠
央視11套播放「潛山彈腔」節目
台灣首任巡撫,為何安葬到了肥西大潛山
潛山富豪排行榜,快來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