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時,清兵有一件武器,不是刀,不是槍,令英軍嘆為觀止

鴉片戰爭時,清兵有一件武器,不是刀,不是槍,令英軍嘆為觀止

鴉片戰爭時,清兵有一件武器,不是刀,不是槍,令英軍嘆為觀止

英軍射擊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一個叫莫菲·岱摩的法國人在給他老師唐瑪納堡的帕特里克·多諾凡的信里曾披露了一件事。岱摩是個中國通,對中國國情、文化極有研究,他曾裝扮成一個中國人,用了「平西」這個中國名字,跟隨清廷大員林琛遊歷中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岱摩在信中寫到:

夜裡,英國的馬克斯維爾船長帶著他的船隊,想悄無聲息地經過威海炮台。突然,堡壘上燈火通明,焰火衝天,炮彈準確地落在了英國人的船上,但他們的炮彈質量實在太差了,一般用生鐵或石頭造成,根本造不成任何傷害。船長立刻下令還擊,頓時舷炮齊射。

鴉片戰爭時,清兵有一件武器,不是刀,不是槍,令英軍嘆為觀止

威海炮台

堡壘上所有的炮孔同時停了下來,時間彷彿靜止了。片刻之後,守衛者紛紛從堡壘里逃出。您絕對想不到的是:在逃命當中,這些清兵竟然個個都帶著一個中國人極為喜愛、在上面花了無數心思,而在我看來絕對是無用之物的東西——燈籠。

鴉片戰爭時,清兵有一件武器,不是刀,不是槍,令英軍嘆為觀止

氣死風燈籠

英國水兵們瞬間都看呆了,請容許我描繪一下當時的奇特場景:一群光腦門的士兵爭先恐後地朝山坡上爬,辮子在空中舞動。每個人的長槍上都掛著一隻燈籠,在夜幕下,顯得是那麼的閃亮。這正好為英軍們提供了一個絕妙的靶子,他們紛紛端起槍來,我猜其中肯定有不少人槍法不好,都想趁此良機練練。可這場景確實是太滑稽、太不可思議了,英軍們個個都笑得前仰後合,再也拿不穩槍。於是,那些清兵們都僥倖逃了一命,沒有一個傷亡……

怎麼樣,看過岱摩的記載,你覺得好笑嗎?作為一個中國人,沒有一個人會覺得好笑!對於百年前為何會出現前文中的這個戰鬥場面,我在想:要麼雙方不是來在同一個時空!那些逃跑的清兵,彷彿來自遙遠的蠻荒時代,別說槍了,連弓箭也沒見過,否則無論如何也不會在逃命時帶著燈籠;還有一種解釋就是:這些人的腦子,愚昧、愚蠢地已經到了你無法想像的地步。(這裡,我絕沒有謾罵百年前我們同胞之意,只是太恨鐵不成鋼了!)

鴉片戰爭時,清兵有一件武器,不是刀,不是槍,令英軍嘆為觀止

鴉片戰爭時清兵畫像

士兵如此,可想而知,帶他們的軍官會如何!再往上推,管理軍官的官員;朝廷的官員;各位王;皇帝。有這樣的士兵,有這樣的領導層,滿清又怎能不敗?!怎能不亡國呢?!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守柔之黑境秘史 的精彩文章:

「汝要輔佐劉備,三分天下」此人堪比鬼谷子,謀划了諸葛亮的一生
史上除了三十六計外,還有第三十七計:花天酒地!一直都秘密流傳
碧眼兒孫權真的是英雄嗎?
他在城門一聲長嘯,一大官預言他必為擾亂天下的國賊!他終當皇帝

TAG:守柔之黑境秘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清兵打仗,只會對天放槍,是真的不會用還是另有隱情?
當冷兵器遇到火器,當天津只有六百清兵能戰,英法聯軍想不勝都難
太平天國女兵在被清兵破城後,為什麼寧願自殺,也不願被俘?
明朝「最後」的武將,被清兵一箭穿喉而亡
清兵能夠入關不僅僅是吳三桂的倒戈,其實另有其他原因的
袁崇煥的錯誤就是錯斬了這個人,有此人在,清兵別想入關!
太平天國戰敗後女兵的下場,清兵這樣處理,實在有點殘忍
太平天國女兵為何寧可戰死,也不願意投降,清兵究竟如何對待她們
南明遺臣,頸部中箭,仍手刃數十清兵,被俘,絕食七日,引頸就刃
清兵不但屠殺俘虜還屠屍,但為何要厚葬他們的屍體?
作為明臣卻向清兵投降,大漢奸罵名一定是千古流傳,鳥一樣的生存
清兵衣服上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官職卻有天壤之別!
清兵如何光著身子用「後門」偷庫銀,一次能偷百兩,方法很下流
袁崇煥的最嚴重錯誤,就是錯斬了1人,有這個人在,清兵別想入關
罕見的晚清老照片,清兵和藝伎很瘦弱,看著令人心酸!
太平天國亡國,女兵寧死不降,清兵竟對其做出這種事情!
明朝最強特種兵,清兵十三年未入關因它,亡國還是因為它!
史可法沒有趁清兵立足未穩突然襲擊,手下送了四個字的評價
清兵制服上有的印〝兵〞有的標〝勇〞,二者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