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文 | Zazie


一個導演的創作生涯中,能有幾個十年?


梅爾·吉布森自從2006年的《啟示錄》之後,十年未拍電影,十年磨一劍。

其實不止十年,梅爾·吉布森這一劍至少打磨了十四年之久。


這一劍,就是被很多人評為今年最好看戰爭片的《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以驚人的寫實再現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故事講的是二戰期間交戰期間死傷最為慘重的沖繩島戰役中,美軍中一位因為信仰而拒絕開槍的醫療兵,救出75名戰友的動人故事。


這位醫療兵就是獲得過美國最高軍事榮銜「榮譽勳章」的戴斯蒙德·多斯,他於2006年去世。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戴斯蒙德·多斯本人


在電影中,他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戴斯蒙德·多斯


有人說,了不起的戰爭片一定都是「反戰」的。放在好萊塢的語境下,大量的戰爭電影,尤其是以越戰為背景的電影的確如此,但對二戰電影來說,「反戰」與否倒真不是最重要的主題。


《血戰鋼鋸嶺》的主角不開一槍,這就是反戰?我倒覺得,對待所有戰爭片都從是否反戰的角度看待,是一種陳詞濫調了。這部電影無疑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寶貴,但戰爭在影片中僅僅是中性的背景設定,是為了烘托出煉獄般的氛圍,而影片的真正主題是——受難與信仰。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說到以救人為主題的二戰電影,我們會首先想到《拯救大兵瑞恩》,本片在場面上的精彩倒的確和《大兵瑞恩》是同一個檔次的。不過更有趣的是,兩部影片的「救人」體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精神內涵。


《拯救大兵瑞恩》講的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人道主義精神,救人的出發點是來自最基本的實用性和世俗規則。


而《血戰鋼鋸嶺》表現的「再多救一個」,則是源於超凡脫俗的精神力量,是高於一切的無條件信仰。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拯救大兵瑞恩》(1998)


《血戰鋼鋸嶺》的衝突主要集中在世俗與信仰、毀滅與救贖上,所以它真不是那種老套的反戰片。


為了表現信仰的力量,影片設置了三層衝突。


第一層衝突是父子之間的衝突,這層衝突引發了信仰的建立。戴斯蒙德(安德魯·加菲爾德飾)的父親是一戰退伍軍人,在戰爭中他失去了摯愛的戰友,戰爭結束後他遭受了嚴重的戰後創傷,整天酗酒,家暴。


在一次爭吵中,他差點開槍殺了自己的妻子,戴斯蒙德從父親手中奪過槍,指向父親,在扣動扳機之前,他收手了,他看到父親背後的那副宗教畫——「不要殺戮」。這是他最後一次碰武器,這次衝突導致了信仰的建立。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戴斯蒙德與父親


成長在暴力的環境之下,戴斯蒙德也承受著代際創傷,他決心入伍救死扶傷不僅是因為國家正在受難,更是為了彌合父親以及父子之間的創傷——父親的戰友陣亡了,這是創傷的起源,戴斯蒙德只有不斷地重複在戰場上救人的過程,全身心投入到救贖當中,這樣才能像儀式一樣拯救過去那個創傷的起點。


影片的第二層衝突是信仰與世俗的衝突,這導致了戴斯蒙德在逆境中對信仰產生了痛苦的懷疑。進入部隊後,他堅持不碰武器。戰友不理解,認為他是個懦夫,便排擠他,毆打他。上級認為他違反了軍規,把他送上了軍事法庭。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戴斯蒙德因此還錯過了自己的婚禮,跟妻子見面時他痛苦地問道:「是不是我做錯了?」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戴斯蒙德與妻子


戴斯蒙德這樣固執的信念在普通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完全無法相信有人會做出如此異類之舉。他的信仰,在這樣一種不被理解的環境下,經受著各種各樣的嘲諷和質疑。這一尖銳的衝突本質上是信仰的受難,只有當信仰在完全的逆境中才能彰顯其偉大的力量。


戴斯蒙德畢竟是肉身凡人,是凡人就會有信仰動搖的時刻,動搖又是一層信仰的受難。導演正是通過鋪陳這層層受難,通過欲抑先揚的方式來凸顯堅守信仰的不易。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最初戰友的不解與刁難


影片的第三層衝突構成了後半段戰場戲份的主要衝突——毀滅與救贖。這一段對應的是信仰的踐行,也是整部影片的高潮之處。


梅爾·吉布森鏡頭下的戰場殘酷得如同煉獄一般,血肉橫飛的殘肢,燒焦的活人,導演對於戰場的殘酷沒有進行一絲弱化處理,而是要真的打造一個人間地獄,讓戴斯蒙德在這樣恐怖的環境下去踐行自己的信仰。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影片並沒有用美好的和平描繪來跟戰爭作對比,只有無盡的壓抑、痛苦和毀滅,與之作為對比的正是艱難之下的信仰和救贖。因此,導演並不是站在一個宣揚和平的立場上在為觀眾展示戰爭有多可怕,而是在傳達受難的極致痛苦和精神力量的偉大。


在後半段戴斯蒙德救人的情節中,我們彷彿看到了2004年吉布森執導的《耶穌受難記》。在現代熱兵器戰爭中,戴斯蒙德卻沒有手持現代武器,他只有一雙手、一個包和一條繩子,自保尚且困難,怎麼救人?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耶穌受難記》(2004)


不同於冷兵器時代,現代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可以視為是抽象的戰爭,非人的戰爭,它既沒有身體屠殺的快感,也沒有超越世俗的精神上的目的,更沒有象徵性的意義。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殺人,只需要扣動扳機或遠程操作,只為某種利益或過程式控制制中的某個數字。在這樣的時代下,不帶武器的戴斯蒙德的身體受難便多了一層現實衝突——強調追求無限精神力量的宗教信仰與當下日趨世俗的世界之間的衝突。


影片中不斷出現戴斯蒙德用繩子救人時手部的慢鏡頭特寫,他的雙手布滿血痕地顫抖著,肉體的受難被鏡頭無限放大——被救贖的士兵象徵著世人的受苦,主角則意味著為救贖世人而受苦。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當戴斯蒙德從戰場撤離回到兵營之後,銀幕中的他沐浴在陽光之中,水從頭上潑下,戰士的血與戰場的塵都被沖洗乾淨了。


這一幕就彷彿受洗與重生。


最後一場戰役是在安息日,作為教徒的戴斯蒙德在這一天應該休息禱告,而戰爭不等人。為了自己的戰友,他掙扎了一番最終還是上了戰場,開戰之前上級專門騰給他時間進行禱告。


就在這一天,曾經開掛的戴斯終於受傷倒下了,這或許是導演刻意設置的神罰。最後一個鏡頭是逐漸上升的仰視鏡頭,白色擔架上的戴斯蒙德如同升天的聖子,隨後鏡頭逐漸失焦,他就這樣融化在了陽光之中。



十年了,終於等來這部讓熱血燃燒的《血戰鋼鋸嶺》



整部影片就是殘酷、壓抑、恐怖與信仰、力量、救贖之間的奮力較量。對作為敵方的日本軍隊,導演也一視同仁地展示了他們的信仰,無論是敵方誓死捍衛據點,還是最後投降時的視死如歸,都在傳達一個信息,所有人都在為自己的信仰而戰,當然一方的信仰擁有更高的正義性,而另一方信仰的則是撒旦。


這就是梅爾·吉布森從《勇敢的心》,到《耶穌受難記》,再到《啟示錄》所一直張揚的核心精神——信仰和意志,是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東西,生死、成敗皆不足道!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年度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憑什麼收割我的淚水?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超越生死,把破碎的世界拼起來
《血戰鋼鋸嶺》這是一部感人而又偉大的電影,真心看哭了!
美國大片血戰鋼鋸嶺 激起你心中的熱血
「我還要再救一個!」——《血戰鋼鋸嶺》
來自江戶末年的血腥浮世繪隔空向《血戰鋼鋸嶺》問好!
《血戰鋼鋸嶺》里那個一直在咆哮的中士,為何那麼牛?
《血戰鋼鋸嶺》:上帝啊!再讓我救一個人吧
軍醫也有顆勇敢的心,《血戰鋼鋸嶺》背後的精彩故事
沖繩戰役有多麼血腥殘酷,《血戰鋼鋸嶺》真實還原可見一斑
血戰鋼鋸嶺,一部用信仰鑄造的好電影!
軍報贊《血戰鋼鋸嶺》:還原了戰爭本來的樣子
血戰鋼鋸嶺,日軍使用的是什麼樣的狙擊步槍
看完《血戰鋼鋸嶺》之後:何為影人的匠心?那便是將故事講到極致
如果不是《血戰鋼鋸嶺》,都忘了還有一種兵叫衛生員
《血戰鋼鋸嶺》影評:一個堅不可摧的信仰
《鋼鋸嶺》中的主角後來怎麼樣?墓地在哪裡?鋼鋸嶺在哪裡?
來自地獄的師團:揭秘《血戰鋼鋸嶺》里的那支日軍
揭秘:《血戰鋼鋸嶺》那支兇殘的日軍 竟然是中國的炮樓守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