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天天快報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郭關藝術


2016-12-09閱讀原文

周文化產生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周太王遷岐到武王克殷前後100多年期間。岐山是周文化的搖籃和故鄉,人稱周公故里,周禮之邦。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範,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影響周以後近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



崇尚禮樂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周公攝政後,除廣泛實行分封制和制定一整套嚴格的封建宗法制度外,極力推行禮樂制度,為鞏固分封制和西周統治階級已取得的權利和地位,從上層建築意識形態方面規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這種具有等級性的各項制度的總和即為禮,禮與儀、禮與樂往往連用,所以稱禮儀、禮樂(《左傳》僖公二十七):「禮樂,德則也」。這裡的「則」就是法則、制度,也就是說在一切生活中的行動必須按規定的禮節與儀式去作,不能超越禮的規定的範圍。它表現在婚喪、祭祀、朝聘、盟會等一系列活動上,都要按規定的禮儀辦事。等級不同的階層所享受的「禮樂」待遇是不同的,其實質是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周公所制定的周禮則包含政治制度、典禮儀式、倫理規範等多種內涵。


所謂「樂」就是音樂,制禮時,配以相應的音樂。《禮記?樂記》說,「禮以道其聲,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禮樂的名目繁多,號稱「經禮三百,典禮三千」(《禮記?禮器》),說明當時的禮樂已相當普遍。


儘管「禮樂」是當時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政治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從客觀分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無疑起到了鞏固社會秩序的作用,同時也促進有關手工業的發展。可以說西周的禮樂制度,為今後中國封建禮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千年不變的模式。


仁政治國



商紂王專行暴政,失去人心,眾叛親離,只好登樓自焚。周代賢明君主從商湯滅亡教訓深刻意識到實行暴政的嚴重後果。因此,從建國初期就採取仁政治國的政治策略: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一是禮賢下士,仁慈愛人,長久爭取人心。周文王曾經多次登門拜訪姜太公,商討興周的策略。正因為周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目中不暇食以待士,」所以「士以比多歸之,」連許多在殷王朝做大官的大人物都紛紛叛紂歸周。


二是行善修德。文王自商紂姜里回到岐周,「乃與太公陰謀(秘密謀劃)行善修德,以傾商政」(《通鑒外記》卷二下),不難看出,行善修德既是爭取民心,壯大自己力量的政治需要,更是推翻商湯,奪取政權的鬥爭需要。「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無敵於天下」,岐周的政治家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三是見善即行,立馬就辦。他曾「問於呂望曰『為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土,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文王曰『善!』對曰『宿善(讚賞某種善言卻不儘快實行)不祥。』是曰也,發其倉府,以賑鰥寡孤獨」(劉向《說苑?政理》)。孟子也曾熱情介紹周文王的仁政善舉說:「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仁者世祿,關市譏(檢查)而不征,澤梁(在湖泊打魚)無禁,罪人不拏(不株連妻子兒女),老而無妻日鰥,老而無夫日寡,老而無子日獨,幼而無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實行寬大政策,扶助弱勢群體,是仁政的本質體現。由於周文王行善積德,善於團結內部力量,提倡「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的社會道德,周文王領導的岐周國勢日盛,許多小國,以周為師,臣服於周,先後投誠89國。



敬天保民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周革殷命,顛倒乾坤,確立了一個偉大的信仰,那就是對「天」的精神信仰,這一精神信仰,賦予周人統一的文化意識,為周人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為周人的社會活動提供了動力。周人的「天」包含兩層含意:一是至大無外,至高無上的自然之天;二是玄妙不測,主宰一切的神明之天,周人的「天」是自然和神明共同構成最高範疇的精神信仰,這同夏人對自然界完全無能尊命文化,以及商湯的只迷信神靈的尊神文化,相比,就更加進步了,到西周后期,甚至公開懷疑天神了。看到了人的能動作用。《君爽》云:「無不可信」。《詩大雅》云:「無命無常」,說明,周人比殷人要先進得多。


周人「天」的精神信仰起源於《周易》,周易中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周人以乾為卦首,表現了周人對「天」的精神崇拜,改變了遠古時代的拜物教信仰,使得周人的精神信仰超越了狹隘的物神範圍的限制,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天」的精神信仰,使周人具有了統一的救世主義文化意識,並賦予周人以強烈的使命感,《論語》中講:「六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的精神信仰賦予周人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為周人的社會活動提供了精神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保民中的「民」相當於現在的「公民」,在當時既包括奴隸,又包括貴族,也就是「自然人」的群體。在周之前,奴隸沒有完全的人格,把奴隸和物品一樣看待,既可轉送,買賣,也可隨意殺戮、陪葬。周以後提出保「民」,把奴隸當人看,禁止陪葬和隨意殺戮,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夫民,神之主也」(《左傳》桓公六年)認識到,「民」為主體,「神」是附屬,是對「人」思想認識上的一個極大飛躍。周公根據文王「懷保小民,惠鮮孤寡」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宇宙觀,這些思想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的源頭所在。



明德慎罰



「明德」就是指以高尚的德行、品質、教育人、感化人;「慎罰」就是用刑適當,對於用戰爭和刑罰必須慎重,量刑不可過分。要求治理國家必須明德慎罰,從「德」為先。周人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春秋後期的孔子非常贊同周人的明德慎罰說,承樂不興,則形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以無所措手足。「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就是周人明德慎刑的具體體現。


「明德慎行」是按道德規範而行,三思而行。歷代思想家和從政者既重視以德修身,也重視從政以德。周代的聖賢周太王、周文王、周公、召公都是明德慎行的典範,《帝王世紀》中指出:「古公亶父以修德為百姓所附」,是說古公的德行好,引來四海的百姓歸附投奔而來。他們認為「正人」先要「正己」,以「身教」輔以「言教」,甚至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們還認為,「明德」與否,是一個政權興衰的關鍵。周公認為,「以德配天地」,有德者才能得到天命,無德就是喪失天命。他在《詩經?皇靈》中指出:天上的上帝四處尋找有德之人,終於找到了周文王,文丁失德,紂王無道,上帝(天意)已經不願看到他們繼續擁有天地,周文王父子有大德才保佑他們「翦商而擁有周天下」,他們得了這樣的天命才建立了西周政權。岐周人「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觀點,在人類文明史上是一個偉大的突破。以「德」為先的價值觀念,賦予周人講「誠信」,講「仁義」的偉大道德傳統。



依法治國



西周建立後,周公制禮作樂,規定了一整套嚴格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法律條文。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兼司寇,除監護成王外,主管教化和司法,《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之治西方,其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在甘棠樹下聽訟斷案),自候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詩。」這段話說明召公是勤政愛民、施行德政,以法治國的典範,受到人們的稱讚。


1975年2月在岐山縣京當鄉董家河村出土的周代青銅器中刻有銘文157字,就是一篇非常珍貴的周代法律判決書,詳細的記載了西周時期的法律體系,刑罰規範和訴訟、審理程序等。說明當時法制已經比較健全。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忠孝仁愛



忠孝,是周代維護、鞏固封建宗法制度的一種需要,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的觀念對周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道德觀念,特別重視對人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詩經?大雅?下武》是歌頌武王盡孝的詩篇,《同書?即醉》是讚美貴族世世代代盡孝的書,《同書?蓼莪》則是純歌頌孝子的代表作。教育人民要孝順其父母,祖先,不要作「不孝不友」的事。《尚書?灑浩》中說:「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不要作「父不慈,子不祀,兄不友,弟不恭的事」(《左傳》僖三十三年),要作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詩?大雅?下武》)。周文王提出的「篤仁、敬老、慈少」,則進一步發展和延伸了「孝」的含義,其核心是「仁愛和平」,也就我們今天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周文化首次提出忠孝、仁愛、和平思想,教民向善,期盼和諧,這對我們今天提倡敬老愛幼,倡導社會和諧是一脈相承的。


古老的周文化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周文化積澱而成的


禮儀道德 民俗民風


浸潤著一代又一代的岐山人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神人暢》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中國傳統文化源頭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是什麼?
引章——通達中華傳統文化的總源頭
山東半島—中國道教文化的重要源頭
五禮:中國禮儀文化的源頭
伏羲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
外國傳教士:《易經》是中國一切科學和哲學的源頭
日本的國花、國服、國技,源頭全在中國
象雄王朝——古藏文化的源頭?
中國禮儀之「五禮」,禮儀文化的源頭
「二十一條」,中華民族國恥記憶的源頭
一家之言:上海「海派文化」的源頭和形成
國學經典之《易經》,11句經典語錄,感悟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
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奇石收藏著應保持良好心態
葉華貴:產品國際化 需要在源頭嚴把質量關
玉水寨,古城水系的源頭,是納西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觀賞甲骨、青銅器與金縷玉衣,站在中華文明源頭迎接新年
體味歷史文化,了解丹江源頭——記惠安中學高一年級研學旅行
被譽為「浙江文明之源頭」
劉慈欣《三體》想像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