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崖門海戰經過

崖門海戰經過

厓門海戰(古文作「厓」,目前中國大陸多作「崖」,港台則續用「厓」),又稱崖山海戰、厓門戰役、厓門之役等,是南宋末年宋軍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牽涉到南宋的存亡。相傳宋元雙方投入軍隊30餘萬,戰爭的最後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此戰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原有領土成為元朝的一部分。崖門在廣東新會。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起因

宋帝南逃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朝廷求和不成,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臨安陷落。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成為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弟弟趙昺被加封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

元軍追殺宋帝

宋端宗趙昰登基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行朝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城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張蒲二人不和,導致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也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自己並先驅前往,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朝,陳卻都不返;他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直至死在那裡。端宗病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在州梅蔚(今香港大嶼山梅窩鄉)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生擒,文天祥作詩——《過零丁洋》。今香港的九龍城的宋王台和侯王廟都是紀念宋端宗一行人的。另外宋端宗母亦葬於九龍城,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崖山戰事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隨後,攻佔廣州不久的西夏後裔元軍將領李恆也帶領軍隊也加入戰事。相傳起初宋軍兵力約有20萬,戰船千多艘;元軍只有2萬人,戰船五十餘艘,北方人不習海戰,多暈眩不支。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口乾舌躁,許多士兵以海水解渴,臉部浮腫,大量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不少後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影響

在抗日戰爭前夕,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專門前來崖山祭拜,目的是是要把一種精神和氣節傳達給當時的中國人,號召抗戰到底。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曾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迹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厓門海戰之後,宋朝徹底步入滅亡。網路流傳「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並且宣稱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所創,有學者對此作出質疑。

中國歷史學博士葛劍雄反對「崖山之後無中國」一說,他指出與南宋對峙時的蒙古已經滅了金朝,佔有傳統的中原和中國北方的大部分。特別是以「大哉乾元」得名建立元朝後,蒙古統治者已經以中國皇帝自居,以本朝為中國。就是南宋,也已視元朝為北朝,承認它為中國的北方部分。到元朝滅南宋,成了傳統的中國範圍里的唯一政權,無疑屬於中國的延續。就是文天祥、謝枋得等至死忠於宋朝的人,也是將元朝視為當初最終滅了南朝的北朝,而不是否定它的中國地位。根據文天祥的價值觀念,他是宋朝的臣子,並出任過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應該殉難,至少不能投降元朝當元廷的官。但他承認元朝取代宋朝的事實,包括他的家人、弟弟、妻子在內的其他人可以當元朝的順民,甚至出仕。也就是說,在文天祥心目中,這是一場改朝換代,北朝戰勝南朝,新朝取代前朝,在宋朝的忠臣和遺民的心目中,只會是崖山以後無宋朝,而不是崖山以後無中國。

當代崖門

現今崖門戰役的範圍已不可考,約位於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公里,在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的地方。即指以古井鎮官沖村一個無名小丘為中心,北起銀洲湖,南至崖門口,方圓數十里的水陸區域。當地的國母墳有可能是楊太后的陵墓。國母墳西南的碗山相傳是宋朝士兵當年曾在這裡做飯。離崖山祠約4公里,屹立於崖門對開海面的崖門奇石附近則相傳是張世傑用來作纜躉以大索一字形連貫千多艘宋軍船隻、陸秀夫背宋帝昺跳海和張弘范滅宋後在石上大書「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字之處。《元史·張弘范列傳》記載「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相傳明成化年間,御史徐瑁對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但因為存在爭議最終沒有刻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之後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由田漢題字於新石碑上,新碑文為「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

以此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清末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痛史》(1902—1906連載於《新小說》雜誌,共二十七回,未完),故事以「劉秉忠降敵制朝儀,賈似道隱瞞軍情而欺君」開始,結束於「忽必烈太子蒙冤,仙霞嶺義兵撻伐對抗」。其中描寫賈似道的厚顏無恥非常地成功。全書對外族佔據中國洋溢極為悲憤的感情,大有借反元而反清的言外之意。

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歷史小說《海嘯》(1997,中譯本由台灣尖端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要敘述臨安陷落到崖山海戰這段時期中,宋朝文臣武將的奮鬥。作者刻意不以文天祥為中心,而盡量顧及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各色各樣人物的心理與活動。

在李國立製作電視連續劇《天涯織女》,兩個虛構人物──宋理宗之皇女趙嘉儀(劉詩詩飾)和少將軍林慕飛(袁弘飾),倆人聯同宋朝的殘餘勢力,與元軍無數次交手,直到最後親眼目睹了崖門之役的慘敗,但是他們沒有與宋朝文臣武將自殺,相反他們逃脫了元軍的追擊。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末三傑之張世傑
宣和北方大暴動
建隆之治經過
平州之變經過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馬尾海戰經過
馬江海戰經過
豐島海戰經過
中國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崖門海戰
崇禎明荷海戰經過
戰艦世界官方海戰史話:航母交鋒 珊瑚海海戰
揭秘崖山海戰,中國歷史上最慘痛的海戰
崖山海戰—宋朝滅亡之戰
歷史朝代歌—崖山海戰
珊瑚海海戰:戰爭史上航母編隊首次在遠距離以艦載機實施交戰
來一場混亂的大海戰 《戰鬥海灣》本周上架開戰
鄭成功攻打台灣城 洋艦隊海戰再敗
大海戰Ⅱ遊戲玩法曝光 大海戰Ⅱ新手前期攻略分享
國產近海任務艦 走瀕海戰鬥艦的路 讓美艦無路可走
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成功發射垂髮導彈,不再是戰場游輪
海戰的基本類型是海上進攻戰和海上防禦戰
決定日本命運的海上決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古代最大的一次海戰:崖門海戰顛覆宋朝也顛覆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赤瓜礁海戰暴露中國缺陷,促研發一戰機提升對海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