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發水下機器人 探尋黃石湖中的微生物新物種
20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穆利斯因對黃石公園熱泉里發現的嗜熱菌(Thermus aquaticus)感到好奇,而發明了高效複製 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由於這些微生物生活的溫暖環境類似於人體體內環境,研究人員認為微生物的生理與代謝過程能為研發抗癌藥物提供幫助。 而目前研究人員只鑒別出黃石湖中約1%的微生物物種,因此他們產生了利用機器人來進一步探索微生物新物種的想法。
機器人的尺寸為0.91x0.91x1.37米,重量為271千克,有效載荷可達54kg,可潛入1500米以下深海開展水下工作。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這款機器人來錄製高清視頻,並收集微生物樣品。 機器人配備的高清攝像機能向研究團隊傳回高清圖像,同時其溫度感測器、水樣採集裝置等設備被用來分析海底高溫熱液流體的組成部分。
GFOE預計製造這款機器人的成本高達20萬美金。由於該項目高昂的費用,目前研究人員正在Kickstarter為這款黃石機器人發起眾籌,希望能獲得10萬美金的籌資。目前距離眾籌結束還剩24天時間,他們已獲得3.4萬美金的支持。






※探尋古生物中亞洲猩猩的近親——巨猿
※美大學研發「機器美人魚」 幫助探尋沉船寶藏
※實地探尋日本最古老的動物園——上野動物園
※藝術衍生品市場探尋發展新思路
※探尋古生物中熊貓的祖先——始熊貓
※野生多肉植物 探尋狂野的天堂
※探尋表觀遺傳修飾體系的「前世今生」——專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博士
※探尋:動物界為了食物、交配、地盤自相殘殺的瞬間
※博物館之旅——超開心!小記者探尋 神秘的古生物世界
※小世界大樂趣:探尋微生物影響宿主長胖的「暗號」
※愛馬仕在浩繁嘈雜的現實世界中,探尋工藝的「物之本意」
※周冬雨的「博物館驚魂夜」 探尋內心的力量之美
※戲劇性邊界:在光與影中探尋生存危機
※探尋地外行星的「黑科技」——「遮星板」技術小敘
※科學家使用「鰻魚」在水下探尋污染源
※微距鏡頭記錄動植物細節 探尋微妙小世界
※毛毯苔與狸藻:探尋塔斯馬尼亞土生的食肉植物
※用機器學習探尋分子的變化
※探尋:玫瑰色沙漠中消失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