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期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令無數蜀漢迷扼腕嘆息,也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那麼,荊州是否真的如此重要?蜀漢在丟失荊州後的衰亡是不可逆的?除北伐外蜀漢是否還有其他出路?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一、荊州的戰略意義


這是220年漢中之戰劉備大敗曹操後蜀漢最輝煌時期的三家勢力圖,其中劉備只控制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南郡還只有一半,另外半個在曹操手中。其實本來在赤壁之戰後三家圍繞荊州展開爭奪,劉備是獲益最大的,除了南陽郡和南郡北部在曹操手中,剩下的都被劉備所控制了,但是劉備入蜀後孫權以劉備已經佔領益州為由要求劉備歸還向東吳暫借的荊州——姑且不論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反正最後劉備終究是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割讓給了孫權,也就是演藝裡面著名的場景「單刀會」。

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有人會說僅僅佔據荊州三郡的蜀漢勢力連孫權都比不過更勿論曹操,如何爭霸天下?其實不然,實際上,對江陵(南郡治所)的重要性和兩湖的軍事地理有所了解,就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了。南宋呂祉在《東南防守便利》中論到: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荊州名士蒯越也建議劉表曰: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因此,佔據江陵在當時具有以下戰略意義:


1、可以向北威脅襄陽(乃至攻佔之),以奪取整個江漢地區,威懾曹操的中原;


2、可以全據長江之險,保護下游的整個東吳地區的安全;

3、可以作為下一步進軍巴蜀的基地,為日後佔據巴蜀、漢中,形成南北對峙打下基礎;


4、可以切斷南方四郡與北方曹魏的聯繫,今後即可傳檄而定南方四郡。


所以,荊州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說都在江陵,而佔據江陵的劉備也基本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時提出的戰略構想——跨有荊益,三分天下。


然而好景不長,關羽貿然北伐,孫吳對荊州覬覦已久,派呂蒙偷襲了荊州,最終二爺敗走麥城,蜀漢國運由此急轉直下。更加重要的是諸葛亮隆中對時提出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處於秦川」的戰略目標徹底破裂,蜀漢失去了進軍中原最重要的一條道路,以至於後來諸葛亮北伐時多次感慨蜀道艱難、糧草短缺,若是江陵仍在,何至於此?


至此蜀漢的選擇已經不多了,是東征一鼓作氣拿下孫權,和曹魏二分天下?還是北伐「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和曹魏一決高下?亦或是……

二、東征孫吳


東征的路子是劉備走的。很多人說大耳賊討伐孫權是為了替二爺報仇,是兄弟情義的象徵,我只能呵呵一笑,最是無情帝王家,東征或許有一部分報仇的意味,但絕對不多,最主要的目的,依然是那顆天下之心臟——荊州。當然,如果運氣好能滅了孫權趁勢拿下江東那就更好不過了。這或許便是劉備當時心中小小的幻想,然而幻想終究是幻想,無情的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


1、戰爭過程


演藝裡面說劉備起大軍七十萬水路並進,誓要一戰滅吳——呵呵,瞎扯淡,聽聽就算了,當時劉備手裡就一個益州,哪來的七十萬人給他起?更何況還要在漢中駐兵防備曹魏。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兵力約在四萬左右,五奚蠻夷作為主力部隊的援軍有一萬人,而東吳兵力在五萬上下,雙方實力大致相等。那麼劉備是哪來的自信一戰滅吳?說到底,還是膨脹了,剛剛在漢中大敗曹操這個一生最大的對手,劉備自是志得意滿,又豈會將孫權這個「碧眼紫髯」的小兒放在眼裡?


於是劉備一路高歌猛進,戰無不勝——陸遜讓的,直到到了夷道、猇亭一線才遇到了吳軍的頑強抵抗。此時蜀漢軍隊的戰線已經拖到了百里之長,哪裡還能迅速凝聚出戰鬥力,再加上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很不幸,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陸遜敏銳地把握到了反擊的機會,或者說這是劉備在他的一步步算計下必然會漏出的破綻,他早已心中有數。火攻,三國時期最著名的戰法,但是招不在老有用就好,這種盛夏時節,密林之中紮營的蜀軍不正是自尋死路嗎?憋屈了一年的吳軍不再客氣,趁夜突襲,四處縱火,於是有了火燒連營,有了全軍覆沒、劉備僅以身免,有了白帝託孤,嗚呼哀哉。


2、戰爭影響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3、蜀漢戰敗原因淺析


(1)劉備的膨脹


在我看來這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是劉備驕傲自大,輕敵冒進,決不至於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甚至在戰爭初期孫權出於恐懼曾經遣使求和,如果劉備當時同意了,甚至有機會藉機要回江陵,何至於兵敗身死?


(2)東吳的世襲領兵制度


赤壁大戰、夷陵之戰、東興大捷,都是吳國打下的著名勝仗,其他如徐盛破曹丕、朱然破曹仁等等,這些戰役的共同特點是吳國都是防守方。。。當吳國開始進攻的時候悲劇就來了,孫十萬打合肥,一仗把張遼打成當世名將;孫策打徐州,陳登笑而不語;孫堅打荊州,成功被扁成刺蝟;諸葛恪北伐,幾十萬精銳被一個小城不知名的路人甲太守給戲耍。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跟東吳當時實行的世襲領兵制有關,所謂世襲領兵制,也就是私兵制、家兵制。吳國軍隊都是家族帶兵,當敵人來打自己時利益一致比較統一,所以防守時必然都是拼了命的保住自己的地盤。進攻就不一樣了,本來吳國兵就沒北方兵悍勇,打進攻肯定會導致一些家族私兵損失不少,實力下降,在吳國地位就會下降,家族就危險。所以他們打進攻都是敷衍了事,只能打那種優勢特別大、能獲得明顯利益的戰鬥。


於是劉備就悲劇了,他的目的是佔領已經到手的東吳甚至滅了東吳,這些世家大族豈能不拚命?一夫拚命,萬夫難敵,蜀漢的悲劇結局並不是偶然。


(3)蜀漢的國策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提出了「外結好孫權」的戰略思想,而劉備此時的做法完全違背了這種戰略思想,諸葛亮對此是極不願意的,內部矛盾都沒解決還想著能在外面打個大勝仗?而且蜀漢一直以正統自居,竊據中原的曹魏才是國賊是頭號大敵,打東吳算是怎麼回事?一個為關羽報仇的借口就能掩蓋一切?恐怕此時蜀漢的底層士兵並沒有一戰必勝的鬥志。


而且就算劉備真的能在夷陵打敗東吳,但是想要滅亡經營三世、根深蒂固的江東勢力,難,恐怕最後不可避免的要在荊揚一帶跟東吳形成拉鋸戰。如果此時曹魏揮軍南下荊州,切斷益州和前線蜀軍的聯繫,劉備仍然是必敗的命運,甚至可能更慘——連益州都逃不回去了。


三、北伐曹魏


東征以失敗告終,為了保存蜀漢國祚諸葛亮進行了另一種嘗試——北伐曹魏。


1、諸葛北伐的真正目的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真的是興復漢室么?我看不然。當然並不是懷疑丞相有什麼私心之類,而是作為提出隆中對的偉大戰略家,連我們這些局外人都可以看出失去荊州後一路伐魏的難度,諸葛亮自身又豈能不知,僅靠益州一地的蜀國就想滅亡佔了天下十之六七的曹魏?痴人說夢。而諸葛五次北伐的真實目的,恐怕並不是滅亡曹魏,甚至不是以佔領關中地區為戰略目標——當時的關中早已不是那個天下糧倉、龍興之地,經歷李傕、郭汜之亂後又有馬超、韓遂的叛亂,當時的關中早已是民生凋敝,即使拿下也只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私以為諸葛北伐的真正目的其實有二。


(1)轉移國內矛盾


這裡首先要搞清楚蜀漢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蜀漢政權的統治者(荊州集團)與本土士族階級的矛盾,這才是眼下威脅蜀國最大的東西,至於曹魏的威脅,有漢中在,曹魏想吞併蜀國並不容易。


那麼這種矛盾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都知道,益州開始是劉璋的地盤,劉備雖然武力奪取了下來,但是他對當時早已經根深蒂固的益州士族並沒有打壓掠奪,而是採取拉攏懷柔的手段。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作為蜀漢荊州勢力的代表人物,搞了一系列改革,動了不少益州大族的利益,益州這些地頭蛇怎麼可能服他?


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勢力與諸葛亮多次發生衝突。李嚴開始幾年在江州,建設方面搞得很好,修築了江州大城,轄區百姓也深受其福,是很有成就的。但李嚴終究是益州勢力代表,要為益州的地頭蛇謀求利益,所以便幹了一件以五郡求立巴州的事,給自己討巴州刺史的官。縱觀三國時,分郡的極多,合郡為州的極少,其原因是大的割據政權避免在內部形成新的小割據,所以郡越分越小。巴郡一帶就曾經分過幾次郡,而因此地是古代的巴國,傳統上自然一體,所以當地人一直有合郡為州的願望。李嚴此舉,代表了當時益州集團的利益,而對蜀國的大局不利,諸葛亮堅決反對,因此和李嚴有了隔閡。


也因此,為了轉移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國內矛盾,北伐成為了諸葛亮最好的選擇。


(2)掠奪人口、打擊曹魏


諸葛亮為平定南方叛亂準備了三年,為什麼北伐這樣關乎蜀漢存亡的大舉動只準備了不到兩年呢?其後的的作戰過程也十分的奇特。「使趙雲,鄧芝為疑軍,出箕谷」「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附諸葛亮,「關中響震」,連魏明帝都御駕親征。雖然結果大家都知道結果,但史書記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合戰於街亭」,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馬謖的任務是阻擊魏軍,掩護主力攻擊祁山,雖然戰敗,但諸葛亮的主力並沒有受到損傷,可是就一戰而退,而且退的井然有序,還掠奪人口「千餘家」,一點不像是被迫撤退,倒像是匈奴人劫掠人口。


其後諸葛亮又分別在同年的冬天,229年春天,231年的春天,234年春進行北伐,每次大戰都是小敗而退,而每次北伐的準備時間都異常的短,雖然聲勢浩大,可是過程和結果都異常的平淡。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諸葛亮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北伐的打算,他要做的就是利用主動攻擊魏國而獲得一個不對稱的平衡,通過不斷的主動攻擊,讓魏國在心理上懼怕蜀漢,從而為漢延命,而且他做到了。在蜀漢前後44年歷史中,魏攻漢只有3次,可見諸葛亮戰略的功效。這也正是後來姜維九伐中原時魏國一直退讓的重要原因。


所以,掠奪人口,打擊魏國的心理才是諸葛亮的目的。


2、關於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從圖中可以看出,魏延出子午谷可以有效避開曹魏的西面防線,直取關中核心的長安。加上有諸葛亮出斜谷牽制魏軍主力,蜀漢一戰功成似乎不是夢。那麼真是如此嗎?


子午谷奇謀成功的關鍵點首先在於魏延是否能短時間內拿下長安,否則在對峙中隨時可能被離得很近的雍州刺史郭淮和一馬平川的關東援軍包圍。其次在於拿下長安後魏延是否能堅持到諸葛亮的援兵抵達,而面臨的情況同樣是郭淮和來自關東的援軍。


魏延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這個行軍必須在10天內完成。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20-30天之內到達長安(或者潼關),同魏延會合。全長三百多公里的子午道,兩邊高山對峙,中間水流湍急,這樣的路況就連汽車都很難全速前進,更別說人走了,而且整條子午穀道全靠架在岫岩上的棧道通行。事實上,兩年後曹真伐蜀時就是走的子午道,「會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曹真十天才走完一半路程,其艱難可想而知!


曹魏長安守將夏侯懋得知魏延軍突然來到時,一定要棄城逃跑。夏侯懋固然怯而無謀,但他會不會怯懦到「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呢?萬一他不逃走,而是據城固守怎麼辦?要知道,長安城可不是一般的小城池,其防禦必然堅固。何況曹魏名將,雍州刺史郭淮近在咫尺,一旦夏侯懋固守待援,郭淮用最快的速度來救援,魏延這麼點人馬豈不被包了餃子?


而歷史上也有過出子午谷奇襲的戰例,但結果多以失敗告終。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勛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司馬勛逃出子午谷,致使桓溫兩路夾擊的計劃失敗;明將孫傳庭對抗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準備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後,走的就是子午谷,孫傳庭以新招募4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戰鬥結果,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不管是從當時的客觀條件分析還是從後世的戰爭實例分析,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可能性實在不高。在當時蜀漢國力日下的時代,魏延這場豪賭是以蜀漢一萬精銳為代價,甚至可能賠上北伐主力,諸葛亮賭不起也不敢賭——這與諸葛的謹慎無關,當所得的期望值遠不如付出的成本時,這就不是奇謀,是送人頭。


四、開發南方


東征被證明是不可行的,北伐也只是為蜀漢延命。後來姜維九伐中原看似聲勢浩大浩大,卻耗盡了蜀漢最後一絲國力,結果鄧艾奇襲成功。由此可以觀之,北伐,或可解一時之急,想真正挽救蜀漢於傾頹,太難了。而向西,是生命禁區一般的青藏高原,那麼,南邊呢?


1、蜀漢政權對南中地區的開發


(1)平而未定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之前不是早已平定了南中叛亂嗎?司馬光也對諸葛的平南功績作出了「終亮之世,彝不復反」的評價。但是結果果真如此么?


查閱一下靠譜的《三國志》,這個問題不難明了。《三國志》中隻字未提南中「不復反」「不敢復反」;相反,倒是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證明南中後來又反了。


是歲,南夷劉胄反,將軍馬忠破平之(《三國志·後主傳》)


——注意,此處的「是歲」,正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前夕。


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討,鉏盡惡類。(《三國志·蜀志·李恢傳》)


亮至南……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三國志·蜀書·呂凱傳》)


越嶲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三國志·蜀書·張嶷傳》)


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征庲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胄,平南土。(《三國志·蜀書·馬忠傳》)


看來,諸葛亮的南征並沒有徹底評定南中,以至於馬忠還要為諸葛亮應付殘局。當然,馬忠這次「平南土」,同樣也是「平而未定」,繼續看史料,南中還在鬧著呢。


三年春,使越雋太守張嶷平定越雋郡。(《三國志·後主傳》)


此處「三年春」,是指「延熙三年春」,「延熙」在「建興」之後。也就是說,諸葛亮征南15年後、馬忠「平南土」7年後了,南中也沒有屈服,仍然在不斷反叛。


上述這些史料,都說明南中在被諸葛亮「平」了之後,又「復反」了。在《三國志》中能出現這麼多的史料來證明同一件事,還真的不多見呢。所以,諸葛亮對南中所謂「平定」,只是暫時的,哪怕諸葛亮還在的時候,南中蠻夷也未放棄反抗。綜上,用「平而未定」來描述諸葛亮的征南中之役,恐怕更為合適。


(2)蜀漢對南中實際控制力度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平服南中後,不留兵,不留官,「皆即其渠師而用之」。他認為:「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也就是說,蜀漢平定南中後並沒有繼續駐軍來保持南中的穩定,僅僅是派了幾個太守過來治理,這也是後來南中叛亂不斷的主要原因,而這種做法對南中到底有多強的控制力,可想而知。


還有更多的事實證明蜀漢對南中並無太多的控制力度。《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位飛軍」。好像還不錯?但是這是整部三國志唯一有記載的蜀漢在南中徵兵的記錄,還是諸葛亮剛剛平定南中時的事,此後終蜀漢一朝將近五十年,再也沒能從南中獲得兵源。


對比一下吳國對山越的控制吧。孫吳與山越人的戰爭,從孫策時即已開始,一直到孫皓時止,幾十年中連續不斷,幾乎與吳國的統治相始終。其中,次數多,規模大的征討戰爭,多在孫權時期。每次征討之後,就把降服的山越人中強壯的收編為士兵,贏弱的劃歸郡縣。公元234—237年,諸葛恪征討丹陽郡山越,一次就得兵四萬人(《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據《吳志》各傳中所載諸將征討山越所得士兵人數加起來,已不下十三四萬。吳亡時,吳國士兵人數大約有二十多萬,其中山越人約在半數以上。


天差地別!如果蜀漢能如孫吳一般徹底掌控南方,不說其他,光是兵源一項就能帶來巨大的收益,不至於鄧艾偷渡陰平時無兵可守的尷尬局面。


2、開發南中地區的收益


(1)經濟收益


徹底控制南中,打壓南中的地主豪強,可以為蜀漢帶來大量的財政收入,有錢才能養更多兵,這是真理,粗俗易懂;而南中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雲貴高原,這裡可不是什麼不毛之地,地處亞熱帶、氣候濕潤多雨的雲貴高原擁有大量肥沃的土壤,山間盆地或坡度小的地方發可修建梯田梯田,發展種植業。坡度大的地方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失荊州以後,蜀漢真正控制著的地方也就益州一部分,這其中適合種植的也就只有成都平原的廣漢、犍為、蜀郡三郡,以三郡之地供養十幾萬大軍,也無怪姜維後來要靠屯田來獲取糧食。


(2)收穫大量兵源與人才


如之前所說,開發南中,意味著蜀漢將可以從這裡抽調大量勞動力作為兵源補充,這對後期滅國時不到百萬人口的蜀漢有著重大意義。同時,在開發南中的過程中,不論是治理各郡的官吏還是在平叛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將才,如張嶷、馬忠等後來的蜀漢重臣都是在此次征伐中逐漸嶄露頭角,如果繼續開發南中,定然會有更多的人才湧現出來,不至於到後期面臨人才凋敝的尷尬局面。


(3)威懾東吳


徹底控制南中,意味著蜀漢可以從南中出兵直取交州,交州作為大漢十三州之一,一直沒有經過太多戰亂,雖然開發程度不高,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人口和財政收入。一旦交州丟失,東吳便面臨蜀漢兩路南北並進,直取江東的危局,這在戰略上可以形成很大的威懾力,使東吳不至於在後來的兩國伐魏中出工不出力,也可以扭轉蜀漢三國中國力最弱的局面。


五、結語


也許有人會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開發南中,曹魏進攻怎麼辦?但是有漢中在,曹魏並不能對蜀漢造成太大威脅。漢中作為益州屏障,實在是太重要,魏延有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見漢中實在是易守難攻的寶地,事實上後期王平僅以三萬人就擊敗了曹魏十幾萬人對漢中的進攻。如果不是最後姜維決策失誤,放魏軍進入漢中想打一個圍殲戰,蜀漢未必會滅亡如此之快。


當然,大江東去,歷史已成定局,無論我們在這裡如何遐想爭論,蜀漢終究還是敗亡了。這只是我閑暇之餘做了個鍵盤俠,發揮了下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各位盡可當做笑談,不必當真。


/文:劉敏


/圖:網路


/編輯:安然

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微信ID:NCSQJC

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順慶區人民檢察院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劉備取漢中,攻荊州江東沒缺糧,而諸葛亮六出祁山老是後勤跟不上?
御龍在天龍舞四海篇 荊州十次攻皇城失敗分析
劉備借荊州背後的隱情:荊州到底歸誰?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到底在哪兒?
湖北荊州「如是茶空間」
每日公開課:華容道與失荊州,過失背後的秘密(上)
赤壁之戰後,劉備獨得南荊州內幕
大意失「荊州」,遭絕殺後的騎士眾將這樣說到
御龍在天龍生九子江州宣戰皇城 荊州從中阻撓
深刻解讀下:蜀漢為何會失去荊州,真的是關羽的錯
古墓事件:荊州驚現百座古墓 出土一面東漢銅鏡
杭州 貴州 滄州 忻州 朔州 錦州 常州 揚州 徐州 蘇州 泰州 溫州 湖州 台州 衢州 亳州 池州 宿州 滁州 泉州 漳州 贛州 撫州 德州 濱州 鄭州 荊州 隨州 鄂州 郴州 株洲 永州 惠州 潮州 賀州 柳州 梧州 欽州 瀘州 達州,誰要是再說出一個州,我認做他爹
趙雲戰略眼光遠勝關羽,若讓趙雲守荊州,就不會大意失荊州了
御龍在天樓蘭龍嘯九州荊州VS九州群英燕州
歷史猜想:假如諸葛亮從未離開荊州,荊州還會丟嗎?
三國歷史上的十大憾事:關羽大意失荊州
孫堅逼死荊州刺史王睿內幕,為何不吞併荊州
劉備借荊州 那荊州到底歸誰?
荊州之地、天下之腹、吳蜀兩國的英雄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