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許岑珂*


在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及治國的過程中,琅琊王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尤其是王導,甚至被司馬睿奉為「仲父」。王氏一族在東晉勢力極其強大,於是東晉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也出自琅琊王氏,王羲之的孫女還曾經當過東晉皇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王」,指的就是王敦、王導為代表的琅琊王氏,「謝」指的是謝安、謝玄為代表的以東晉軍事集團北府兵為基礎的謝氏。

當然,共治天下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所有權臣、寵臣最後不是走向反叛(如安祿山),就是走向覆滅(如和珅)。這基本上是個鐵律。因為權臣越是強大,越會擔心自己會突然被皇帝以雷霆手段除掉;而皇帝也會擔心權臣發動政變取而代之,所以二者之間必然會因為過度恐懼而發生過激反應。司馬睿也有心壓制王氏勢力,於是啟用了一些他姓大臣。這一做法馬上引起了王氏的猜忌和反抗。王導的堂兄王敦立刻打出了造反的常用旗幟:清君側。司馬睿在戰鬥中失敗,不得不向王敦認輸。司馬睿從此大權旁落,對朝政愈發失控,最終憂悶而死,史稱晉元帝。


看著家園被毀滅,親人被屠戮,僥倖南下的中原百姓自然滿懷國恨家仇,希望收復故土。東晉先後有過數次大規模的北伐。第一次北伐甚至在司馬睿稱帝之前就開始了。其領導者是那位「聞雞起舞」的祖逖。祖逖北伐之初並沒有得到司馬睿太大的資助,只是帶著數百人渡過了長江,自籌軍費,自鑄兵器。司馬睿還封祖逖為豫州刺史。但是豫州(河南地區)當時並不在司馬睿手中,也就是說祖逖這個刺史需要自己打下了地盤才能上任(其實這是一個收復土地的好辦法。周平王動遷以後也許諾秦襄公岐山以西的土地,只要打下來就是秦國的,這就是秦國崛起的開始)。祖逖經過自己的努力,居然一度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讓那裡的百姓重新回到晉朝。但是祖逖逝世以後北伐大業隨即中斷。為了表彰祖逖的功業,東晉朝廷追封祖逖為車騎將軍。之前的漢朝名將衛青、就是車騎將軍,而霍去病為驃騎將軍。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前趙與後趙

北邊的匈奴漢國在鼎盛之後迅速走向分裂。因為靳准殺了皇帝劉粲,劉曜在發兵征討靳準的途中稱帝,同時改國號為「趙」。所以匈奴漢國也叫「漢趙」,或者「前趙」。劉曜立之前從西晉那裡俘虜的羊後羊獻容為皇后,最後還讓他和羊獻容的兒子繼承了皇位,可見劉曜對羊後那是真愛。羊獻容在八王之亂期間數次被立被廢,應該說飽受亂世之苦。最後能在匈奴人那裡得到呵護,也算幸運。


劉曜並不是劉淵的鳳子龍孫,他只不過是劉淵的族人和將領。既然劉曜能稱帝,那其他將領自然也不會甘心居於其下。很快,劉淵的另一名大將,羯族人石勒也建國,國號仍然是趙,史稱後趙。公元319年,劉淵創立的匈奴漢國正式分裂為西部的前趙,以及東部的後趙(中國北方多次分裂成東西兩部分,西部以長安為核心,東部以洛陽為核心)。後趙在祖逖死後擊敗了東晉的北伐軍,然後兩個趙國不可避免地刀兵相見。最後,劉曜戰敗被殺,其都城長安被石勒軍隊攻克。匈奴劉氏一族遭遇滅頂之災。至此,中國北方重要地區基本都被後趙佔領。


亂世之中屌絲逆襲的事情很多,亂世給一切胸懷大志身懷絕技的屌絲最快的上升通道,比起後來治世之中那些寒窗苦讀皓首窮經的人們來說,亂世是一個充滿了機遇的時代。石勒可以算作一個很成功的逆襲屌絲。其實,當初石勒連個屌絲也算不上。但是投奔劉淵以後,隨著劉淵的崛起,能征善戰的石勒也一路升遷,最後到了和劉曜瓜分漢國,甚至短暫統一中國北方的程度。公元330年,石勒先稱天王,後稱帝。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因為石勒的長子於330年去世,石勒選擇了次子石弘為太子。其實,如果後趙是一個穩定的國家,石弘是非常好的太子人選,因為石弘身上沒有多少暴戾之氣,反倒禮賢下士,愛好詩賦。這和他的胡人出身很不相符,反倒很符合漢人的價值觀。一般來說,如果第一代國家領導人以騎射武功打下了天下,建立了初步的穩定,那麼第二代領導人最好是一個擅長文治的君主,好讓百姓安居樂業。從這個角度來說石勒的選擇不能算錯。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基本統一北方以後的後趙

但是當時的後趙遠不能算穩定。拋開周邊諸多磨刀霍霍的民族和政權,國內就危機四伏。石勒的堂侄石虎對皇位虎視眈眈,其野心在石勒在世時就有被很多人看出,但是石勒對石虎並沒有什麼處理。石勒去世以後,石虎不可避免地開始搶皇位。搶皇位的過程估計是參照了當年的曹魏:首先讓自己的兄長石弘封自己為丞相、魏王、加九錫等等。當然,得到這一切以後,石虎也不可能讓石弘活著。石虎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國內的漢族百姓可以說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為了充實自己的後宮,石虎到處搜掠民間婦女;因為四處發動戰爭,石虎在國內大征徭役,耗盡民力;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又讓百姓負擔累累。總之,古今暴君的事情石虎基本上都做了。相比於其他暴君,石虎還別出心裁地將北方大量土地劃為獵區,百姓如果在獵區內招惹野獸,就是「犯獸」罪,被處以極刑。石虎不僅對百姓殘忍,對自己的兒子們也毫不手軟,數個親生兒子悲慘地死在他自己手裡。


石虎逝世後,後趙又一次陷入了奪位大戲,其過程複雜無趣。但是石虎子孫的劇烈內鬥必然讓原本人口就不多的羯族自身實力大減,最後後趙的東部江山落入了一個漢人手裡(後趙西部地區被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所佔)。這個漢人叫冉閔。冉閔的父親原本是「乞活軍」的一員。因為當時中國北方大亂,漢族百姓處境極其悲慘,於是大量流民組成了軍隊自保。「乞活」二字既體現了軍隊的使命,也體現了其悲壯和無奈。冉閔的父親被石勒俘虜後,成為石虎的養子,於是隨石虎姓石。冉閔膽識過人,能征善戰,累積軍功在後趙被任命為大將軍,封武德王。公元350年,冉閔發布「殺胡令」,號召漢人起來消滅胡人。飽受羯族欺凌的漢族人有了這一命令的鼓勵,自然大打出手,造成了北方羯族幾乎被滅族(兩百年後,剩餘的鮮卑化羯族人侯景曾經在南朝發動叛亂,史稱「侯景之亂」)。但是因為這一種族滅絕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走極端,「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也就是說只要是高鼻子大鬍子的人都可能被殺。


冉閔「殺胡令」的正義性我們不多討論,畢竟今天的我們很難體會當時人們的處境。但是政治上冉閔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公元350年,冉閔稱帝,改後趙國號為魏,史稱冉魏。冉閔的崛起是一次後趙內部的政變,也可以算作石虎及其子孫多行不義的報應。但是冉閔稱帝非常不明智。既然冉閔打出民族主義大旗,以北方強大的胡人民族為敵,那麼他唯一的選擇就是投靠南方的東晉,就連我們接下來要講到的氐族人當時都知道「民心思晉」。冉閔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承認東晉的正統地位,讓東晉朝廷封他為刺史,甚至封王都可以(他原本在後趙已經有王爵)。但冉閔一旦稱帝,東晉就絕不可能支持他。最後冉閔只能以自己的力量對抗已經與他不共戴天的胡人,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曇花一現的政權。後來的歷史也一再證明,亂世當中沉不住氣過早稱帝的人往往堅持不到最後。而笑到最後的往往是那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人。而之前的奸雄曹操,在孫權向其勸進時也明智地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


打敗冉閔的是慕容鮮卑人。鮮卑人為東胡的一部分,原本居住於中國東北。東胡人被匈奴第一代雄主冒頓單于擊敗後分成了烏桓和鮮卑兩部。曹操就是在擊敗了烏桓部以後寫下了那首《觀滄海》。鮮卑人可以說人才濟濟,誕生了很多後來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以及顯赫一時的部族。隨著西晉的崩潰,最先強大的鮮卑部落是慕容部。慕容部也分成了兩支:慕容廆的後代建立的多個燕政權,以及慕容吐谷渾建立的吐谷渾政權。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前秦、冉魏和北燕並存的時代


公元350年,中國北方三股勢力並存:西部的前秦,東部的冉魏,以及東北部由慕容皝稱王的前燕。前燕意圖往中原發展,而冉魏也想往北部發展,於是前燕和冉魏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其實前燕和後趙的軍隊曾經有過一場大戰。石虎進攻前燕,但是十萬軍隊被慕容恪幾千騎兵打得大敗,那時候的慕容恪才十幾歲,可謂是英雄出少年。這一回後趙的繼承者冉魏又一次和前燕開戰。冉閔的確驍勇善戰,起初戰局很順利。但是慕容恪一出馬,扭轉了戰局。慕容恪用「鐵索連環馬」打敗了冉閔。後來的金兀朮進攻南宋也採用了類似的「拐子馬」,也是把數匹重裝騎兵連起來(雖然不是鐵索相連)。據說岳飛用砍馬蹄的戰術打破金兀朮的拐子馬。可惜數百年前的冉閔沒想出這個辦法來,最終兵敗被俘,冉魏立國兩年即被滅。


慕容恪以及以後我們要提到的慕容垂都是慕容家族裡的傑出人物。連《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博也提到過他祖宗慕容恪和慕容垂的大名。冉魏滅國以後,當時的中華大地呈現出一個新的三足鼎立格局:北方西邊的前秦,東邊的前燕,以及南方的東晉。三國鼎立自然會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有很多曠世奇才出謀劃策(比如前秦的王猛可以類比為諸葛亮),也有很多武功高強的將領。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二):逐鹿中原

前秦和前燕並存的時代


此時的東晉出現了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桓溫。桓溫之於東晉,有些類似於曹操之於東漢,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曹操說過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而桓溫也說過一句震古爍今的名言:「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也就是說,即使不能流芳後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嗎?可見他只顧建功立業千古留名,至於是好名還是惡名倒是其次。其實歷史上凡是譽滿天下之人,往往也謗滿天下,若拘束於求得一個完美無瑕的名聲,往往就什麼大事也幹不成了。


桓溫為東晉開疆拓土屢立戰功,另一方面也並不忠於東晉司馬氏,想取代司馬氏自立。但是對於民族大義而言,桓溫的功勞是不可抹殺的。桓溫的第一場重大勝利是攻取蜀地。當時的蜀地屬於氐族政權成漢,桓溫大軍攻滅成漢,讓蜀地重歸晉政權。然後桓溫於354年開始北伐中原。桓溫此時北伐的局面比諸葛亮當年要好得多。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也就是說,諸葛亮看來北伐的關鍵之處在於佔領荊州(大致為湖廣地區)和益州(大致為四川和西南)兩地,然後兩地同時北伐,當能成功。可惜因為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導致諸葛亮後來的北伐只能從益州一路進兵,於是始終未有進展。


桓溫時期的東晉是同時擁有益州和荊州的,所以桓溫北伐也基本上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套路:一路從荊州出發,另一路從益州出發。桓溫一路從子午谷進攻(子午谷曾是諸葛亮和魏延激烈爭論的焦點,桓溫的成功似乎意味著諸葛亮當年是錯誤的),一度進攻到長安城下,而周圍百姓也的確像諸葛亮說的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可惜前秦堅壁清野,而桓溫的軍糧不夠,最後不得不從長安退兵。但是桓溫的另一路北伐取得了更大的成果。冉魏覆滅以後,洛陽曾經投降了東晉。但是後來羌族人姚襄圍困洛陽,洛陽岌岌可危。桓溫的北伐擊潰了姚襄,保住了洛陽。至此,東晉至少奪回了「兩都」中的一個。可見,如果當年關羽沒有失去荊州,恐怕諸葛亮的北伐就要成功了。


收復蜀地,和興師北伐讓桓溫權勢大振,在東晉朝內被加大司馬銜,「假黃鉞」。黃鉞是一把斧子,象徵著君權。當時因為桓溫的強大,讓前秦和前燕不得不一度聯合起來對付東晉(很像孫劉聯盟對付曹操)。公元365年,前燕由名將慕容恪、慕容垂帥兵進攻洛陽,洛陽重新失陷。公元369年,桓溫再次北伐,試圖收復洛陽。而且,此時慕容恪剛剛去世,前燕失去一位中流砥柱的人物,北伐前燕自然勝券在握。的確,起初桓溫的這次北伐非常順利,一路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前燕的都城。關鍵時刻,前燕向前秦求援,許諾以割讓洛陽為代價請求前秦出兵。最後桓溫在秦燕兩家的夾擊下,被迫撤兵。但秦燕兩家的合作非常短暫,之後立刻兵戎相見。


*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副教授。本文為作者的讀史筆記。受賽先生之邀發表,與各位讀者交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賽先生 的精彩文章:

賽先生天文 | 毛淑德:胸懷宇宙,讀天之文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超距作用到彈性時空
您可能感興趣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一):大廈將傾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三):南來北往
周末讀史 | 兩個中華帝國之間的歷史(四):漢邪?胡邪?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歷史中的周瑜有何區別
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5個王朝
中國歷史上的兩顆「佛學彗星」,名垂青史
漢武帝劉徹在中國歷史上創造的六個第一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第二位女皇帝
歷史的一刻——共同走近《中國的中醫藥》(下)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名馬
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五位帝王,劉徹第三,秦皇第一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九個太上皇(帝)
中國歷史上壽終正寢的亡國帝王,孫皓第四,劉禪第二
中國歷史上五大千古留名的梟雄,楊廣第四,曹操第一
歷史的一刻——共同走近《中國的中醫藥》(上)
直擊: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三個古國
盤點歷史上最強大的七大帝國:中國唐、漢、元三朝上榜
歷史圖說 | 一張圖看完中國朝代之東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