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聯政權解體,是因為它沒辦法餵飽自己的人民

蘇聯政權解體,是因為它沒辦法餵飽自己的人民

蘇聯政權解體,是因為它沒辦法餵飽自己的人民


葉戈爾·蓋達爾(YegorGaidar)是俄羅斯的一位資深從政者,在蘇聯衰落後的時代任職於鮑里斯·葉利欽(BorisYeltsin)的政府。根據蓋達爾的看法,蘇聯政權之所以解體,多半是因為它沒辦法餵飽自己的人民。糧食危機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悄悄籠罩蘇俄,而其根基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便深植於斯大林的工業化計劃。由於領導階層執迷於工業轉型,致使農場工人不如工廠工人受重視,其薪資也遠低於後者。結果,住在鄉村的人一逮到機會便移居城市,在工廠找工作。隨著都市人口擴增,農業生產力則停滯不前。


當1953年赫魯曉夫在斯大林死後掌權時,他注意到自1940年以來,穀物生產量已降低1/5。糧食供應減縮,但其中越來越多的食物被拿去餵養日益成長的都市人口,於是,可供外銷的穀物變少了,因而威脅到工業化的計劃。蘇聯發現自己困在鉗口逐漸收攏的陷阱中:都市人口的食物需求量日增,但供應量卻趕不上其腳步。該怎麼辦呢?一個解決辦法是付更多錢向農民購買其產品,因而給予他們提高產量的誘因。但這等於放棄集體化方案—那將是政治上的重大變革。因此,赫魯曉夫轉而決定開墾荒野,並付給在荒地上耕作的農民較高的薪資(亦即工廠工人所得),藉以振興農業。一般農民的薪資則維持現狀。

有一段時間,似乎事事都進行得很順利。頭幾年的穀物產量增加了,但接著又保持不變。即使有新的田地,平均每人所生產的糧食數量仍低於1913年,而且,從1953年到1960年,國家的糧食儲備量竟然越來越少。新方案並沒有解決問題。因此,蘇聯領導階層嘗試用另一個方法:通過購買價格不菲的高效牽引機、聯合收割機和其他裝備,來提高農產量。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產量確實緩慢增長,但消耗量卻增長得更快。1963年出現了一個轉折點:蘇聯停止將糧食和穀物輸出到東歐附屬國家—其報酬曾有助於蘇聯維持這些國家的穩定與政治支持。相反地,蘇聯買進外國的穀物,用了372噸黃金來付賬—超過該國黃金儲備的1/3。這使蘇聯顏面盡失。赫魯曉夫告訴同事,重新增加糧食儲備是至關緊要的事。「7年之內,我們一定要擁有足以供應一年所需的谷糧,」他說:「蘇維埃政權不能再次承受這樣的恥辱。」


當時,蘇聯政府把必須進口谷糧以應急的窘境,歸咎於1963年的一次歉收,但其實存在更深層的問題。後來發現,新開墾的田地,大多位於收成量主要由天氣決定的區域。20世紀70年代初期,糧食的進口量與出口量大致維持平衡,但是,到了80年代初期,蘇聯已必須依賴糧食進口,而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谷糧進口國,超出其他國家許多—儘管在20世紀初,它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谷糧出口國。它必須簽下購買穀物的長期合約,保證每年向美國購買900萬噸,向加拿大購買500萬噸,並向阿根廷購買400萬噸穀物。為了支付這些款項,蘇聯求助於國外貸款,並動用強勢貨幣儲備金和黃金儲備(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頭)。然而,這並非長久之計。將工業製品外銷的做法也不可行,蘇聯製造的商品大多無法與其他國家製造的商品競爭。蘇聯曾試圖用出口大量穀物所得的收益來進行工業化,但在這個過程中,它逐漸削弱了自己的農業生產—那是重要的財富來源。


糧價持續攀升,短缺的情形日益普遍。任職於政府機構和軍隊的員工,可以在不向公眾開放的特殊商店中,以降低後的價格購買食物。根據蓋達爾所言,到了1981年,「蘇聯的政治領導層陷入困境,一籌莫展。無論如何加速農業生產,都不足以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有段時間,情況因開採原油而逐漸好轉。但是,蘇聯人為了短期利益而過度開採油田,反而降低了長期獲利的可能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高油價,幫助他們支付進口食物的貨款,以及為了趕上美國軍備所需的花費。然而,蘇聯領導人以為油價會永遠維持這麼高,因而沒有在油價於1985~1986年下跌之前,提早增加其外匯儲備。事實上,蘇聯的借貸數額反而增加了。


蘇聯領導人都十分明白依賴其冷戰對手來供應糧食的危險,但他們別無選擇。1985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Gorbachev)上台執政,成為蘇聯的領導人。他開始實施經濟改革,但成效不彰,內部權力鬥爭使國家政權遭到破壞。很快地,蘇聯所有的石油收益都被借貸的利息耗盡;而1989~1990年的全球穀物歉收,更促使價格上揚,尤其是小麥。蘇聯開始無法如期付款給進口糧食的外國供貨商,導致某些貨運被終止。許多食材和消費品越來越難在商店找到;處處可見人們為了購買蔗糖、奶油、米、鹽和其他基本食物而大排長龍。

1991年3月31日,戈爾巴喬夫的一位助手在日記中寫道:「昨天,安全理事會開會討論食物議題……更具體地說,是麵包……莫斯科和其他城市都出現一列列購買麵包的隊伍,就像兩年前大家排隊買香腸一樣。如果我們不設法從哪裡弄到麵包,可能6月就會鬧饑荒。在各共和國當中,只有哈薩克和烏克蘭(勉強)可以餵飽自己。有人說鄉下還有麵包,結果證明是假的。迫不得已,我們只好拿強勢貨幣和貸款向外國購買麵包。但我們的信用已不再良好……我開車在莫斯科四處轉……麵包店不是關門上鎖,就是貨架空得嚇人。我想莫斯科有史以來從未經歷過這種境況……即使在最飢餓的那些年也不至於如此。」到了這個時候,蘇聯的許多個別共和國—從波羅的海諸國開始,接著是摩爾多瓦(Moldova)、烏克蘭、白俄羅斯(Belorussia)和俄羅斯—都已宣稱自己是主權國家。糧食短缺是造成社會動亂和蘇維埃政府權威瓦解的主要原因。


「在若干區域,我們仍然很難保證會有麵包和其他食物,」內政部副部長指出,「商店外面大排長龍,市民言辭激烈地批評地方和中央政府,有些人甚至發起抗議行動。」


1991年秋,一份官方備忘錄報告:「農作物歉收,無法擴大進口,加上農場拒絕將谷糧交給國家,可能使全國人民與共和國瀕臨饑荒。為了突破困境,唯一解決之道是容許農場以市場價格自由銷售穀物,並進一步讓麵包的零售價自由化。若不轉變成自由價格體系,同時加速放寬國家對農業和貿易的控制,農民將缺乏增產的誘因。」終於,大家明白了真相。蘇聯集中控制農業並掌控價格的政策已告失敗。從政者承認,唯一的出路是自由貿易與自由化—換句話說,就是資本主義。此時蘇聯的解體已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消失,消解到它原來的組成國家中。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歷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在各大安卓應用市場下載「有樣兒APP」或APP store下載"有樣兒"客戶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漾兒 的精彩文章:

搜奇物語: 奇怪的圍棋效應
搜奇物語:你相信第三隻眼嗎?
小城市的生存煩惱,誰也逃不了。
林姑娘的高跟鞋迷戀
您可能感興趣

蘇聯解體時軍隊為什麼沒有向人民開槍?
蘇聯解體前人民真正的生活狀態,或許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造成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麼?其實鮮為人知
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戈爾巴喬夫為什麼認為自己要對蘇聯解體負責?
蘇聯歷任核心領導人,最後被葉利欽篡權,解體蘇聯
於洪君:民族關係激化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砸你解體歸解體 可是你不能糟踐東西啊
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我們緩解體力疲勞
蘇聯解體「眾叛親離」,真的是因為做大哥不保護小弟嗎?
沉思:蘇聯解體,究竟是美帝陰謀,還是自身腦殘作死?
他們是東歐劇變的受害者,前政權解體後被遺棄,成為地下暗黑軍團
蘇聯解體並非北約的勝利!真相你絕對想像不到
蘇聯解體後的慘狀,各國瘋狂挖人才買武器,邊民用蘋果換摩托車
吃這些食物幫你有效緩解體力疲勞
蘇聯解體後,為什麼烏克蘭的軍事能力會那麼強
揭秘:蘇聯解體的人民生活
抱歉,作為一個家庭曾經快解體的孩子,我真的不會感謝這種行為
難怪蘇聯解體了美國也不敢妄動 俄羅斯這款導彈將成為美國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