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情可待成追憶,林洙眼裡的林徽因

此情可待成追憶,林洙眼裡的林徽因

此情可待成追憶,林洙眼裡的林徽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林徽因1955年4月離世後,1962年,61歲的梁思成經過七年之癢,與清華大學建築系同事,遠在1954年就已經相識,年方34歲曾經有過一段婚史的林洙,重組了新的二人世界。

2004年6月,林洙出版了她的回憶錄《梁思成林徽因與我》,成為窺視這三個人人生風景的一個難得且珍貴的窗口。


v林徽因留給林洙的第一個印象是這樣的:「我承認,一個人瘦到她那樣,很難說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現在我仍舊認為,她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


對自己的前任,做出這樣的評價,應該說襟懷很大度,很磊落的。不過,林徽因的確是個眾口皆碑,舉世公認的美人,女神。儘管為病患所擾,那天生的麗質絕對是風韻猶存,甚至更能增添幾分貼近病西施那般的憐愛。


這些,無論有怎樣的偏見和嫉妒,大概都是不可能明明睜著眼睛,硬是裝作看不見的。否則,讀者可能不會買賬,把書扔到一邊去。當然,林洙的客觀,公允,也非常值得讚賞。

有點遺憾的是,在這本頁碼將近三百頁,字數近三十萬言的回憶錄中,本應佔有重要分量的林徽因的身影,卻逐漸的少了起來,乃至變得模糊不清,難以尋覓了。


這本書的第四章「15年190個縣2738處古建」,集中展示的是這個期間梁思成進行野外實地考察的業績,是這本書的重中之重,精華所在。


林徽因由於身體以及家務的原因,沒能全部參加考察活動,但保守估計,至少應該參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然而,作為梁思成的主要同伴及合作者,記載林徽因之處,卻並不很多。當然,梁思成是考察活動的領頭人,決策者,不能與他平分秋色。可還是應該佔一定的比重,至少不能比助手莫宗江,劉敦楨提到的次數還少。有時候提到了,語句也寥寥無幾,幾乎一筆帶過,粗心的讀者或許都沒怎麼看到。


比如在中國建築史上譜寫了輝煌篇章,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考察,即1937年夏天在山西五台山上發現的佛光寺古建築的那次考察,林洙是這樣描述的:「工作了幾天以後,才看見大殿梁下隱約有墨跡,因殿內光線不足,字跡又被一層土朱所掩蓋,審視了許久只隱約認出官職一二,獨林徽因見女弟子寧公遇的名字。」


那麼看看當事人之一的梁思成是怎麼說的,在見到「女弟子寧公遇」的名字之後,他說,「施主是個女的!而這位年輕的建築學家,第一個發現中國最珍稀的古廟的,也是個女人,顯然不是個偶然的巧合。徽因深怕有誤,又詳細檢查階前經幢上的姓名」,「果然也有"女弟子寧公遇",稱為"佛殿主",名列在諸尼之前。石柱上刻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當於公元八五七年。」

這麼一對照,不能不覺得有點蹊蹺。儘管差不了多少字,可林洙少了哪幾個字呢?那就是——「而這位年輕的建築學家,第一個發現中國最珍稀的古廟的,也是個女人,顯然不是個偶然的巧合。」


一目了然了,省略的,正是梁思成對林徽因滿懷激情予以讚美的文字。而「深怕有誤」,盡顯林徽因身為學者的嚴謹認真,也是一種讚美。特意標明「年代」,一字千金的揭示了這一發現的歷史意義。是個缺少不得的關鍵詞。這麼簡單一對比,兩段文字所含有的意蘊和分量,該有多麼懸殊,就不言而喻了。


長了一身詩人細胞的林徽因,面對如此莊重時刻,怎能不欣喜若狂,心潮澎湃呢?有的傳記抄錄了她的一段話:「我真想在這裡也為自己塑一尊像,讓林徽因這位女弟子永遠陪伴這位虔誠的唐朝大德仕女,於這肅穆寂靜中盤腿坐上一千年。」這是多麼震撼人心的傾訴,任哪個人聽了,都會為之動容。


可林洙卻沒有。林徽因這幾句話,林洙在查找寫作資料時,不可能看不到。如同上面那些字被「省略」了一樣,這些話是必須得「省略」掉的。


此情可待成追憶,林洙眼裡的林徽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全面展示梁思成考察成果的同時,林洙也選錄不少梁思成此間留下的文字記錄,很珍貴。但是林徽因這方面的文字,並不比梁思成少,而且由於林徽因還是個著名詩人,她的文字更富於文采,更有可讀性,理應也選錄一些,可連一句也沒有見到。


林洙的書里,也用了好多篇幅側重呈現梁思成的著作成果,這是必須的。她提到那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建築史》時,這麼說:「梁思成於1942年開始編寫《中國建築史》,林徽因,莫宗江,盧繩都參加了這項工作。林徽因負責收集遼、宋的文獻資料,盧繩負責收集元、明、清的文獻資料,莫宗江負責繪製插圖,於1944年完書。」


再聽聽梁思成本人怎麼說:「在編寫過程中,林徽因、莫宗江、盧繩三位同志都給了很大的幫助,林徽因除了對遼、宋的文獻部分負責搜集資料並執筆外,全稿都經過她校閱補充。」

兩個人說的不同之處,在於梁思成加上的「並執筆」。這就不僅僅是「搜集資料」了,而且親自動筆,直接參与了寫作。後面那一句,「全稿都經過她校閱補充」,也不可等閑視之,對林徽因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可這些,被林洙又一次「省略」掉了。


梁思成這樣的肺腑之言,在另一部重要著作《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前言」中,吐露得更全面,更充分:「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的共同事業中不懈地貢獻著力量。從在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時候起,我們就互相為對方"干苦力活"。以後,在大部分的實地調查中,她又與我作伴,有過許多重要的發現,並對眾多建築物進行過實測和草繪。近年來她雖然罹重病,卻仍葆其天賦的機敏與堅韌;在戰爭時期的艱難日子裡,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於她。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番話,可以看作梁思成對林徽因在人生歷程中付出的辛勞艱苦,以及由此獲取的成就,作出的奉獻,進行一番總體評價,是高度讚揚,是充分肯定。雖然有夫妻情分在其中,但說得誠懇,實在,沒有什麼溢美之詞。或者說,這是梁思成眼裡的林徽因。


林洙在書中沒有引錄梁思成這番話,完全可以理解。那是曾經作為丈夫說出的話,如今她作為林徽因的後任,說不出這樣的話,也不想說這樣的話。


書中寫到一個細節,一天晚上樑思成回家遲了,原來是林徽因的生日,他去八寶山送了兩盆花。林洙寫道:「我卻深深的自責了,為什麼我在歡樂中竟忘了這個重要的日子,也許我應該事先為他買好花,也許我應當陪他去,但是我又否定了。不!這不是我應該做的,也是我不能做的。」


真的不「應該做」,「不能做」嗎?難道頂替了她的位置,就與她水火不相容了嗎?出於對逝者的尊重和懷念,這些都是應該「做」的吧。某天,金岳霖老先生請幾位老朋友相聚,大家不明白緣由,他說明了是給陰陽兩隔的林徽因慶壽,老朋友都感嘆不已,讚不絕口。林洙以金老做個榜樣,會有什麼損失嗎?梁思成倒是了解這位後繼夫人的心理,對此事閉口無言。


林洙這本書的書名中有「林徽因」三個字,可賦予林徽因的文字的確有限。當然不是要面面俱到,反倒必須有刪有減,問題在於刪什麼減什麼。這些絕牽涉不到素材的處理,結構的安排之類的寫作技巧,反映出的只能是寫作的心態。


李商隱的絕唱:「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挪用到林洙的回憶錄中,後面一句的「惘然」,大概可以改為「漠然」和「淡然」吧。


此情可待成追憶,林洙眼裡的林徽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風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林徽因成就了詩人徐志摩,他也因林徽因而死,並拋棄了已孕妻子,梁思成能為妻子的戀人處理喪事是怎樣的心情
梁思成为何在林徽因死后,不顾儿女的反对再娶?
梁思成為何在林徽因去世後,不顧一切反對,非要娶林徽因的學生?
被人情感鞭屍的林徽因,何其悲情!
女子應如林徽因,情人當若金岳霖!
林徽因是徐志摩尋訪的靈魂伴侶,還是只為她抒發感情
梁思成為何在林徽因死後,不顧兒女的反對再娶?
女子應如林徽因,情人當若金岳霖
梁啟超如何促成梁思成與林徽因婚事?又是如何勸誡學生徐志摩的?
林徽因的愛情:為什麼是選擇梁思成而非金岳霖
林徽因最愛的男人,不是徐志摩和梁思成,而是他……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執意再娶老婆,兒女反對均無效!
林徽因為什麼嫁給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
好的你成就好的我——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你情我願
林徽因緣何拒絕徐志摩,卻選擇嫁給梁思成?竟然跟她的父親有關……
林徽因·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看唐朝去日本」,梁思成與林徽因不同意,你怎麼看?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曠世之戀:為何林徽因選擇了梁思成?
沒有緋聞何來女神?林徽因傳奇的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