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運8飛機

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強5總設計師陸孝彭向葉劍英介紹飛機情況。

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留學生在巴黎博覽會中國館前合影。

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西藏高原騰「飛豹」。


1978年底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航空工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全行業認真清除「左」的錯誤影響,全面開始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工作。在總結經驗教訓基礎上,實行科研先行、質量第一和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方針,制定提出產品「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同時還明確了「在新機研製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產上有所突破,在擴大出口上有所突破」的目標。與此同時,大力整頓產品質量,加強科研工作,進行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外貿體制的改革,擴大企事業單位的自主權;按照軍民結合的方針,調整產品結構,建立生產經營型亦軍亦民企業;全面恢復和改革航空教育事業;在加強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這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航空科研、生產、教育全面發展,全行業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航空工業發展道路上前進。


1978年後,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強調「科技是巨大的生產力,這在航空工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要求航空工業貫徹「軍民結合」的方針,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和其他民用產品;加快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航空科研起點;積極開展航空產品對外出口。航空工業以「科研先行、質量第一和按經濟規律辦事」為指導思想,在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的同時,開展大規模「軍轉民、內轉外」戰略轉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軍用飛機開展近40個型號的研製,源源不斷地向部隊提供大批航空軍事裝備;民用飛機開始改變長期發展滯後的局面,進行20多個型號的研製與改進改型,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領域;非航空產品生產迅速崛起,銷售額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廣泛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先後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與合作關係,形成工貿結合、技貿結合、沿海與內地結合、進出口結合的新格局,還成立了中國軍工部門第一家外貿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


1993年6月26日,根據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原則批准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撤銷航空航天部,成立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開始進行國家控股公司試點。

根據九屆全國人大確定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1999年7月1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成立。兩大集團作為在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加速發展、實現跨越為目標昂首邁進21世紀。


運7飛機投入客運航線


1986年4月29日,由西安飛機和全國300多個兄弟廠家共同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代支線客機運7飛機首次投入航線,結束外國飛機獨佔中國民航客運市場的歷史。


1966年7月22日,西安飛機廠和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聯合上報運7飛機(安-24B)測繪、試製總方案。10月,周恩來、葉劍英先後批准研製運7飛機。11月25日,三機部正式下達運7研製任務。廠所成立李純彥、李溪溥、陸頌善、徐舜壽等人組成的領導小組,組成300多人的測繪設計隊伍。196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圖樣設計任務。1969年下半年,試製工作全面鋪開。1970年12月25日,我國第一架自行測繪設計的運7飛機首飛成功。


1982年7月2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運7設計定型。歷時16年的運7飛機試製工作宣告結束,轉入小批量生產階段。1984年1月24日,西安飛機公司製造的二批2架飛機首次交付上海民航局。1984年2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聽取運7飛機交民航部門使用問題的彙報。4月24日,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製造的運7飛機0202架交付上海民航局。這是中國正式投入航線使用的第一架自己生產的中短程渦槳運輸機。1985年9月26日,黨的十三大部分代表在北京南苑機場參觀運7-100飛機。隨同參觀的有國防科工委、空軍、民航、國家經委、財政部、航空工業部等單位負責人共500餘人。

1985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國民航局和航空工業部聯合組織對運7-100型飛機的適航鑒定。1985年12月1日,李鵬副總理以及國務院各有關部委負責人在首都機場參觀運7-100飛機,召開第四次國務院民機工作現場辦公會,就國產民用飛機的發展、零部件國產化和保護政策發表講話。1986年4月,運7飛機首次在合肥載客飛行。此後,武漢、西安、內蒙古等民航局相繼用運7 開闢客運航線。


1985年11月20日,西安飛機公司和香港飛機工程公司聯合改裝的運7-100飛機,開始進行歷時16天的長航線、大區域的適航飛行。隨後,由民航總局、西安飛機公司和試飛團共12名專家組成適航鑒定小組對運7-100飛機的改裝設計進行適航性鑒定。1986年1月23日,中國民航局正式頒發國產運7-100飛機適航證。4月,運7首航儀式在合肥舉行。1986年10月9-18日,應航空工業部邀請,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國務院重大裝備辦公室、海關總署、物價總局、稅務總局、財政部、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11個單位的70餘名領導和代表乘坐運7-100,分兩批赴陝西地區主要航空工業工廠考察。1987年3月18~27日,航空工業部與民航總局聯合組成的運7飛機生產許可審查組,通過《運7飛機生產許可審定程序》和《運7飛機生產許可審定大綱》。自1984年以來,運7飛機已交付民航65架。運7在全國200多條航線上,累計安全飛行15餘萬小時,15餘萬個起落,成為中國民航客運的最大機群。截至1996年底,飛公司交付用戶的109架運7飛機,已累計安全飛行50.5萬小時,52.4萬個起落,雙雙超過了50萬大關。這標誌運7飛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台階。


殲轟7呼嘯長空


1977年2月6日,國務院、中央中央軍委正式下達轟5後繼機研製任務。該機為空、海軍通用機種,主要用於突擊敵戰役縱深目標和敵中型以上水面艦船。1977年10月10日,三機部批覆轟5後繼機定名為轟7。11月2~12日,在北京召開轟7方案審定會,會議認為西安飛機設計所和西安飛機廠報送的方案總體可行。1980年8月23日,總參謀部、國防工辦批准「一機兩型」設計原則。1984年發出該機生產圖紙。


1982年,國防科工委任命陳一堅為殲轟7飛機型號總工程師。1981年3月,正當殲轟7飛機研製方案初步確定時,由於研製經費不足,該機被列為緩辦型號。西安飛機設計所發揮「量力而行,有所作為」的積極主動精神,動員全所有重點地繼續堅持有關工作。1982年6月,殲轟7飛機被國家列為重點型號研製項目。12月14日,在首席試飛員黃炳新等駕駛下首飛成功(該機後來於1995年定型投產)。殲轟7飛機研製成功,結束我國只有殲擊機、轟炸機而無殲擊轟炸機的歷史,填補了國家空白。1999年,殲轟7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並參加國慶50周年閱兵式。

運8飛機填補大中型運輸機空白


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260多家工廠大力協助下,1975年12月29日,第一架運8飛機在漢中基地騰空而起,飛上祖國藍天。


1980年2月,經過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運8飛機設計定型,並正式命名為「運輸8型飛機」。運8飛機歷經高寒、高溫、高原環境和各種飛行狀態的嚴峻考驗。完成了三發試飛和進入西藏、新疆的試飛,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僅1985年8月中旬至下旬的十幾天中,兩架運8飛機把近40噸貨物源源運進西藏,在險峻的高原地帶七進七出,創造佳績。


運8飛機原型機試製成功後,根據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多方面需要,進行多次改進改型,取得諸多成果。1984年底第一架運8海上巡邏機交付部隊。1985年9月,通過國家鑒定,同時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4年12月20日,首架運8「黑鷹」直升機載機進藏試飛成功,12月27日在成都通過國家鑒定。陝飛公司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預測後,在研製運8「黑鷹」載機的同時,開始了運8民用機的改型設計。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兩架運8民用飛機的改裝製造任務。運8改氣密型機01架於1990年7月14日下架,並從公路運輸,翻過秦嶺,跨過隴海鐵路,穿越800里秦川,途經4個地市10個縣,歷時14天,安全抵達飛機結構強度所進行靜力試驗。12月17日首飛成功。1987年11月18日,首架出口運8飛機正式簽字交付,並由昆明飛向國外,翻開我國中程運輸機飛向國際市場的第一頁。1989年12月5日,首架運8運載活羊專用飛機研製成功,並正式交付,為運8飛機開闢了新的應用領域。1990年11月8日運8無人駕駛偵察母機順利通過技術鑒定。

1997年2月27日,運8F-100飛機首次在天津—上海—廈門—上海—天津航線上使用。這是國產運8飛機首次進入民用航空市場。2001年6月8日,中國郵政航空公司向中航技租賃3架運8-F100飛機,使該公司飛機達到8架,日運能力達到150噸,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8條國內航空郵路,覆蓋全國26個省、區、市。運8-F100飛機是在運8F飛機的基礎上,為適應郵政航空運輸而進行改進改型設計的,主要用於空運郵件和貨物。


自力更生自行設計強擊機


1985年10月,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強5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成為我國空軍裝備的主力機種之一。1987年,強5Ⅱ和其他兩種飛機又在巴黎第37屆世界航空博覽會上進行實物展出。


1958年8月,航空工業局根據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的提議,決定我國自行設計、製造一種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陸孝彭從瀋陽第一飛機設計室借調到南昌飛機廠,擔任強5飛機的主管設計師,後調入南昌飛機廠擔任強5飛機的主管設計師。1960年國民經濟遇到困難,強5試製被迫暫停。1965年6月4日,南昌飛機製造廠自行設計的實用性強擊機強5 02架首飛成功。主要設計者高鎮寧、陸孝彭,試飛員拓鳳鳴。7月,南昌飛機廠成立強擊機設計所,負責強5飛機的設計工作,高鎮寧、陸孝彭任副所長,高鎮寧主持全面工作。同年年底,國家批准強5飛機初步設計定型,投入小批量試生產。1966年3月,陸孝彭奉命帶飛機專程赴京做彙報表演。1969年底,經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強5飛機投入生產。10年艱辛的自行研製,揭開了我國自行設計製造超音速噴氣式強擊機並大量裝備部隊的歷史,填補了我國航空工業的一項空白,成為空軍的一支重要打擊力量。


1981年10月20日,國務院國防工辦任命陸孝彭為強5改型飛機的總設計師。南昌飛機廠按照國家要求,對強5飛機進行了12項重大改進,提高了戰術技術水平。1983年底,強5加大航程飛機通過國家鑒定。在建國35周年閱兵盛典上,這種飛機威武雄壯地飛過天安門廣場。與此同時,按照外貿的要求,強5飛機又發展了出口型,為國家贏得聲譽。


殲8及其改進型的研製歷程


1969年7月5日,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高空速殲擊機殲8飛機在瀋陽飛機製造廠首飛成功,首任總設計師黃志千,試飛員尹玉煥。飛機氣動布局採用機頭進氣,大後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的形式,動力裝置選用2台渦噴7甲發動機。殲8的研製方案突出了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1978年5月,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兼總設計師顧誦芬乘殲教6飛機上天,在7000米高空,相距30米左右,觀察殲8飛機尾部流線情況。通過3次飛行觀察,查明問題結症,修改殲8尾部外形結構,攻克殲8飛機跨音速側滑、抬頭和抖振等問題。6月,西安飛行試驗研究所試飛員王昂駕駛殲8飛機作發動機加力邊界試驗試飛時,2台發動機停車。在12000米他1次、2次、3次輪番起動發動機失敗。他一面觀察飛機下滑情況,一面起動發動機。轉眼飛機跌落到3000米高度,必須趕快在跳傘和迫降之間做出抉擇。此時右發動機起動成功,緊接著左發動機起動成功。這時飛機離地面僅有1500米。王昂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飛機,取得了殲8飛機無動力情況下在高、中、低空中的準確下滑率。


為了進一步適應現代空戰需要, 80年代初,由空軍司令員張廷發籤發的《殲8改進型飛機主要技術要求》論證報告呈送到總參謀部。1980年9月4日,總參謀部、國防工辦批准殲8Ⅱ飛機戰術技術要求,定名為殲8Ⅱ型飛機。1981年5月確定了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82年6月進行全尺寸樣機的審查。1983年春發出了5萬多標準張生產圖紙;1984年4月,第一架飛機完成總裝,6月12日首飛上天。1988年10月,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1989年正式投產,交付部隊。1989年6月8日,中國自行研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Ⅱ飛機首次在第38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公開亮相,引起國際航空界的廣泛關注。


運12飛機拓展國際市場


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於1980年初開始研製運12飛機。哈飛公司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在充分吸收運11飛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國內率先把國際上通用性最廣的適航條例——美國聯邦航空局適航條例FAR-23、FAR-135附錄A作為設計規範,以此確保運12飛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先進性,使飛機達到一個新水平。


1982年7月14日,運12Ⅰ型飛機首飛成功。1984年6月15日,運12Ⅱ型飛機首飛成功。1984年12月18日,運12Ⅰ型飛機通過航空工業部、地質礦產部聯合組織的產品鑒定。1986年11月27日~12月17日,1987年3月5日~4月7日,運12飛機兩次飛越太行山、祁連山、賀蘭山、天山四大山脈,穿過茫茫無際的戈壁沙漠,赴新疆烏魯木齊進行高風險、高難度的民用飛機首次自然結冰和防冰試驗,在我國民航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運12飛機共飛行300多個飛行日,500多架次,600多小時,完成FAA適航條例要求的全部科目飛行任務,並於1985年12月、1986年12月、1987年3月先後在國內第一個獲得民用飛機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單機生產許可證。哈飛公司以運12Ⅱ型飛機為原型機開始批生產。1988年5月,英方10名造詣很深的專家來到哈飛公司,按英國民用航空局適航條例BCAR-K的條文,對運12飛機進行全面適航審查,提出近300個問題,限期解決。為此,從公司領導到設計、質控、試驗、試飛人員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先後解決了失速操縱、防火試驗、顫振試驗等一系列關鍵科目。1990年6月20日,航空航天工業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運12飛機取得英國CAA型號合格證頒證儀式。這是我國民用飛機第一次取得外國適航機構頒發的型號合格證。林宗棠部長滿懷信心地向世人宣布:「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具備走向世界的能力!」正如林宗棠部長所言,運12飛機聲譽漸及海外。1987年6月11日,運12飛機在第37屆巴黎國際航空博覽會上披彩亮相,嶄露頭角,贏得外國專家的讚歎。運12飛機1987年榮獲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優秀項目獎,1989年度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3月26日,運12Ⅳ飛機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型號合格證。這是中國製造的民用飛機首次獲得美國FAA適航證。標誌著運12Ⅳ飛機已經達到國際公認的適航標準,中國民用飛機適航管理已經開始與國際接軌。


新時期航空民品生產的發展


進入新時期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使航空工業不斷提高了貫徹軍民結合方針的自覺性,努力調整產品結構,發展民品生產。從1979年到1988年,航空工業民品生產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步階段(1979~1981年)。該階段主要是貫徹中央軍委關於「軍民結合、平戰結合、以軍為主、以民養軍」方針的精神,動員企業廣開門路,發展民品生產,解決企業因軍品任務減少而帶來的「吃飯」問題。到1981年,民品產值比重,由1979年的7%增加到21%。但由於急促上陣,各自為戰,規模和效益比較低。


第二階段是著力推進階段(1982~1984年)。1982年1月,鄧小平從實際出發,把原來軍民結合16字方針中的「軍品為主」調整為「軍品優先」。同年12月,鄧小平要求國防工業各部門除完成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外,要全力以赴地搞民品生產。航空工業部隨即採取措施,對前一個階段廣泛發展的民品進行篩選,重點扶持、發展摩托車、微型汽車及其發動機,以及空調器、電冰箱等製冷設備,建立生產線,形成一批初步的支柱產品。到1984年底,民品產值比重上升到29.5%。


第三階段:是戰略轉移和全面調整生產階段(1985~1988年)。1985年,中共中央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作出國防建設服從經濟建設的決策,整個國防科技工業開始了由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轉向為整個四個現代化服務的戰略轉移,軍民結合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5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和討論航空工業部黨組關於整黨情況的彙報,要求航空工業改革單一軍品生產結構,實行軍民結合體制。航空工業部於1985年召開緊急會議,莫文祥部長動員全行業「大轉、快轉、全面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國家經委等領導部門也對國防工業軍轉民給予多方面的支持。經過努力,1985年民品產值的比重上升到42.3%,1988年達到73.8%。民品的品種由1979年以生活資料為主的300多種,發展到以生產資料為主的4000多種,為國內28個行業的技術改造提供高效專用成套設備50多種,累計生產各型汽車6萬輛、摩托車50萬輛,輕型機械13萬台(套),食品和包裝機械15萬台(套)。


1985年11月,國家經委為扶持航空工業企業生產民品,確定首批126個軍民結合企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其中有航空工業39家企業的46個項目,共投資6.2億元,其中貸款3.5億元,使用外匯6500萬美元。到1990年46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全部建成,建設中共調整、改造原有廠房面積35萬平方米,新建廠房10.4萬平方米,利用原有設備1.06萬台,新增設備5500台。


利用航空發動機改型為工業和船用燃氣輪機,是航空工業的一大優勢,也是貫徹「軍民結合」、「航空為本」方針的理想產品。70年代末期,由渦軸5、渦槳6發動機改型的燃氣輪機陸續投入油田使用,後來又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經過幾年努力,初步打開局面,各發動機廠所改型發展燃氣輪機主要有渦槳6改系列、渦軸5改、渦槳5改、渦噴6改、渦軸6改等型號,並開始國際合作開發FT-8先進燃氣輪機的工作。截至1988年底,已經出廠64套工業用燃氣輪機,總裝機容量15萬千瓦,在全國各油田及西藏等地使用。2002年9月,瀋陽黎明發動機(集團)公司和瀋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研製成功的首台QD70燃氣輪機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燃氣輪機已進入自主研發的新階段。同月,由上述單位研製的QD128燃氣輪機發電機組交付中原油田。國家科技部863先進能源技術領域計劃燃氣輪機重大專項課題之一——R0110重型燃氣輪機設計與研製項目於2002年10月正式立項,經過10年努力,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


航空工業對外開放起步


1978年3月,鄧小平副主席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強調,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的同時,要「學習人家(指國外)的先進技術」。同年9月,在討論軍工口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問題時,鄧小平又指出,「航空工業要真正有償付能力,就要搞運輸機出口,或者少買運輸機。」這些指示,把發展進出口作為促進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提出來了。


1978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呂東部長和段子俊、陳少中、徐昌裕副部長,率領由各方面專家20餘人組成的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訪問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這是中國航空工業主要領導人考察、研究西方航空工業狀況的發端。1979年1月,三機部黨組決定成立外事領導小組。由段子俊(組長)、陳少中、徐昌裕副部長組成。該小組在部黨組的領導下,負責研究建立外事機構與制度,協助部各司局對外工作,以及確定重大進出口項目的談判、審定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確定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留學人選、出國團組的組成等。


1979年3月3日,經國務院領導人批准,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三機部外事局和中航技公司,一個機構,兩塊牌子。9月26日,三機部正式向國務院呈報《關於航空工業直接對外開展進出口工作試點的報告》,經過谷牧副總理批准,三機部獲得獨立自主對外的外貿權。從此,中國航空工業從封閉型產業轉向開放型產業邁出決定性一步。


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中航技按照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工貿結合,技貿結合,進出結合,以出口為中心的總體戰略,不斷摸索前進,進而成為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外貿企業。


為了推動航空工業「內轉外」的戰略轉移,1980年和1987年,航空工業分別制定「六五」和「七五」出口規劃,其基本思路是,外貿出口以軍品出口為重點,同時大力發展民品出口,建立民品出口基地。規劃執行中,進出口貿易形式迅速多樣化。航空工業建立了一批外貿出口基地企業和擴大貿易自主權的企業。出口產品包括飛機、航空發動機、工業燃氣輪機、航空零部件、機載設備,以及各種民用機電產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看航空 的精彩文章:

無人機躺槍?撞上英航客機的可能只是塑料袋
航天 更需要詩和遠方!
「三風扇」垂直起降公務機
NASA新項目:改造危險小行星並用來保護地球
空客:2016年預計將獲得飛機訂單700架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核能進入規模化發展新時期
內蒙古旅遊業進入融合發展新階段
中國核能規模化發展進入新時期 回顧中國核能的發展史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黃金期」
中國核電進入規模化發展新時期 開始孕育第四代
餐飲業將進入多元化發展和競爭新階段
建築產業展覽會推薦產業轉型進入「重技術」新時代
中國空軍飛速發展進入新時代,引發西方主流國家表示羨慕
科技創新與貨幣化賦能文娛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國產大飛機準備就緒即將首飛:將使我國航空領域發展進入新階段
產業互聯網融合進入新階段
推進龍江教育事業進入歷史新階段
山東:文化創新與繁榮進入新時期 書畫藝術投資正當時
我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應用發展新階段
中國健身產業進入全新的競爭時代 健身器材廠商紛紛創新突圍
H&M將推新品牌賣「慢時尚」 新品牌暫不進入中國市場
直播行業進入新紀元 誰將會是新時代的領軍者
外媒關注中國建設「火星模擬站」:太空競賽進入新階段
中國最大的驅逐艦改造工作進入最後幾步,重新服役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