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圖片來自網路)


每年臨近4月24日,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總要選一個晴朗的夜晚,避開城市的燈光,架上相機,尋找天上一顆特殊的「星星」。

在他相機中記錄的那個移動的小亮點就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正式進入太空時代。46年後,觀星者依然能在地球上通過望遠鏡看到它,堪稱奇蹟。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脫掉一半外衣的「東方紅一號」(圖片來自網路)

「東方紅一號」發射時,恰好是朱進的5歲生日。這讓他覺得自己與這顆衛星很有感情,拍攝和觀測它便成了這位天文學家每年生日的保留節目。


今年起,中國將這一天設立為航天日,它也成為了中國所有為開拓並和平利用太空邊疆做出貢獻的航天人的節日。


 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國高精尖航天技術如何在貧窮、動蕩的歲月中誕生?很多故事至今鮮為人知。


1957-1958年,蘇聯、美國相繼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58年,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這年秋,趙九章等科學家訪問蘇聯,希望學習航天技術,卻受到冷遇。趙九章感慨地說: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研製衛星需要強大的科技工業基礎作後盾,而中國當時不具備條件。但是,中國科學家的「飛天夢」並未熄滅。1961年至1964年間,科學家們坐在中科院的條凳上,召開了12次星際航行座談會。


1964年中國相繼成功發射了第一枚彈道式導彈和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為發展人造衛星奠定了基礎。


錢學森、趙九章上書中央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獲得批准。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時間被定在1970年,成功的標誌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見、看得見。」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 (圖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雖然中國衛星工程起步較晚,但科學家們提出起點要高。蘇聯第一顆衛星的呼叫信號是「嘀嘀噠噠」的電報碼。中國衛星信號應是什麼樣?衛星總體組組長何正華建議將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並在衛星上播放《東方紅》樂曲。研製人員在技術上探索,解決了樂音變調等一系列問題,最後採用電子音樂,模擬鋁板琴聲奏出。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科研人員在裝配東方紅樂音裝置。(圖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如何讓上天的衛星「看得見」呢?


由於火箭運載能力有限,衛星直徑只能做成一米。在地面上,肉眼不易看見。研製人員根據當時很時髦的摺疊傘原理,在運載火箭的末級安了塗有反光材料的裝置,到太空後它會像傘一樣旋轉打開。


這個奇思妙想在常規條件下的試驗令人滿意,可是進入真空狀態時這個裝置卻打不開了。衛星發射的時間越來越近,研製人員幾乎絕望。最終,他們設計出一個球形的氣套,火箭升空後,氣套充氣成為直徑3米的氣球,地面便很容易觀測到。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工作人員正在組裝「東方紅一號」。(圖片來自網路)


曾為保證「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作出貢獻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說,文革中許多參與衛星研製的科研人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頭天還在幹活,第二天就被迫「靠邊站」了,自己是稀里糊塗被選成技術負責人。


他回憶說,衛星上有4根3米長的天線,發射的時候收起來,到天上伸出來。到底能否伸出來要做很多試驗。當時沒有廠房,就找了一間大倉庫。「試驗很危險,我們就躲在倉庫里的包裝箱中,透過箱子縫觀察。」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操作者當年在端面車床前工作。(圖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提供)


航天科工二院老科技工作者宋慶元參與了衛星和火箭軌道計算。她說,當時使用的計算機容量小、速度慢、穩定性差,算一條彈道要兩三個小時。「我們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航天科工六院老專家陳克明參加了「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82歲高齡的他至今對火箭與衛星的很多參數仍能脫口而出。


他還記得如何在冬天生著爐子,手工畫圖紙。「中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完全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研製出的。」


加入「太空俱樂部」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攜帶「東方紅一號」衛星蓄勢待發。(圖片來自網路)


1970年4月24日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攜帶著「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升空。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從此中國正式加入「太空俱樂部」。


宋慶元回憶說,「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後的五一勞動節,數十萬軍民雲集在紅旗招展的天安門廣場。人們瞪著眼睛注視著夜空,突然有人喊道:「快看,衛星在那兒!」人們歡呼跳躍,欣喜若狂。還有不少科學家是在「牛棚」聽到《東方紅》樂曲的。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上圖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下圖,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資料照片)


一年後,中國加入聯合國並成為常任理事國。能否在太空有所作為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標準之一。


46年來,中國進入空間的能力逐步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助理陳學釧說,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進行了226次飛行。前100次發射用時37年,而後100次僅用了7年的時間。十二五期間,年均宇航發射次數超過17次,而十三五將達到30次左右。過去五年,發射成功率達97.7%,為世界最高。


目前,中國在軌衛星近150顆,僅次於美、俄,位於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在軌航天器數量將超過200顆,位居世界第二。


今日「東方紅」


現在,「東方紅一號」仍在圍繞地球飛行。據推測它能在太空飛行數百年。為這顆衛星奉獻的人卻已多半不在。


「東方紅一號」發射那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周志成才7歲。「我從廣播中聽到了《東方紅》樂曲。當衛星過境時,大人們都非常激動。」


他那時不知道自己後來會從事航天工作,並且參與研製了沿用「東方紅」系列號的通信衛星。


周志成說,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航天經歷了艱難的時期,社會上有句流行語,「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當時工作條件很艱苦,我們從北京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要坐6天6夜的火車。」


他是研製「東方紅三號」的業務骨幹,2000年成為了「東方紅四號」的總設計師。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正在總裝。(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周志成說:「『東方紅』系列衛星為眾多國內外用戶提供了服務。在『東方紅四號』平台基礎上,已經發射了14顆衛星,今年還會發射5顆,明年可能更多,發射數量在國際上位於前列,還會有更多新技術投入市場。中國已為寮國、奈及利亞、巴基斯坦、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白俄羅斯等國家研發了7顆通信衛星。」


他說,正研發的「東方紅五號」大容量通信衛星預計2018年首飛,整星功率提高到3萬瓦,有效載荷質量增長近2倍,超過2000公斤。這些指標可與當前國際一流水平比肩。


他坦承,目前的研製中也有很多技術難題。「但相比中國第一顆衛星的研製條件好多了。『兩彈一星』時期那種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刻苦攻關的精神依然影響著我們,我們相信任何困難都能解決。」

航天日 我們一起來追這顆「星」


天宮二號和搭乘2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一號今年下半年發射。(新華社記者崔瑩 編製)


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啟說:「『兩彈一星』的研製人員吃了多少苦,誰也沒想過當官、發財,就想著把事業做好。」


他說,「兩彈一星」在中國「一窮二白」的時候推動了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中國走向強國,航天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航空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噴氣式客機的死因
您可能感興趣

這個夏天,我們一起乘「八仙」過海
假日最後一天 讓我們來看一場電影
今天,我們與你一起跨年
這個冬天,我們一起去日本滑雪好嗎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日劇
我們將迎來首個中國航天日
今天是鬼節,我們一起聊聊日本的「都市傳說」
讓我們一起悅讀天下
當年高考:那天之後,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今日冬至,讓我們去蘇州「慢」過一天
每日街拍 趁著陽光溫暖,我們一起露個美腿吧
那一年我們初三,我們回不去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宮崎駿
信了這麼多年星座,原來我們一直在自己騙自己……
九年來 我們一起哈過的那些韓國男團
天啊原來我們這麼坐馬桶一直都是錯誤的!
來!我們一起@西沙
秋天到了,我們來聊聊秋田犬這個小萌物吧
盤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日本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