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專訪欒恩傑院士:發展航天與發展民生不矛盾

專訪欒恩傑院士:發展航天與發展民生不矛盾

摘要為什麼我國要確立這個節日?中國航天日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科普中國有幸專訪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國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協榮譽委員、曾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院士,聽老一輩航天人如何看待中國首個航天日的意義。


專訪欒恩傑院士:發展航天與發展民生不矛盾


欒恩傑院士


作為一個國家,設立航天日,特別是設立中國航天日,這是對我們國家的科技能力、科技發展、國力水平的一種自信的表達,也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從一個落後的中國走向現代化建設取得初步成就的時候一種能力的表達。航天日的設立是光榮是責任,我們的航天事業將取得更大的發展。——欒恩傑院士



中國首個航天日的確立,是祖國的驕傲



確立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是表達中國從導彈武器發展進入到航天事業發展的「三個轉身」重大轉變。中國人造衛星上天的那一天(註: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始,中國不但從貧窮國家變成現代化國家,中國人的腳步也踏入太空,中國人造的航天體開始了太空活動,這是中國人力量的偉大體現。我們正在走可持續發展的深化改革,朝著「兩個一百年」的強國夢的目標前進,這個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重要號召、激勵和鼓舞。強國夢要一步步實現,航天夢是強國夢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建立航天強國,實現中國航天強國夢,這是對我們航天廣大職工的鼓舞、責任,也是號召和要求,航天日的確立意義非常大。我的體會就是,中國航天日的鼓舞鞭策,讓我們只能做好不能懈怠,大踏步的前進才能對得起航天日的確立。


航天日是祖國的驕傲,不是這個行業的驕傲,這個行業離開各方面的支持是不行的,我是表達這個態度,這是祖國的航天日。在很多行業領域,如鐵路、航空等都缺少這種國家正式節日的確立,我感覺這是人民對我們的厚愛、是祖國的驕傲、是黨對我們的委託,這個關係我感覺這是首個航天日應該主題性的來研究、來思考的問題。航天日的作用充分肯定了我們的成就,說明已經全面鋪開了航天強國夢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在「兩個一百年」拿出我們的成績,實現中國航天這個目標——光榮的過去、不平凡的現在、輝煌的未來。


發展航天、探月尖端科技與發展民生不矛盾



很多人都提到這個問題,航天、探月這樣的尖端科技對民生有哪些好處?有時候我們自己也要首先討論這個問題,到底有什麼用,沒用的話我們去研究什麼呢?從人類的歷史進展而言,科學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變成和人民生命、生存、生活、福祉相關聯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如果我們不進行基礎科學探索研究,就有可能在技術領域落後,這可能就帶來我們經濟發展的滯後,基礎科學的研究、科學的探索是我們社會活動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有的課題研究不能很快展現出對我們目前人類生存發展很明顯的作用,但是要相信科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眼前的一點東西,可能對我們未來的發展帶來推動、帶動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都是可能的,這都要靠我們人類科學探索、技術進步和工程帶動引起我們工業、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一個科學→技術→工程進步→社會的鏈條。


從探月而言,它的技術牽引性很強,比如說,我們要從地球到月亮上去,是很遙遠的,好像不搭界。但是我們有能力達到這個遙遠的目標,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表達。現在美國、歐洲、俄羅斯、印度都表達了這個力量,如果中國人由於別人做過了,或者做這個研究並沒有具體體現出和民生的關係,其實這是兩碼事,不能因此放棄科學研究。技術的進步,它的牽引作用很大,比如牽引我們的新材料的研發,月球的環境非常惡劣,溫差很大,受到各種太空環境的影響,這樣一些條件對我們所有探月裝置提出了材料要求、器件要求、系統隨行要求,我們要走38萬公里的路程,這一路我們要跟蹤測量,要對軌道進行描述、進行控制,要準確地達到我們預想的軌跡,實現工程目標,安全地降落在月面,這些技術都對我們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究牽引性很大,探月這些重大工程的技術牽引性作用很大。


再就是我們在研究地球的時候,孤立研究地球是研究不透的,要研究地球自己的天然衛星,對研究地球很有幫助。對地球物質的探測、對月球來源的探測、對月球環境和現在狀態變化的探測,和地球的生存是相關的,對太陽、地球、月球的研究是一體的,是一個大系統裡面的東西,真正認識地球不能光研究地球,要研究你的環境和狀態,我們才能真正看透地球的來源、地球的未來發展,對地球的本體研究、生命科學研究都是相關的,說遙遠是因為距離遙遠,說它近,是因為它是地球的衛星,可以說是地球的姊妹,研究月球是研究太空的第一站,所以各國紛紛進入月球去探測開發,以求得我們打通對民生的貢獻這條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宇宙,是為人類服務,這樣看,是有前途的。


我們國家對月球的探測剛剛開始,它離我們民生還有相當一段距離要走,但這個路我們要走,你不走永遠沒聯繫,你只有走了才能建立起聯繫,這要靠我們的科學探索、技術突破、人類的實踐,是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探索月球和我們的大國相稱,和我們的發展相適應,有重大的科技發展意義。


我們是航天大國,還不是航天強國



我們國家能建立航天日,客觀上表達了我們有了光榮的過去、不平凡的現在和輝煌的未來。什麼樣的狀態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呢,40年前我們不能說,30年前我們也不能說,今天我們可以說了,我們已經是航天大國了。我們的運載能力、衛星等方面都走到了世界水平。但我並沒有說是世界先進水平,這是有差距的,我們和美國、俄羅斯相比有一段距離,個別領域我們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我們是取得了重大進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但要爭得輝煌的未來我們的路還很遠,我個人認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在航天領域我們應該作為航天大國存在,從量上、質上、水平上是航天大國,和航天強國上還有一定距離。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的任務是創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航天強國夢。但是我相信,在十八大的精神鼓舞下,在貫徹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下,我們很快就要實現輝煌的目標,縮短和先進的差距,變成航天強國。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頭條推送項目 的精彩文章:

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天宮二號上有哪些「不明覺厲」的太空實驗
您可能感興趣

曾經的輝煌——英國航母關鍵技術發展研究
劉大響院士:發展「飛機心臟」 人才培養是關鍵
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學科發展論壇暨森環森保所首席專家報告會在京召開
鄭國光與院士座談地震科技創新和地震事業發展
專訪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磚代表發展中國家崛起
丁漢院士:機器人技術發展應加強基礎研究
中國積極發展光纖 康普探討網路發展的未來
英國專家談中國的互聯網與社會發展狀況
杜祥琬院士:我國能源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考
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專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永明研究員
培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首晟:人工智慧的三大發展支柱
捷邁邦美:激發員工的自我發展意識
湖南一教授成功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英國威爾士斯旺西市代表團考察武漢開發區,尋求共同發展
挖掘弘揚天師精神,引領道教事業發展
譚鐵牛院士談《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發布
丁漢院士:發展機器人事業需加強基礎研究
權威發布:衛生部力挺《真氣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