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寄望手工

寄望手工

編者按:「振興傳統工藝」已然成為熱點。先是去年年底,作為「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的新增項,「振興傳統工藝」得到了業界的普遍關注,文化部隨即啟動制訂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今年兩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工匠精神」又引發社會熱議;如今,「振興傳統工藝」正式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文化重大工程,全國各地相關工作也相繼展開。


傳統工藝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手工技藝,是凝結著民族智慧的歷史與文化載體,但它也曾在現代化大潮中一度面臨各種生存困境。新世紀,諸多傳統工藝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一些項目在「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中留住了民族的記憶,一些項目在「生產性保護」中重新走出深閨。面對現代文明的失諧,傳統工藝日益展現出其價值與魅力所在: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手工技藝曾經承載著民眾最廣泛、最基礎的生活與情感,建構著本土文化,實現著人際和諧,支撐著當地經濟。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鄉土也不是一具空殼。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不僅有自上而下的建構功能,還有自下而上的生髮功能。今天,面對現代文明和全球化趨勢,如何上下聯動,激活蘊含在手工技藝中的生命力,為現代中國提供生活和生產的雙重滋養,值得我們深思並為之付出努力。為此,本刊特約請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在「藝壇論道」欄目推出「振興傳統工藝」系列文章,以充分調動學術的力量,在對現實和理論問題的探討中,直面生活生產方式巨變的當下振興傳統工藝的時代難題,為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助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謀篇布局,將「振興傳統工藝」作為今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令人鼓舞。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將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呈現出發展的新格局。


新格局中的「發展」內涵不再只是經濟增長和物質發達,發展動力也不再局限於工業生產力。「振興傳統工藝」的提出,讓我們切實感受到發展理念的轉變。傳統工藝的根本底蘊是手工生產力和手工生產方式,振興傳統工藝即是振興手工藝和手工生產。



振興手工,對於踐行新發展理念,現實意義重大。

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形態備受衝擊以致日趨「遺產化」的根本原因,在於現代文明倚重工業生產方式,而工業生產方式的破壞性源於其抹殺差異性的特定技術本質。若是工業生產方式「一統天下」,一切具有歷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質的傳統文化形態,包括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無法繼續保持作為其特質的文化差異性。歷史表明,傳統文化特質的產生、形成和保持都以手工為基礎,也都取決於手工生產方式活態流變、生成差異的特定技術本質。今天,要想根本地保護傳統文化形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在生產方式這個基礎層面著力,振興作為生產力類型保持的手工。


文化差異性的保持關係著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切實維護,表現為人類文化表達、弘揚和傳承方式多種多樣。人類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多種多樣的文化多樣性,是世界多姿多彩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存續的表徵。以工業化為推動力的現代化變革,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卻也嚴重而持續地破壞著人類文化多樣性,被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視為生產機制的「脫域」(disembeding),造成現代世界大範圍、大縱深的破壞性重構。各種「集約化」追求使傳統文化形態按工業化的「合理性」打散重構,被逐利市場的單一取向所剪裁。今天,要想根本地抗拒文化單一化,就必須破除工業迷信和唯經濟主義,振興可以維護並造就差異性的手工。


人類文明的現代化過程,是資本主義擴張意志的根本體現。工業技術從現實基礎層面促進了切合資本主義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的現代性價值整合,構成了體現和反映資本主義主體性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其崛起,也造成了全球性的自然和社會生態危機。今天,中央提出新發展理念,並特彆強調「振興傳統工藝」,為探尋超越現代文明發展模式提供了思想和路徑指引,可促使全社會在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重視手工勞動,以至形成切合中國國情和優勢的清晰思路,最終將向善的中國現代化導上工業和手工業並舉的發展大道。這條「雙軌道路」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以至發達國家。



振興手工,切合新發展理念,現實利益巨大。

從創新發展角度看,振興手工能提供發展新動力,激發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附加值;可以開闢農村廣闊發展空間,也最適合「互聯網+」行動計劃(以網路聯接星羅棋布、處鄉就地的個體作坊包括家庭作坊)的實施;還有利於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創新發展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在當代歷史條件下,蘊含豐滿價值的手工已具有「新生產力」性質,應樹立「手工就是新生產力」的新觀念。


從協調發展角度看,手工生產規模小,投資和佔用流動資金少、生產管理成本低、無需複雜工具設備和生產組織,適合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以及所有貧困地區發展經濟,也適合發展特色縣域經濟、特色小城鎮,是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有效方式。傳統手工藝形態豐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且具有積極的教化作用,為百姓喜聞樂見,其振興有利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藝術發展取向。


從綠色發展角度看,振興手工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目標。手工是生態技術、人格化技術,有著與生俱來的人性及綠色性質。手工藝品的原材料單位產出經濟價值比遠高於工業產品,振興手工適合低碳循環發展、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的綠色經濟目標。立足鄉土、因材施藝、因地制宜的手工生產,承載著地方性知識和傳統文脈,可充分發揮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其生產方式和形態各具特色,是不必刻意打造、適合文化旅遊的人文景觀,加上手工藝品具有高文化附加值,因此振興手工關涉資源的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另外,高度個性化的手工藝可激發消費欲求的審美轉移,幫助消解畸形的「炫耀性消費」,從消費端遏制現代生產對自然資源和產品功能的無度開發,以至振興手工還關涉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制止奢靡之風的社會風尚建設。


從開放發展角度看,作為中華文明物化載體和象徵的手工藝品,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深得世界人民喜愛。手工藝品生產曾為支持我國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對「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贏依然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通過建設中央網路交換平台而構成「互聯網+作坊+物流」綜合運作體系,可突破傳統手工生產因地制宜、因材施藝的拘囿,形成開放發展新態勢。


再從共享發展角度看,振興手工關涉脫貧攻堅工程實施及就業創業促進。勞動密集型的手工生產,倚重個人智慧、經驗、才情、技能、技巧和工力,不受性別、年齡、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局限,也不受集約化組織形式和資金投入的制約,是每個人都能自主的生產力,可接納最廣大的閑散勞動力,提供無限的就業機會。這一切有利於精準扶貧脫貧,可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提供切實的生計渠道,有助於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別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手工生產從來都是「在家幹活」,這吻合信息社會「在家辦公」的理想,振興手工可安民於本土,兼顧農工,穩定邊疆,化解「民工潮」「空巢化」等問題。同時,無論在城市、在鄉村,振興手工都能促進靈活就業,形成新就業形態,支持青年尤其是就業困難者就業、創業。另外,還很重要的是,手工勞作集組織規劃、設計構思和生產製作諸多實踐環節於勞作者一身,這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完整人格養成。隨著休閑時光日益增多,業餘手工藝製作可幫助人們創造性地充實閑暇的「虛空」,讓生活充滿意義。

總之,振興手工,走工業和手工業並舉之路,有著關係社會、經濟、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諸多重大意義和巨大利益。工業造就物利,但不能充分解決民生問題。如今,有了發達工業的強大支持,手工已然升華。它直指民生,是自主於民眾的生計之道,更是維護其人性生活和完整人格的生產力保障。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人民日報》( 2016年04月24日12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島網路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品牌 手工 手寫
自製手工香腸
火影忍者純手工版鳴人手工畫
手工·籃
《創意@手工》手工編織
一大波可愛粘土手工,送給喜歡手工的你!
傳統傢具手工工序:「剎活」工藝
給孩子做的手工
手工DIY:手工小床掛
手工 竹編
「守望」紅裙手工坊:妹紙自製守望先鋒黏土手辦
幼兒園創意手工製作!超好看的手工!
73歲羅爹創業辦「手工坊」,做老式手工餅傳手藝
甘肅「打工妹」巧手創業 手工花卉吸引男學徒
手工黃銅印
可愛毛氈面孔 手工
《我的手工記》:手工製作玉疆水草手鏈
親子手工:怎麼做手工聖誕樹作業?
好物賞析|中國手工匠人純手工摺疊鍛打收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