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Watch: 美國的貿易逆差始於自身
中金網04月26日訊,美國總統大選中的各方在各自的政治光譜闡述中都扭曲了貿易辯論。 無論是右翼批評中國還是左翼對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非議,兩黨的政治家們都錯誤地將對外貿易當作美國經濟的最大威脅。
在2015年,美國對101個國家有貿易逆差,用經濟術語來說就是有「多邊貿易逆差」。這不能被歸結於一兩個影響最重的國家身上。 是的,中國在這樣的不平衡中扮演了最大角色,但其他100個國家的貿易逆差總和還更大呢。
總統候選人不會告訴美國人的是, 貿易逆差及其施加於美國中產階級的壓力實際上源自美國自身的問題。事實上,美國有如此巨大的多邊貿易逆差的原因在於美國人不存錢。
美國總儲蓄 -- 所有家庭、企業、政府部門的儲蓄總計 -- 在2015年四季度佔到國民收入的僅僅2.6%. 這比一年前下降了0.6個百分比,也比二十世紀最後三個十年的平均值6.3%低了一半多。
任何經濟學教科書都會提到一條鐵打不動的會計恆等式 -- 儲蓄必須在任一時間點等於投資。沒有儲蓄,任何對未來的投資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卻是美國如今面臨的局面。那麼為什麼這與貿易辯論有關呢?為了保持增長,美國必須從外國進口多餘的儲蓄。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以及全球性儲備貨幣的發行者,美國可以輕鬆吸引國外資本補償國內儲蓄缺口。
但是為了進口國外儲蓄,美國必須忍受國際收支逆差。美國的儲蓄缺口可以用其經常項目赤字來表示, 這一數字自1980年來佔GDP的比例平均為2.6%.
正是這個長期存在的經常項目缺口引起了對101個國家的多邊貿易逆差。為了從國外借取,美國必須給予它的貿易夥伴一些東西以交換它們提供的資本: 來自美國的需求或生產于海外的貨物。
像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那樣對中國產品施加45%關稅,關閉與中國的貿易,只會反過來傷及美國自身。 不解決儲蓄問題,中國在美國多邊貿易逆差中的份額只會簡單地勻向其他國家 -- 最有可能的是那些高成本的生產國。
中國的勞動報酬率比美國其他前十位進口來源國中一半國家的該比率都低得多。如果這些國家填上中國留下的空缺 -- 按照特朗普的提議對中國實行懲罰 -- 高成本生產國對它們的產品毫無疑問將比中國要價更高。進口價格的升高將相當於對美國中產階級加稅。這說明的是用雙邊方法來解決多邊問題的徒勞。
其他政治家提出的魯莽財政政策一樣不靠譜。例如民主黨候選人Bernie Sanders提出的10年14.5萬億美元的巨額政府支出。
政府預算赤字長期以來一直是導致美國儲蓄缺口的很大部分原因。如Sanders提出的這樣的方案將增加這樣的赤字,進一步抑制美國國民儲蓄, 因而加大多邊貿易逆差施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壓力。
以同樣的目光來看,大型貿易條約,如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有助於承擔擠壓美國勞動者的壓力。該協定將協定外國家的貿易流導向協定內的國家。由於該協定不包括中國,前面提到的情景將再次發生: 如中國這樣低成本,協定外生產國的貿易分流流向了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這樣的高成本協定簽署國,這將相當於向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徵收更多稅。
儲蓄是經濟增長的種子,是一種通過在人、基礎設施、科技、新製造業產能投資增加美國競爭力的手段。美國政府數十年的赤字支出和鼓勵家庭消費而非儲蓄的政策已經讓美國依賴國外儲蓄太久。這削弱了美國的競爭力,導致了勞動人民失業、薪資濃縮,這些是貿易逆差所不可避免帶來的。






※美韓貿易逆差5年翻番,特朗普警告無效,韓國被逼上FTA談判桌
※台灣今年GDP增速超2%?台媒:沒大陸市場 就是逆差
※美國貿易逆差源起自身 中國不應成為替罪羊
※中國製造貿易逆差?美媒:特朗普胡扯
※解剖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病根」
※特朗普別拿3300億逆差要挾中方!美國玩不起貿易戰
※韓一季度服務業逆差創新高 韓媒稱「賴中國」
※特朗普憂心貿易逆差,美韓開始重新談論貿易協定!
※朱穎:貿易逆差令美國佔盡便宜
※韓國旅遊收支逆差創新高 韓媒哀嘆中國遊客不來了
※美國批日本貿易逆差不提中國 日媒:態度存明顯差異
※韓旅遊收支逆差創新高 韓媒哀嘆:是因為中國遊客不來了
※中國遊客減少40%!韓國首季度旅遊逆差達10年來最高
※被列為貿易逆差調查對象,台灣:美國增加談判籌碼
※美要韓國「重啟自貿協定談判減少逆差」被懟:沒有義務答應
※薩德之後韓國旅遊業逆差超過11億,不僅僅失去中國遊客
※彭博社:旅遊業嚴重逆差,中國吸引不了外國遊客?
※美國牛肉入華:把貿易逆差一口一口吃回來!
※韓國旅遊業創造百億逆差,中國遊客的名字就是這麼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