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都說壞消息可以上頭條,所以我就開門見山啦。地球,作為我們在這個不友善的宇宙中的支柱和港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我們的太陽系是不穩定的。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的居民在當地時間2013年2月15日9時20分親身經歷了這種不穩定的狀態。當時,一個直徑15米多的小行星砸向地球大氣層,在小鎮上方爆炸。這次爆炸震碎了居民的窗戶,使當地一家鋅廠的屋頂坍塌,造成1000多人受傷。


在感恩節那天,數百萬人看到了艾森彗星的錄像。在錄像中,這顆45億歲的老彗星像天鵝一樣沖向太陽,在幾小時內淪為一團飛濺的碎石。但這些事件都僅僅是有關太陽系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最新理論圖景中的像素而已。碰撞和錯位不是偶然的異常現象,而是一個基本的宇宙狀態。


法國尼斯天文台的行星動力學專家亞歷山德羅· 莫比德利說:「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永遠保持安寧。行星形成時並不知道自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軌道以便穩定運行幾十億年。因此,它們只是暫時穩定,不會在恆星系的整個歷史中保持不變。」

地球在混沌中造就,在混沌中生存,也很可能在混沌中終結。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當莫比德利用歡快的義大利口音給我解釋這一切時,我注意到他的姓具有嚴肅的含義——我們是宇宙混沌製造的。他與同事正在詳論有關我們這個天宅的最新發現:不穩定是我們的自然狀態。幾個世紀以來,牛頓及其追隨者做了這樣的設想:太陽系就像神聖的發條在運轉。但在過去的10年中,高精度的數學模擬顯示出他是多麼錯誤。卡爾·薩根的宣言很著名:「我們是恆星物質構成的。」


莫比德利說:「你可以環遊銀河系,50億年後回來,然後發現水星沒有了,地球在一個偏心軌道上運行,這對生命是災難性的。」我想,人們很容易愉快地談論誰也不可能活著去經歷的事情。不過,在他開始列舉太陽系的變遷時,語氣一點兒也沒有變。

莫比德利說:「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都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時留下的混沌痕迹。車裡雅賓斯克的流星來自小行星帶,也許起源於大約3萬年前的一次碰撞。在海王星軌道外,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可以傾斜著將天體甩向我們,比如那裡的無數個休眠彗星。這就是艾森彗星的來源。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在車裡雅賓斯克災難之後,莫比德利及其同事聚在一起,試圖理解這種不穩定性暗示著什麼。流星撞擊似乎比他們的預測頻繁很多。2014年,他們提出了最新結論:類似車裡雅賓斯克事件出現的概率是他們先前預測的10倍。懸而未決的過去和現在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


莫比德利以類似於量子不確定性的觀點取代了牛頓的發條論,認為一切都是由生存概率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系中的每一個可能會被破壞、分散或彈出的物體最終將會被破壞、被分散或被逐出。地球就是這麼來的,這就是它今天存在的狀態。


太陽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目前的形式存在的(行星的組合及特點幾乎是註定的),在科學史上有很深的根源。牛頓之前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僧侶約翰內斯·德·薩克羅伯斯科的著作,他用清晰的幾何模式描述了宇宙。你可以畫一條線,一直畫到亞里士多德的完美天體。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基本理念一直持續到太空時代。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回想起來,那個簡單而且令人舒心的觀點早在許多科學家認識到發生了什麼之前就開始得到闡釋。早在20世紀70年代,試圖模擬太陽系形成的理論模型不斷得出意外結果:行星瘋狂遷徙,朝向太陽或遠離太陽,結果是一團糟。科羅拉多州博爾德西南研究所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員凱文·沃爾什說:「這都是紙上文章,馬上就被忽略就像有些文件上漫不經心的評論,沒有誰認為行星遷移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這個觀點拖延了幾十年,直到一系列劃時代的發現迫使理論家重新思考。1995年,瑞士兩位天文學家探測到飛馬座51b,這是飛馬座內繞著一顆昏暗的黃星運轉的行星,距離地球50光年。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顆行星呈氣態,大小類似木星,理論上只能在遠離其母星的冰冷區形成。但是,飛馬座51b 就在那裡,緊貼著灼熱的恆星運行。天文學家能想出的唯一解釋是:這個星球在遠方形成,然後由於某種未知原因突然轉向飛了進來。他們將這個令人困惑的世界稱為「熱木星」,想知道它是否是偶然現象。


結果不是。一年之內,美國的另一團隊發現兩顆更熱的類木星。目前,已有幾十個類似的天體被編入目錄。隨著天文學家搜尋水平的提高,他們開始找到一些原來不大可能想到的行星。有些行星在高度橢圓的軌道上,有些以陡傾角圍繞其恆星旋轉,甚至還有倒轉的。這樣的組合從物理角度是無法解釋的,除非行星在某個點劇烈遷移過。如果這個過程發生在其他恆星周圍,就可能發生在太陽系。沃爾什說:「那就是真的開始了。」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碰撞和位移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狀態。


2009年,沃爾什在尼斯天文台做博士後,他與莫比德利是同事。沃爾什已經是太陽系動力學專家,現在他著迷於移動行星的概念,埋頭探索這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他專註於太陽系形成的最早階段,而莫比德利研究的是後期第二階段的不穩定性。


讓行星在一個新生的太陽係數學模型中移動是非常容易的。正如那些理論家20世紀70年代發現的那樣,問題在於尋找行星不能移動的途徑。哈勃空間望遠鏡和其他大型觀測台收集到的數據表明,在這個大畫面里,嬰幼行星從一個圍繞剛剛形成的恆星旋轉的氣塵盤(天文學界稱其為原行星雲)上出現,在最初的幾百萬年里,它充其量只是飄浮在這個盤裡的一些碎片而已。沃爾什說,這片星雲大致是行星重量的1000 倍,所以雲氣可以將周圍的行星劇烈推動。他意識到,早期的太陽系一定更像碰碰車而不是發條,如果完全接受不穩定觀點並用它得出邏輯推論,就可以解釋之前難以解釋的有關太陽系的許多問題,比如火星為什麼那麼小、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的化學構成為什麼會與最初的形成模型預測的大相徑庭。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沃爾什把他的想法編織成一個理論,稱之為大航向模型,從一個全新的驚人角度對太陽系行星如何形成進行了描述。目前,木星的軌道比地球寬5.2倍, 仍然維持11.8年這個節拍。但是沃爾什認為,木星最初形成之處實際上比現在遠很多,時間是太陽系形成的最初500萬年里,那時發生過一系列劇烈俯衝。它先受星雲中緻密雲氣的影響向內盤旋,到了火星現在的位置(大約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5倍);然後被新形成的土星猛拉一把,遷移到木星的當前位置。整個過程花了大約50萬年的時間——對人類來講是永恆,但是對有4 6億年歷史的太陽系來講只是極快的瞬間。


這時我問,那麼大的一顆行星徘徊時會發生什麼?沃爾什回答說:「哦, 它帶來了地獄!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行星,它到處飛,就像一個巨大的雪犁,基本上清除了它前方的一切。」


你去游泳,或者喝一口水,都得益於太陽系根本的不穩定性。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在木星移動時地球還沒形成,否則地球會因墜入太陽或陷入黑暗中而被遺忘。這顆巨行星對太陽系內部的影響更多是間接的。木星像雪犁一樣衝過大群冰冷的彗星和小行星,把這些富含水分的物體撒向正在成長中的地球。沃爾什說:「我們地球上的大部分水是木星向外遷移時散射的結果。」因此,無論何時你去游泳,或者喝一口水,都得益於太陽系根本的不穩定性。


木星的遷移通過許多方式重塑了太陽系:移入時它清除了原來小行星帶上的一切,離開時又留下新的物體填充空間;它重組了彗星的布局,阻礙了火星的生長,使其成為一個寒冷的、空氣稀薄的世界;同時,木星在靠近地球一側沉積了足夠的物質,因此地球與一個殘留的行星內核發生碰撞,有觀點認為,這個災難的殘骸形成了月球。


木星完成漫遊後,太陽系看起來穩定了,但這只是表象而已。相反,它已準備好了第二個偉大的劇變,這是一個已經困惑了科學家半個世紀的變化。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績,而這個活動最偉大的饋贈是宇航員帶回的382千克月岩。在地球上,幾乎所有表明太陽系早期歷史的雜亂無章的證據都已被歲月、生物活動以及大陸漂移磨蝕,但月球上沒有這樣的事,它的表面完整地記錄著長久以來撞擊月亮的所有小行星的化學成分。在當時,行星科學家認為太陽系是從無序穩定地走向有序的:太陽系形成後發生了許多衝撞,然後隨著月球清掃最後遺留的碎片而迅速結束。然而,寫在岩石里的故事根本不是那樣。


地球化學家福阿德·特拉、迪米特里· 帕帕納斯塔西歐和傑拉爾德· 瓦塞伯格仔細篩選月球上的材料時,發現由於衝擊而形成的大多數材料的年齡在39億年左右。月球在太陽系形成7億年之後顯然經歷了另一場小行星的劇烈撞擊,研究人員稱其為終級月球災難,現在叫作後期重轟炸期。無論怎麼稱呼,它在書本上已經停留了幾十年,讀者都知道它是太陽系的一大未解之謎。


2005年左右, 莫比德利決定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他聯合其他三位研究者,包括哈羅德· 利維森(他是沃爾什在西南研究所的鄰居和合作者,曾結合後期重轟炸期與此前太陽系形成時的不穩定性撰寫了一系列論文)提出了「尼斯模式」(莫比德利在這個法國小鎮工作)。該模式是目前關於太陽系第二波毀滅性撞擊最受認可的解釋。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根據這一模型,在木星遷移回去和太陽噴出誕生星雲之後,太陽系再沒找到穩定的模式。在海王星的不遠處有一個巨大的彗星雲團在圍繞太陽運轉,緩慢而又無情地玩弄著引力的惡作劇,這就是現在的柯伊伯帶。


起先,海王星的軌道與木星的同步,保持著一種共振模式。木星繞太陽三圈,海王星繞太陽一圈。共振往往會保持穩定。然而,在數百萬年前,這個彗星雲團拖著海王星進入一個新的軌道。莫比德利說:「當海王星與木星結束了共振,太陽系『砰』的一聲,徹底不穩定了。然後暴力演變開始。」海王星遷移出來,把彗星甩向內側;這些彗星到達木星,木星把它們甩到更遠的地方;木星相應地向內遷移。


最終,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進入更遙遠的軌道,木星進入了比它現在更近的軌道。莫比德利的同事戴維· 奈斯沃爾尼提出這樣一個版本:太陽系最初有第5個巨大的行星,在這次騷動中被完全驅逐。如果事情真是這樣的話,它目前正獨自徘徊在恆星之間。大多數彗星被放逐到奧爾特星雲,遠離了這些行星。其他許多彗星和小行星沖向太陽,有不少撞上月球、地球和其他內行星。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這個地獄般的時代的痕迹雖然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但是有些狂舞的碎片仍然存在。奧伯林學院的布魯斯· 西蒙森正在追蹤那個時代殘留下來的最明顯的證據:滾珠大小的玻璃球(由小行星或彗星熔化的岩石形成)和高濃度銥元素(隕石上比地球表面更為常見)。地球的兩個最古老的岩床,一個在澳大利亞西部,另一個在南非,保存的信息至少可以上溯到34億年以前。在過去的20年里,西蒙森一直在那裡勘探後期重轟炸期給地球帶來的衝擊及其留下的痕迹。


他得出的最有趣的結果是,小行星雨可能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25億年前或者更近才停止。 西蒙森說:「有證據表明,這是一個漸進的傾斜,我們認為這是有說服力的證據。」如果他說得對,小行星對地球的經常性撞擊可能一直持續到了有生命的時代,大約在35億年前。他還發現他在技術上稱之為「大屁股衝撞」的撞擊跡象,比毀滅恐龍的撞擊大許多倍。


令人驚訝的是,他認為生命在這樣的隕石雨中堅持生存了下來。他充滿信心地說:「我不是很熱衷所謂的衝撞和滅絕理論,衝撞造成滅絕的事件我們唯一可以明確的是白堊紀末(恐龍就是這個時期滅絕的)的那次。」他認為,總體而言,物種的滅絕更可能是巨大的火山爆發引起的,是由大陸和海洋結構上的變化導致的。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在後期重轟炸期,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頻率至少是現在的1000倍。 類似的情況還可能發生嗎?不可能。這是莫比德利和沃爾什堅定的回答。最早的兩次行星重置已經將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的天體清理了99.9%,剩餘的不足以再製造一次3 9億年前的那種混沌。


水星會發瘋,開始遭遇金星,然後金星和地球的軌道也變得不穩定起來。


那我們可以洗洗睡了?還是不行。莫比德利說:「類地行星不完全穩定。水星是在不穩定的邊緣,它會發瘋,開始遭遇金星,然後讓金星和地球的軌道變得不穩定。」在那裡,金星可能與地球相撞,地球也可能傾斜到一個全新的軌道,不再有生命。這種概率不大,但也不是極小,在以後的幾十億年里,其概率大約是1%。


我問莫比德利,這個概率意味著什麼。他放下電話,停頓了一會兒,我在另一邊聽見他與辦公室的什麼人確認(「水星發狂的概率是多少?」),然後他跟我說:「是的,是1%。」他提醒我說,能夠引發整個災難的微妙變化就像天氣一樣混亂不堪,難以預測。這樣的變化可能正在積聚。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我們回到太陽系的概率觀,即大自然在為這個系統建立一些內在的不確定性。沃爾什說:「也許不確定性就是跟地球一樣複雜的行星的生活的一個部分,是混沌阻礙著我們真正理解它。」


目前一定有其他災難性小的、更容易理解的不穩定性在起作用。彗星還在引力的作用下從柯伊伯帶逃離,它是後期重轟炸期一個揮之不去的殘存。除了行星引力的惡作劇,陽光也產生輕微的壓力,即亞爾科夫斯基效應,不斷改變小行星的路徑,保證撞擊的風險永遠不會消失。


但是,莫比德利對自己的研究並不感到沮喪或悲觀,我跟他越聊越能接受他的觀點。不穩定性是一種機制,它將一般的和無聊的東西轉變為具體而有趣的東西,無論是人還是恆星系。他說:「如果你想描述一個人的總體進化,那麼就是他出生了,然後他死了。如果你想詳細描述一個特定的人,就不能按照一個總體方案去做。總體方案是有的,但是有大量具體的細節會使你成為現在的你。對一個恆星系來說,也是一樣的。這就是混沌:對細微的變化極度敏感。」


瘋狂的行星,行星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對莫比德利來說,我們不是在與一個充滿敵意的宇宙戰鬥,我們是它的一部分。這個天文學家顯然已經花了很多時間思考他的研究對自己的意義。他依舊詩情畫意般地總結道:"恆星系的演化在找到最終的和平之前是踏著不穩定的步伐前進的。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佛教的宇宙觀:萬物向智慧、和平和穩定進發,但是都要經歷革命性的重大事件。"

您可能感興趣

瘋狂的行星
行星為什麼是球形?原因很簡單
想形成一顆可居住行星,沒那麼簡單!
為何木星被稱為地獄星球?它不僅是最大的行星,還是最老的行星
行星的形狀可以是甜甜圈的樣子嗎?
長得像土豆一樣的衛星,運行起來卻更像行星
它是太陽都能被其引力影響的行星,這就是木星
這顆逆行的小行星,人品真是好到沒朋友
閃耀在一顆特立獨行的行星身上的神秘的光
為什麼太空中的行星都是球形的?
這顆行星太奇葩,不止反光率低還黑的像碳一樣!
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
在離黑洞最近的行星上,看星空會是什麼樣?
你知道怎樣用肉眼,就可以觀看到八大行星么?或流行是怎麼形成的
太陽能偷矮行星?這是什麼情況
開除球籍,冥王星為啥不受人類的待見,被一腳踢出九大行星的行列!
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和其他行星有什麼不同?
占星師短腿叔叔:行星逆行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冥王星是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和其他行星哪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