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聊城歷史:為何高唐古城無北門,北關設在東門外

聊城歷史:為何高唐古城無北門,北關設在東門外

「高唐沒北門,夏津不撞鐘,北門生蝗蟲,撞鐘人頭疼。」「北門透透氣(兒),出了個杜兵備;北門捅一捅,出了個朱三省。」這是在高唐流傳了幾百年的民謠,在晚明詩人、學者謝肇淛的筆記體著作《文海披沙》及道光十六年《高唐州志》中均有記載。


我們都知道,古代濟南城是沒有北門的,因為濟南的北面是大明湖。其實,古代濟南是有北門的,不過是個水門,古稱會波門。看下圖:


聊城歷史:為何高唐古城無北門,北關設在東門外

在高唐歷史上,高唐城也一直沒有北門。為什麼呢?據高唐舊志記載,高唐古城建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開始系土城,是仿照濟南的城池樣式修建的。濟南的北面是大明湖,因此不修北門。高唐的北面也是一片水域,所以也不修北門。清·道光十六年《高唐州志》和光緒三十二年《高唐州志》,皆附有舊、新城池繪圖,繪圖上均無北門,正北城牆下只有一個通水的涵洞。從城內看,涵洞口按有鐵欞子,象窗戶一樣,從城外看,則涵洞在護城河水下,什麼也看不到。


還有一種說法,高唐原來是有北門的,不過後來坍塌了。據道光十六年《高唐州志》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城牆淫雨坍塌,城無北街,北門啟閉無常,且多積水,遂堵塞」。也就是說,因為北門在1703年坍塌,道路積水無法通行,所以就乾脆將北門堵死了。後來,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州龍圖躍重修東、西、南三門,只有北門仍堵塞,只建城門樓。為什麼不修北城門,龍圖躍在《重修城樓碑記》中說:「吾聞,政莫善於因昔之所有不可廢也,昔之所無不可創也。此北城樓之宜修而不敢改作者,慎之也。」也就是說,其實北門是好修的,但因為原來就沒有北門,所以他也就不便創新,乾脆不修了。


因為沒有北門,所以高唐縣城有了四大怪的說法,即:「北門屯堵無北街,北關設在東門外,水不護城城繞水,城中沒有十字街。」因為高唐無北門和北街,東門外的南北官道即現在的官道街當時被稱為北關街,這樣就出現了北關在東門外的情況。因高唐歷代維修城牆都是從城牆內起土,城牆內形成大片窪地,成了個湖,出現了「水不護城城繞水」的景象。


聊城歷史:為何高唐古城無北門,北關設在東門外

據民間傳說,高唐仿濟南修城修錯了,因為這樣風水不好。因高唐地處北京到南京的交通要衝,無北門影響了所謂「氣」的流暢,也就是影響了高唐的風水,致使高唐再沒出現乙瑛、華歆那樣的大人物。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兩句諺語:「北門透了透氣,出了個杜兵備。」「北門捅一捅,出了個朱三省。」「杜兵備」是指明朝的杜潛,他曾任薊州兵備道員。死後敘功追加兵部尚書;「朱三省」是指朱昌祚,他曾任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那意思是說,如果大開北門,高唐將會人才輩出。


現在高唐早已經沒有城牆了,各條幹道四通八達,文脈興盛,英才輩出,高唐的優秀兒女遍布祖國各地和各行各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美哉,高唐!壯哉,高唐!

您可能感興趣

古城泰州歷史上的城南區域——彌陀庵
西直門:昔日古城樓
遊覽西安古城墻-西門
山海古邑儒風無棣 古城新韻山東北大門首選旅遊目的地
台北舉行東門、南門、小南門試運作點燈活動 古城門夜色炫目
關於樂亭古城古門樓的記憶
湘西乾州古城新貌
我在山海關古城找尋「門當」
北京古城牆為什麼獨缺西北一角?
坐落在古城賓州西南的二龍山,素有「哈爾濱東花園」之稱
銅牆鐵壁古城堡 山西陽城砥洎城
大理古城:當北方游牧鐵蹄踏至西南邊陲
古城蘇州遊玩指南貳——吳地鐘聲
黃泉大道:一條大道通往古城,南北縱貫全城,卻空無一人
山西晉中「祁縣古城」
建水:滇東南的千年古城
劉順東——湘峪三都古城
藏在西昌古城裡的烽煙往事
正定古城,至今南城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石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