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樂亭古城古門樓的記憶

關於樂亭古城古門樓的記憶

作者簡介:

劉兆明,河北樂亭人,出生於 1939 年 3 月,1961 年畢業於撫寧師範學校, 樂亭縣衛生局退休幹部, 樂亭文化研究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兆明先生自幼喜愛書畫,學生時代便初露天份,但多年教書行政公務繁忙未能專心精進,2001 年退休後方重拾畫筆,藝海拾貝兼修身養性。蓋因仰慕梅花『清香遠布,凌風傲雪,嚴寒報春』之品格,而獨愛畫梅,詠梅嘆梅,樂此不疲。又因自幼生長於樂亭城關,對城內古建築情有獨鍾,便以手中畫筆復原地標舊景,再現歷史風貌,以助吾輩青年常念故土之根本,慰藉少小離家者濃濃之鄉愁。其作品在樂亭電視台《說樂亭》欄目以『樂亭古城畫中游』為題,連播 7 集,好評如潮。後因健康原因, 休筆至今, 『樂亭古城再現』 系列作品未能全部完成,令人嗟嘆唏噓。衷心期盼兆明先生病體早日康復,重握畫筆,再繪新篇。

附錄:讓久遠的文化記憶鮮活而生動

孟慶忠

最早認識劉兆明先生,是在我初到文聯工作之時。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文聯機關辦公的斗室里。總是那麼笑眯眯的面容、談不完的話題,最重要的,是手裡都要卷幾幅畫作,有時是紅梅,有時是青松,也有新開發景點的寫生之作。說起來兆明先生並非專業畫家,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是從小愛好」,但他的作品卻時常帶有非同一般的新意,讓人欣賞之後有所感悟。

有一次,劉兆明先生照例來訪,帶的作品卻與往日不同。除了幾幅未成型的畫稿,還有一張樂亭縣「城區」的示意地圖。細讀上面的標識,卻不是當今的建築坐落,他自己介紹說,是他小時候對縣城的印象圖。兆明先生出生在 1939 年,這張地圖的時限,大概在 1946 年前後。地圖上注有初建於金代、後多次重修的文廟;有建於明代的樂亭標誌性建築、被俗稱「閣(gǎo)兒上」的拱真閣;有反映樂亭縣歷來重視教育、反覆重建的魁星樓;還有古城東門外的張仙廟;等等,繁盛之象,蔚為大觀。繼而,他說出一個具體想法,那就是要用自己的畫筆,「再現」這些古建築,讓大家了解幾十年前樂亭古城的原貌,並通過這些樂亭本土文化的傳承載體,探究家鄉文化的本質內涵,成為直觀的歷史教材。其實,這些想法始於他 2000 年退休之時。當時他就已經開始著手醞釀和籌備作畫。

記得當時,在場的各位同仁都為之而深深感動。這無疑是對已經消逝的文化符號的一種拯救。而劉兆明的兩大優勢在於:他從小生長在古城之中,從小學到中學進而成年,一直目睹這些古建築,不僅對其外觀形象有很深印象,甚至對內部結構也有比較清晰的記憶;他從小有繪畫基礎,至今已經掌握較高的現代繪畫技術,特別是體現中國畫「小寫意」的繪畫能力,因此能比較準確地用畫筆將之表現出來。

於是,劉兆明先生為了堅持歷史的真實,積極查找圖片、拜訪老者,反覆徵求意見、修改完善,經過幾年的艱辛努力,大部分作品成功定稿,精彩再現。然而,正當他準備繼續衝擊餘下的創作計劃之時,卻受到腦梗病魔的侵擾,不僅口齒含糊不清,右肢也失去了活動能力,這對一個鍾愛繪畫的作者來講,打擊是致命的,故只能抱憾止步。

此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已經定稿的成品,這些足以酬報作者那淳樸的創作初衷。兆明夫人及子女,促成這組系列作品印行問世,體現了濃濃的親情和深深的敬意。此舉會使更多的樂亭人,透過這些生動再現的歷史現象,讓久遠的記憶鮮活起來,從中汲取文化營養,進而激勵教育後代,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可貴的創造精神,把樂亭建設得更加美好。於此角度,功莫大焉。

畫冊面世在即,兆明先生及家人囑我寫幾句話,我因想起與先生的歷次交往,不揣冒昧,行文如上,以此向先生致以虔誠的崇敬之情。

(孟慶忠,樂亭縣文聯主席。河北省作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唐山市曲協副主席,唐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樂亭古城西河套(現在城區內的長河)是灤河的一個支流,明成化元年(公元 1465 年)樂亭建磚城後即成護城河。為方便縣民過河,萬曆年間(公元 1591 年)知縣潘敦復主持修建兩座木橋:一是北門外西側的仁政橋,現稱北大橋;一是正對西門的悅澤橋,現稱西大橋。以後三百餘年間,遭灤河水患,兩座橋屢次沖毀又屢次重建。直到民國 27 年(公元 1938 年)改造為水泥結構的大橋。1949 年夏,灤河又發大水,仁政橋被沖毀。大水過後的秋天,西河套呈畫面景色。

關岳廟原為關帝廟,位於樂亭古城北門外約 50 米處,廟門正對城門,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年間,知縣桑高曾重建,清代雍正年間,知縣黃奇璧施世洪曾重修。到了民國四年(公元1915 年)春,按當時的政府令,關帝廟改成關岳(岳飛)廟。民國 28 年(1939 年),當時的治安部又令全國各縣將本廟改為武廟,供奉姜尚,關岳廟即改成武廟。1953 年被拆除。歷史上,之所以祈奉關岳是因為他們忠誠昭日月,義烈冠古今。

三官廟是樂亭舊城古建築,位於現在高庄村東,長河西岸。此廟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清乾隆 2 年(公元 1757 年)重修。廟內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仙。當時把廟專建在河邊,當然是求神治水。1953 年隨著破除迷信的深入和城區的擴展被拆除。

拱真閣俗稱閣 (gao) 上 , 位於古城十字街正中,建於明嘉靖年間,為樂亭標誌性建築。閣內供奉真武神,是道教廟宇。當時人們認為真武是鎮北方之神,此閣 1946 年火毀。圖中遠處的城樓是古城北門,又名控遠門,建於明代成化年間,位於現北大街與北新街交接的丁字路口處。

魁星閣,俗稱魁星樓,位於現縣工會院子東南角上,修建於明代成化初年。清康熙 11 年知縣于成龍重建,道光18 年再次重建。當時人們把孔子比作天上的魁星。崇尚魁星關乎人文盛衰和興賢育才,歷代反覆重建,足見樂亭古來即重視文化教育。此閣建在文廟(一小西院)東南城上,造型優美,氣勢宏偉,顯現了古代樂亭人民的才華和智慧。毀於 1953 年。

文廟。1946 年 8 月我第一次進入文廟時,文廟大體完好。1947 年至 1954 年,我在這個院子里讀小學,當時這個院子的東院是縣立高等小學校,西院是樂亭文廟。現在文廟已蕩然無存,只剩兩株近千年的古槐和一通重修文廟碑。今天原原本本把它畫出來,以供後人知此歷史事實和樂亭的文明淵源。

文廟於金朝天會元年本縣進士李航創建,金元明清多次修葺重建,最後一次重建是清道光22年(公元 1842 年),也就是我後來所親見的文廟。它的正門在舊城南街路東,牌樓門上是兩個比斗還大的金字「聖域」,廟的主體在縣一小西院,從南到北它的建築層次是:賢關牌樓、泮池、大成門。大成門右是供忠烈的,左是供節孝的配殿。大成門內左右兩側是廊房,正北是大成殿,殿內供奉孔子。大成殿後是藏書樓(稱後樓)。另外,因紙幅所限,沒畫出的,在大成門右側忠烈配殿以東,尚有由贔屓馱著的四通石碑,每通都有三米多高。

文廟建築優美,氣勢恢宏,是樂亭最大的廟宇。1953 年,大成殿拆毀。

肖家牌樓。1953 年以前,樂亭南街有座過街牌樓,上寫「世承天寵」四個大字,是南街肖家的牌樓,位於現文化街與南大街丁字路口南側。據韓作舟修的樂亭縣誌記載,肖家牌樓是明萬曆年間樂亭南街肖家在門前所立。到了清康熙年間,肖家又出了個讀書人肖清佐,字枚卜,以書法聞名縣內,學習黃庭堅的書法,後自成一家。他通經史,鄉試中了舉人。乾隆皇帝即位後,特設恩科,只考書法,不考文章。考試那天乾隆帝喬裝成一般士人,也來參加考試。肖清佐的考場與乾隆帝的考場相鄰,乾隆看到肖的書法答卷,讚許不已。考畢,乾隆帝與肖共同談論書法藝術,十分投機,兩人成了朋友。肖回家後,靜待考試結果,後中了第六名「亞元」。有一天縣衙接到聖旨,為肖家重修牌樓,遂請當時的書法家張泰來重寫「世承天寵」四個大字。一直到 1953 年拆除,此牌樓存在 300 多年,是當時樂亭街頭一景。

娘娘廟。坐落在古城南門(鎮海門)瓮城南側,坐南朝北。瓮城消失後廟門正對著城門,距城門約 50 米,進出城的大道從廟的兩側通過。按現代講,此廟建在原縣大禮堂門前。 此廟始建於明代, 原名 『碧霞宮』 , 供奉雲霄、 碧霄、 瓊霄三位娘娘,歷史上曾多次修葺。近代為樂亭文化歷史紀念地,清末民初當評劇還叫蓮花落時,樂亭人把它改成蓮花落園子(戲院),用過較長時間,對評劇的衍生髮展功不可沒。

1949 年解放後,隨著破除迷信被拆除,進出城的大道便從廟址正中穿過了。

樂亭古縣衙。縣誌記載,樂亭遼代為永安軍節度使所管轄,金滅遼為金所屬。樂亭古縣衙始建於金天會元年(公元 1123 年),是全縣的政治中心。明代洪武三年,縣令王文貴重修了縣衙,歷經清代又多次重修。最後一次是民國初年縣知事孫煥倫又重修了縣衙,改稱縣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裡成了樂亭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用到 20 世紀 60 年代。它位於署前街路北(今文化路中段路北)。

阜民橋。現稱南大橋,位於樂亭舊城南關外,長河向東分出的支流上,現在的榮盛達大酒店門前。據縣誌記載,該橋於明代萬曆年間(約公元 1591 年)由時任知縣潘敦復主持修建,為城南縣民進城必經之橋。清乾隆 14 年因年久損壞,縣貢生寧某某等倡導,重新修建為磚體石面的單孔拱橋。新中國成立後,因縣城擴展和交通需要,人民政府於 1953 年將舊橋拆除,建成寬闊平坦的進城大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亭故鄉人網站 的精彩文章:

樂亭的「蛤蜊蛤兒」

TAG:樂亭故鄉人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淄川古城記憶
麗江的獨家記憶:古城老巷
鐵嶺記憶之古城說電
記憶深處的鳳凰古城
城市記憶:耒陽古城入城之道——城隍廟巷
李家祠堂:古城深巷中的老昭通記憶
小城古會 和一些記憶
城市的記憶:內蒙古通遼老照片
城市的記憶:山西忻州老城牆及其它
水城古鎮:尋找童年記憶
老武清城的記憶——城池建制之謎
漢王城與康王城的記憶-記千年古村石家莊村
古城記憶:黑白世界裡的靜謐時光
探秘古巴之源-旅人的記憶|古巴·文化
興城古城牆,堅守明清記憶
路野拾遺:埋藏在州河之畔的南城記憶!
遠方的記憶-唐古拉山
南京 城牆下的記憶
茶棚嶺:長邯古道上的滄桑記憶
喚醒古饒州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