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那些事:古代如何對待流浪者:宋代設福田院 元建養濟院

歷史那些事:古代如何對待流浪者:宋代設福田院 元建養濟院

近日,看到了北京一些拾荒人員蝸居「井下」的,感觸頗多。好在有些高校等單位已經給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讓他們有了固定的收入,走出了「井下」的生活。那麼古代都是如何對待流浪乞討人員的呢?


古代的統治者為了標榜自己施行的是仁政,大都會對社會上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照顧,而且出台了相應的救濟政策和具體措施。時代不同,措施有別,可謂五花八門,但是這些做法,的確給那時的流浪乞討人員極大的幫助,幫助他們當中不少人度過了飢餓和寒冬。


在唐代以前,沒有形成較好的救助機制,主要是以賜給衣食等實物為主,治標不治本。到了唐代以後,除了仍發放實物外,還探索設立了收容貧老、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下令「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養,官以本錢收利給之」,於是養病坊兼官辦孤兒院,經費也由國家官本放貸的利息提供。至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擴大了設置範圍,在都城和其他重要城市,分別設置了普救病坊。

北宋初年,繼續沿用唐代舊例,在京城開封設置東、西福田院,主要賑濟那些流落街頭的年老之人,以及身有重疾、孤苦伶仃或貧窮潦倒的乞丐。不過,當時福田院規模很小,「給錢粟者才二十四人」。宋英宗嘉祐八年(1063),又增設南、北福田院,每院統一建制,各蓋房屋50間,收容300人。福田院所需經費由官府撥給,先是「歲出內藏錢五百萬給其費」,「後易以泗州施利錢,增為八百萬」。


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統治者下令各路設「眾濟院」,收養不能自存之人,除給糧食外,還撥給柴薪。至元十九年(1282年)各路均設立養濟院一處,委託憲司管轄。


明代繼承了元代的養濟院制度,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下詔,要每縣設養濟院一所,支米煮飯,日給兩餐,器皿、柴薪、蔬菜等均由政府設法措辦。有病的撥醫調治,死者給予棺木安葬。天順六年(1457年)五月,責成戶部在順天府大興、宛平縣設養濟院各一所。嘉靖六年(1527年),令巡城御史行於各城地方,發現街頭乞討流浪人員,審屬民籍,送順天府的養濟院。屬軍衛,送幡竿、蠟燭二寺給濟外處。300里以內的流民,驗發本籍,官司收養。300里以外及不能行走的,一起送二寺給濟。按京縣官例,養濟院不得擅自收養孤老,只有在改元或國有大典時,皇上下詔,部議行縣,查都城內外的老疾孤貧丐者,加以收養,無常期,也無常數,只聽上面的命令。宛平養濟院,在萬曆元年收養1080人。


到了清代,為了減少流丐散處,各地多設立了棲流所集中安置。這些棲流所,也就是用偏僻處的空房或現成的空廟改成的。到了清末宣統時,京城棲流所也只剩下了廣渠門內一處。雖然清代各地也多設有棲流所,但是也不是所有流浪乞討人員都能入內安身的。對甄別能否入棲流所的流浪人員清廷有明文規定,據《保甲書》卷二記載:「少壯者問明籍貫,報官送回原籍安插,剩下的老幼病殘者送棲流所管束。」 少壯者是指「除瞽目跛足及七十以上男婦,十三歲以下小兒不禁外,其游食僧道、乞食壯丁……一一清還原籍。」這些少壯之丐被遣回原籍後,「僧道則令本主持收管焚修(佛教徒焚香修行),壯男則令本土裡族收管著業,或有司別立安設。」也就是要強迫他們勞動就業,改變舊習,成為自理有用之人。清代這麼做,就是以防止他們滋生事端,擾亂社會治安。這種做法當然能起到一定的防範作用,但是它卻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乞丐這一社會問題。

文/劉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新聞 的精彩文章:

耀州窯瓷器值多少錢
文化名人齊聚「京作古典紅木傢具之鄉」論文化傳承
兩個男人躲在車裡幹什麼?曹操兒子竟用這招安撫降將!
真實的抗戰,讓人不敢相信的故事
您可能感興趣

【佛典故事】畫家的福田
【因果故事】畫家的福田
佛經故事:祗樹給孤獨園的無上殊勝福田
洛陽千年古剎佛海禪寺工地奇象顯靈,祈請十方善信踴躍助建大雄寶殿,種大福田!
佛教故事 如是大福田
《助印感恩函》感恩各位師兄隨喜助印《藥師經》誦讀本,消災延壽,共培福田,諸佛護佑!
【法師開示】彌陀事業,殊勝福田
福田作家寫福田好人出版《福田好故事》
山田孝之 福田雄一聯合製作「聖☆哥傳」&趣聞 鄉村的便利店 等
修好自己生命的『凈田 福田 悲田
佛說供養凡聖的福田勝劣
修福修慧的重要性:跟大師學習一起種「福田」
修行祈福早種福田,智慧福報同時具足
什麼是清凈福田僧?
書海蘭馨映福田——隨周慧珺老師學習的日子
北汽福田如何做人才培養及人才發展
何處種福田:陰陽相隔 夢中道別卻還在念叨著這句話
福田化學總經理衛福海的迷惘和追尋:眼光所及,即是世界
僧人為何叫福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