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龍"!科莫多龍能吃掉自身體重80%食物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6日消息,在爪哇海上的努沙登加拉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s)上,地圖上往往標有一句從中世紀地圖繪製員那裡流傳下來的警告:此地有龍出沒。
這些龍也許不像神話傳說中那樣,會噴火或飛翔,但它們同樣令人敬畏,也同樣危險。它們身長約3米,重達70公斤,捕獵時的奔跑速度能達到每小時29公里。一旦它們抓到了一頭水牛或鹿,便會向獵物的傷口中注入含抗凝血劑的毒素,加快它們的失血速度。獵物很快便會失血而死,非常痛苦——這種死法似乎比神話中被火烤死還要糟糕呢。
「它們身上有一整套完備的軍火體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布萊恩?弗萊(Bryan Fry)說道,「牙齒是首選的武器,如果獵物的股動脈被咬開後、沒有立即死亡的話,就會血流不止,直到命喪黃泉。」
這種怪獸便是印度尼西亞的科莫多龍(Varanus komodoensis,又名科莫多巨蜥)。它們只生活林卡島、莫堂島、努薩科德島、弗洛雷斯島和科莫多島上。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被認為是數百萬年前澳大利亞巨蜥蜴的後代中最後一支倖存者。科學家認為,這些蜥蜴隨後向澳大利亞西部轉移,並在約90萬年之前來到了印度尼西亞群島。
在此之後,它們成功挺過了冰川時代、海平面上升、無數的地震和隨之而來的海嘯。不過,雖然它們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研究人員也開始對它們的生存感到擔憂了。
20世紀早期,有些人開始設陷阱抓捕科莫多龍,並將它們賣給動物園和私人收藏家。即使在這一行為停止之後,仍有獵人將其視作勝利的獎盃,或為了它們的皮和腳而捕殺它們。由於他們的所作所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科莫多龍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也禁止了全世界對科莫多龍的交易。
1980年,印度尼西亞希望保護這一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建立了面積1810平方公里的科莫多自然公園。公園主要由科莫多島、林卡島和帕達島組成,還包含眾多較小的島嶼。1986年,該國家公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地。
由於採取了成功的保護措施,國家公園內的科莫多龍數量似乎穩定在了3000左右,其中大多數都生活在科摩多島和林卡島上。在經歷了數十年的人類屠殺之後,該物種如今似乎已經逃脫了滅絕的厄運。但負責產卵的雌性數量卻一直很低,其它威脅也有抬頭之勢。從長期來看,科莫多龍究竟能否存活下來呢?我們目前還無法確定。
科學家直到20世紀初才首次發現科莫多龍的存在,不過早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有關它們的傳聞。
「他們的體型令人難以置信,」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一名綜合生態學家提姆?傑索普(Tim Jessop)說道,「它們不是很長,但極為有力,敦實強壯。」
1912年,一名荷蘭軍人來到科莫多島,射死了一頭科莫多龍,並將它的皮送給了自然學家彼得?歐文斯(Peter Ouwens)。後者寫了世上首篇研究科莫多龍的論文。十四年後,美國人W?道格拉斯?伯頓(W. Douglas Burden)也來到努沙登加拉群島,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抓獲了十幾頭科莫多龍。在他的回憶錄中,每條龍都有自己的綽號。其中記錄的探險故事和與這些「怪獸」相遇的經歷,正是電影《金剛》(King Kong)的靈感來源。
「在這種荒僻之地發現如此奇異的怪獸,光是這一點就夠令人難以置信的了。」傑索普說道。
但科莫多龍偏偏把這些地形險峻、凹凸不平的島嶼視作自己的家園。與蘇門答臘或爪哇地區不同,努沙登加拉群島沒有豐沛的降水和茂密的雨林,除了每年短短几個月的雨季之外,它總是相對乾旱而貧瘠。這裡的植被只有各種各樣低矮的灌木,以及稀稀拉拉的草原,它們養活了科莫多龍的主要獵物:鹿。
雖然科莫多龍的居住環境有諸多不理想之處,但它們很擅長偽裝,能夠耐心等待下一頓美餐的到來。一旦有一頭鹿、豬、甚至人類經過(科莫多龍不在乎自己吃的是什麼),它們就會立刻撲上前去,用鋒利的牙齒和毒液置獵物於死地。
「我見過它們的能耐,也知道它們能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傷害。」參與印尼科莫多龍生存計劃(KSP)的阿奇麥德?阿利費恩迪(Achmad Ariefiandy)說道。阿利費恩迪在研究科莫多龍時,工作位置偏僻,離醫院很遠,因此他總是格外小心。「如果你被它們咬到的話,可別像電影明星那麼逞強。」
科莫多龍能夠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80%的食物,然後一連消化上幾周。這段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會像正常的蜥蜴一樣,舒舒服服地曬著太陽。它們會攻擊島民,過去40年中就出現了4起死亡事件。但當地居民仍然對它們充滿了敬畏,將它們視作神聖之物。而阿利費恩迪對它們也有這種感情。
「從我踏上科莫多島的第一天起,我就愛上了這個物種,也愛上了東努薩登加拉群島上科莫多龍聚居地的美麗景色。」他說道。阿利費恩迪的工作需要他在場地上花費大量時間,每天要頂著高溫,在陡峭的山地步行10至20公里。「但我很樂意這麼做,實現我保護科莫多龍的夢想。」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克勞迪奧?喬菲(Claudio Ciofi)來到印度尼西亞,完成他的博士研究。這是科學家首次參與到對科莫多龍的保護中來。他被這一物種迷住了,並且他注意到,當時還沒有對科莫多龍的重點保護項目。於是喬菲自己設計了一個項目。他認為物種保護只有在由當地人所有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和高效運營,因此他的最終目標是,將這個項目交到印度尼西亞人手中,由他們來負責。
「在眼下這一階段,我認為我們是少數幾個成功轉交給了當地人的基層項目之一。」喬菲說道,「發展中國家的項目都應該以這種方式進行。」
目前,印尼環境與林業部的下屬政府組織正在與科學家合作,共同管理對科莫多龍的保護工作。
「科莫多龍生存計劃」的研究人員收集了該物種的生態信息,以幫助這些政府組織找准努力方向為目標。此外,國家公園和「科莫多龍生存計劃」還在為村莊和學校的教學觀光旅行提供贊助,希望以此喚起公眾的保護意識。
「印度尼西亞的物種竟然由這麼多外國人來負責保護,這讓我感到很丟人。」阿利費恩迪說道,「科莫多龍是我們國家的代表性動物,因此負責研究和保護科莫多龍的也必須是印尼人。」
由於科莫多龍在與島民的互動中會面臨諸多威脅,理解當地文化和管理當地的競爭需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前,獵鹿便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鹿是科莫多龍的主要食物來源。上世紀80年代,帕達島上的過度獵鹿行為幾乎導致科莫多龍消失殆盡。從那時起,當地便禁止了在公園邊境內的獵鹿行為。
由於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科莫多龍的數量如今維持在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兩個主要的島上各有1100條左右。但在國家公園之外,在弗洛雷斯島上,情況就沒那麼理想了。科學家認為,弗洛雷斯島上的科莫多龍一度眾多,但如今數量驟減,只有在北部和西部海岸自然保護區中的80平方公里範圍內,生活著少量的科莫多龍。
「這裡真正的問題是,由於農業的發展,森林在不斷流失,」傑索普說道,「此外,村民們還在四處放火,為自己的家畜增加牧草的儲量。」
許多科莫多龍生活在自然保護區之外,它們經常與數量不斷增多的人類聚居區不期而遇。它們不僅失去了自己的聚居地,還不得不和當地村民為鹿和豬等獵物展開競爭。
在過去十年中,自然資源保護學家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在弗洛雷斯島上的威烏爾(Wae Wull)自然保護區採取了多種措施,將野生動物監管機構和當地居民結合起來,致力於保護科莫多龍的棲息地。該項目的管理人員修整了一處哨所,安排了巡邏活動,開展獵物種群調查,還用野生動物監管技術對巡邏人員進行了培訓。事實證明,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將科學和地方項目結合起來。」喬菲說道,「這兩者缺一不可。」
最近一項對威烏爾自然保護區科莫多龍數量的評估結果顯示,在過去十年中,科莫多龍的數量一直比較穩定,研究人員希望將相同的管理措施運用到弗洛雷斯島北部的另外三個自然保護區中。他們的項目取得了成功,說明將來要想解決科莫多龍的生存問題,就必須結合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力量,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利用土地。
「如果每個人都能盡一臂之力,如果當地居民意識到科莫多龍能使他們從中獲益,這一物種便能繼續存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之久。」阿利費恩迪說道。
但人類活動並非科莫多龍面臨的唯一威脅。由於科莫多龍集中在幾個小島上,基因多樣性受到了限制,因此它們將對氣候變化格外敏感。
上升的海平面將會淹沒地勢較低的海邊峽谷,破壞科莫多龍的棲息地。降水量的改變將導致灌木不再適合科莫多龍產卵或撫育子女。如果科莫多龍幼崽爬到樹上、尋求庇護,它們只會更容易遭到攻擊,甚至可能會受到成年科莫多龍的襲擊。
喬菲認為,科莫多龍生活在距海岸線500米之外的地方,而且它們築巢的地點也多種多樣,因此氣候變化並不是它們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頂多會減少它們的棲息地,降低它們的數量。最大的問題是,人類的數量仍在不斷迅速增長,不到20年,它們的棲息地就可能被人類清除殆盡了。不過,鑒於人們目前在保護工作上所做的努力,它們或許能避免這一厄運。
印尼研究人員坐船來到了弗洛雷斯島北部,在那裡設置了攝像機,試圖找到該地區科莫多龍的棲息地。「這是印度尼西亞人自己的事情,」喬菲說道,「照顧科莫多龍的任務如今被交到了當地人自己手中。」
在去年的一次訪問中,研究人員得到了一個大大的驚喜:科莫多龍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弗洛雷斯島北邊的昂多島(Ontole Island)上築巢了。
「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說明科莫多龍開始在弗洛雷斯島上繁殖了。如果受到良好的保護,它們的數量就能夠穩定下來。」喬菲說道,「這令人感覺充滿希望。」
去年三月,印尼林業部的自然資源保護學家、「科莫多龍生存計劃」的研究人員和當地的一些居民擔任起了「父母」的角色,確保科莫多龍產下的卵可以安全地孵化,幼崽可以順利地爬到樹上尋求庇護。如今,這座島上有16條科莫多龍幼崽。它們每天要麼無憂無慮地咀嚼著美食,要麼自由自在地曬著太陽。(葉子)



※鏡頭下的巨型螞蟻,能夠託運超過自身體重1700倍的物體
※世界上最霸氣的貓 身長1.3米體重30斤,最愛食物竟是袋鼠肉
※它是動物界的大力士,能舉起850倍自身體重的物體
※巨型食人魚:咬合力達自身體重的50倍
※體脂率5%,體重110斤的身材
※身高189cm 體重200lb ,顏值逆天,身材碉堡的他刷爆健身圈!
※身高189cm 體重200lb,顏值逆天,身材碉堡的他刷爆健身圈!
※[365健身寶典] 體重為什麼會反彈?
※真實減肥故事:從130多的體重到100斤的變化,我是這樣健康減肥的!
※體重約260斤的胖女人,如何實現了自己的模特夢
※身高2.06米體重350斤的肌肉巨獸和他的小嬌妻
※強森plus的ins肌肉巨獸:身高2米體重300斤!
※體重113.4公斤,體脂6%,詹姆斯的身體素質到底有多變態?
※身高1.78米,體重208斤,這個肌肉猛男能把健身房練「破產」!
※身高1.78米,體重208斤,這個肌肉猛男能把健身房練破產!
※體重200斤巨獸自薦加盟利物浦:我會在中路將所有傳球轉化為進球!
※這樣吃,多減35%體重!
※美國有一種體重2000斤的食肉巨獸,只有中國東北虎能抗衡
※美國有一種體重達2000斤的食肉巨獸,只有中國的東北虎能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