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2016年4月30日,英國化學家、巴基球發現者之一、諾貝獎獲得者哈羅德?克羅托(Harry Kroto)逝世,享年76歲。巴基球的完美結構備受矚目,且緊隨其後,碳籠結構和碳納米管被發現,開創納米技術的新領域。然而它從被發現到被證明的歷程卻十分艱辛,背後的故事就如同巴基球本身結構那樣撲朔離迷,充滿奇異色彩。這是一個有激勵意思的故事——有碰壁,有無數次噩夢時間,似乎沒有盡頭;而最終系統而艱辛的持續工作終於帶來意料之外的突破!


時光迴轉到1984年,兩位年輕的科學家相識於萊斯大學··· ···

此時萊斯大學化學家理查德?斯莫利(RichardSmalley)正帶領團隊研究原子團簇的性質,他們一直認為原子團簇是一種很奇怪的存在,它比分子大,但又小於我們肉眼可見的固體物質。他們自製了一台激光-超聲團簇束髮生器,該裝置可以產生高強度短脈衝的激光,樣品受能量蒸發被少量氦氣攜帶,進而受另一束激光的激發而發生電離。最後團簇被收集到質譜儀中進行分析。


彼時,蘇塞克斯大學波普學家哈羅德?克羅托(Harry Kroto)正在萊斯大學訪問,他提議將碳材料也進行激發。當時莫斯利正在研究星際空間中長碳鏈分子的起源,對碳材料頗感興趣。


一拍即合,莫斯利與克羅托合作,激發碳材料,他們完全沒料想這項實驗竟然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結果——他們得到了大部分包含2-30個偶數碳原子的團簇,也有50,60,70這種10個原子間隔的團簇。


研究成果漸入眾眼,疑問隨之而來

60個碳原子的團簇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因為難以用隨機形成理論來解釋——60個碳原子的團簇是任何偶數碳原子團簇數量的3倍以上!克羅托團隊另一位學者發現改變實驗條件,可以讓C60比其他偶數碳原子團簇的產量多40倍。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碳的幾種形式:金剛石,石墨,巴基球,碳納米管


縱觀以上結果,研究者提出問題:為什麼如此多的碳簇,唯獨C60含量最多?


科學家們認為,一種解釋是球形模型,即由碳組成的薄片彎曲而成的封閉的籠——僅此而已,無人知道怎樣才能形成這樣一個籠。但是斯莫利表示,如果是六邊形平面結構,邊界處會有獨立的懸掛鍵,這樣並不能使整體結構「卷」成完美的球型C60。

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獨獨形成60個碳原子的球結構,不是59,58,也不是61,62?


據此,一位研究成員提出,所謂的含60個碳原子的團簇可能並不是一個精準的團簇,而一個分子,形如空心球,通過平整的片層蜷曲,從而形成一個我們所看到的類似建築物上的短程線穹頂。如此,就可以解釋沒有懸掛鍵的問題。斯莫利找到了一張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fullerene,美國建築師,短程線穹頂的發明者)設計的有著六邊形單元的穹頂圖,覺得可以一試。


夜以繼日,斯莫利倆人嘗試各種方法想做出這種C60的球狀結構,然而一直未果。他又嘗試用紙剪出六邊形,嘗試拼成球形模型,還是不行。他開始懷疑自己:難道算錯了嗎?不可能啊,明明完整的60個碳原子,實驗得到的就是一個完美的球形結構。午夜半點,他喝了點酒,以此抒發內心的挫敗。


突然,他記起來克羅托曾給孩子做過的一個網格狀球頂玩具,其中似乎是包含有一些正五邊形!酒醒日升,莫斯利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加入一些五邊形,之後奇蹟出現——他用紙片完整無誤的做出了含60個碳原子的短程線圓球!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上:克羅托和他的「星穹」;下:斯莫利和他的紙模型


歷經艱辛斯莫利等人初獲Science成果,然製備表徵困難重重


這個紙球模型包含20個六邊形,12個五邊形,60個頂角。每個頂角是一個五邊形和兩個六邊形的結合點,且互相等效。


確切地說,這種結構叫做截角二十面體,可以由五邊形和六邊形組成任意無限大的球籠結構。早有建築師意識到這種結構能夠大大增強材料的強度,創造出短程線狀建築穹頂。據此,巴基球最終被命名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C50,C70等偶數碳分子球體結構均屬於富勒烯家族。1985年,斯莫利將C60的發現及其結構理論發表Science上。

當時這一成果受到眾多關注但同時也飽受爭議。斯莫利一眾人也陷入困境。他們只能製備出1毫克的C60,這一劑量甚至都不能證明它的存在。


此時,製備出足夠量的C60實乃當務之急,深入徹底研究C60,才能制止外界質疑!


斯莫利將這一任務委託給另一研究員Heath,並稱之為「探尋小黃瓶」,因為理論證明C60是淡黃色的。這項任務看似簡單,實為噩夢——「毫無樂趣」,Heath回憶道。


Heath以苯為溶劑,希望能濃縮出大量的C60,事實證明一切是徒勞。這項實驗花費了兩年時間。


兩年以來,莫斯利等人每次都只能望著澄清的苯溶液嘆息。他們甚至希望,在世界的某一角落,已經有人率先製備出了C60。


更多學者加入研究陣營,巴基球製備之途依舊飽受困難與質疑


彼時,亞利桑那大學的霍夫曼(Donald Huffman)和馬克思?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卡拉舒曼(Wolfgang Kratschmer)也正在研究微小粒子的吸光原理,其中就包括碳微粒。這一項目已經進行了數年,因為天文學家認為漂浮在天體之間的微小的碳粒子能夠吸收星光,這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宇宙。


兩位科學家設計了一個簡易而巧妙的裝置:將兩個石墨棒接入一個大電流迴路中,用一個鋼鋸條做彈簧將它們壓在一起。當石墨棒接觸時,碳開始氣化,得到一些碳簇。儘管這項工作很臟很艱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們用此方法弄清了碳顆粒吸光的機理。


實驗表明碳材料對220nm的光有特徵吸收峰,星際空間的塵埃也基本符合此規律。至此,霍夫曼他們首次測量到了C60的光吸收譜。不過當時他們對此並不理解,於是重複試驗。有趣的是他們發現了3個搖擺不定的峰,稱其為「駱駝峰」。


那是1983年的3月份,他們不確定這些峰究竟是什麼——也許是另外的碳團簇,也許是雜質,霍夫曼回想到。


後來霍夫曼讀到了克羅托和莫斯利的Science文章,這讓他靈光一閃。他發現文章中提到的「新事物」能很好地解釋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不過他也不能完全肯定自己製得的就是C60,但他的研究方向開始向此轉變,並著手申請專利,名為「一種可能製備出宏觀可見數量的C60的方法」。


1988年2月份,春寒料峭,專利申請被駁回。霍夫曼發現自己也再也制不出有駱駝峰的樣品了。他的學生Lowell Lamb開始繼續研究,通過改善實驗條件(主要是氦氣壓),再次成功製備出了C60,且重量達到毫克級!


儘管霍夫曼等人不能以照片直接證實他們所得到的就是C60,但他們可以研究其預期的性質。有機化學家們對斯莫利關於巴基球吸收紅外線的提案很感興趣,他們推測紅外線會直接穿過碳分子,只留下4個吸收峰。霍夫曼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與猜想完全一致,這說明已經成功製備了C60!


1990年,他們已經能製備出相對純的樣品,不僅是C60,還有C70,經過系統地整理,兩人將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他們詳細地講述了巴基球的製備方法,並附上了其晶體結構的照片。


這在當時引起轟動。雖然巴基球簡單易製備,但量還是較少,不足以進一步研究它的結構。


科學表徵漸入正軌,研究之路柳暗花明


位於美國加州聖何塞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Bethune也受到克羅托和斯莫利Science文章的啟發,自製特殊裝置,通過激光脈衝獲取有機分子,再用質譜儀進行分析。但這種方法也只能製得少量的C60。


他嘗試燃燒甲醇或者紙張,均沒有灰出現。後來在燒灼某一個聚乙烯的食品蓋時,終於得到了灰分——質譜儀顯示有C60的特徵峰!


與此同時,他看到了霍夫曼的Nature文章,開始對C60進行集中的分析,包括核磁共振,拉曼光譜,紅外光譜。樣品用液氮冷卻後,在掃描隧道顯微鏡下可看到C60和C70的全貌。IBM課題組迅速發表了這一成果。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左圖可見,C60呈球形,C70呈橄欖球型。右圖是掃描隧道顯微鏡下的富勒烯,這是其存在的最直觀證據。


對C60完全絕對的證明是在1991年4月,化學家霍金斯(Joel Hawkins)及其同事用X射線衍射得到了富勒烯衍生物的第一個晶體結構,這標誌著富勒烯結構被準確測定。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巴基球就像一個聚寶盆,等待著人們開發和利用··· ···


研究人員發現,C60擁有卓越的穩定性、防輻射性和抗化學腐蝕性;易於接受電子,卻難以釋放電子。科學家猜想可將之用於微細軸承滾珠,癌症治療,輕型電池,高熱值火箭燃料和其它以碳為骨架的有機化合物等。


關於抗腫瘤治療的一個提案是,將放射性原子負載在巴基球裡面。注射後,碳的網狀結構會保持放射性同位素的完整性。斯莫利已經用其它的元素取代了巴基球中的部分碳原子,創造了「摻雜球」。摻雜後的硅轉變為半導體,可用作晶體管的製備。


另一個想法是將鋰、氟與巴基球結合製造超級電池,巴基球的籠狀結構能防止鋰和氟被空氣氧化。還有人猜想用剝離巴基球的方法製備電池。


科學家試圖將巴基球串聯起來製備新型塑料,他們也正試圖在巴基球上懸掛不同的原子和團簇對其進行改性。「巴基球完全可能成為有機化合物一個新家族的起始材料!」領域學者發話了。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發現了巴基球更多的特性。4月份,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將鉀離子引入巴基球,發現其在零下427華氏度下出現超導性質。這在當時比任何有機化合物的臨界溫度都低。


在加利福尼亞,Whetten將巴基球分子以15000英里/小時的速度轟擊到不鏽鋼板上。它們都無損反彈回來。「它的彈性已經超越了所有已知的材料,也許能用做抗高壓火箭燃料。」


康奈爾大學的Arthur Ruoff是研究高壓材料的專家。他通過理論計算證明常壓下巴基球比鑽石還硬。所謂的「鑽石高壓砧」能承受400萬個大氣壓。如果將其放入巴基球內,也許能經受更大的壓力。


以上,僅僅只是開始。Bethune曾說過,就像有人在進行操控,如同在裝扮分子大小的「聖誕樹」(指巴基球)一樣,人們可以在上面裝飾各種官能團。


巴基球:星空原始粒子的猜想··· ···


緬懷諾獎得主Harry Kroto:回顧巴基球的探索歷程


C60的靈活度讓科學家們猜測它可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物質——由100億到200億年前紅巨星劇烈燃燒而產生,且分布 極廣。由於數量極多,很容易吸引與之碰撞的粒子,所以C60很可能是許多固體物質形成的核,包括星際塵埃顆粒、岩石、小行星、彗星和行星本身等等。而在往後二十年內,隨著科學腳步的前進,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1992年美國科學家P. R. Buseck在用高分辨透射電鏡研究俄羅斯數億年前的一種地下礦石時,發現了C60和C70的存在,飛行時間質譜也證明了他們的結論,產生原因未知;


1996年,斯莫利等人因富勒烯的發現獲諾貝爾獎;「這真是激動人心的突破!我認為自古以來巴基球就存在於我們的銀河系的黑暗角落!」當時莫斯利的獲獎感言;


2010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科學家在6500光年以外的宇宙星雲中發現了C60存在的證據,他們通過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發現了C60特定的信號;


2014年,科學家終於實現夢想——製備出了硼原子組成的巴基球;


???????


參考內容:


1.BUCKYBALL: THE MAGIC MOLECULE


2. 于濤. 巴基球分子結構的發現權之爭[J]. 自然雜誌, 1993 (1): 54-55.


3. 柏家棟. 巴基球的發現[J]. 教育學報, 1993 (2): 54-55.


感謝材料人編輯部糯米提供素材,本文由材料人編輯部王思迪、糯米編輯整理。


本文來源:材料人網旗下新媒體網站材料牛http://www.cailiaoniu.com/12604.html


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調戲?(? ???ω??? ?)?材料牛小編


微信:icailiaoren


微博:材料牛


知乎:材料人


材料人網,致力於向材料相關人才提供各種層次的服務和資訊


旗下設有社區、考學、招聘、資訊、商城等頻道,期待您的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材料人 的精彩文章:

Nature封面刊文:人工智慧將要重塑材料科學
夏日酷暑 看科學家研製「納米森林」來降溫!
頂刊動態 4月份Science材料前沿科研成果精選
中科大研製出三元光伏材料,光譜吸收範圍擴大至紫外光與近紅外光
你絕對想不到!更依賴新能源的是這些國家!
您可能感興趣

時間和運動的藝術探索 by Christian Hook!
Angelababy鹿晗實力演繹AdidasOriginals,帶你探索時尚
Redis Cluster探索與思考
一個 Reentrant Error 引發的對 Python 信號機制的探索和思考
#KissMyAirs 東西時尚探索-Eugene Tong by Jonathon Lim
#KissMyAirs 探索東西時尚 - Eugene Tong by Jonathon Lim
Shades of Green 探索綠之魅
探索Python F-strings是如何工作
Anusara瑜伽,探索心靈的歷程!
《Photographing the Female 》:探索身為女性的意義的攝影展
Acne Studios飄逸又實穿,Comme des Gar?ons用廓形探索未來
波蘭插畫師Magdalena Kruszynska細心研磨只為探索女性由內而外的魅力
Legend of Adventure 探索者,現代修行者
挑戰Minecraft任務,探索AI系統認知能力!
i-D 紀錄片探索 Gosha Rubchinskiy 對「後蘇聯」一代的文化影響
Brooklyn Beckham影集出版 探索小貝家生活點點滴滴
攝影多元化的嘗試和探索:對話Marco Scozzaro
Louis Vuitton 先锋态度探索最纯粹的旅行|时装周
WeRead《你的行為出賣了你-探索肢體語言的奧秘》 Cam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