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學發現 | 光之謎——上下求索三百年

科學發現 | 光之謎——上下求索三百年

自從1789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Lavoisier)定義了原子一詞後,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它結構的秘密。所有人都在好奇著,這種單一的粒子是怎麼組成了世間萬物?原子實在是太小了,以至於人類永遠沒有辦法真正看見它們,但是,無數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前仆後繼著,用各種精巧的實驗作為支撐,不斷揭開了神秘原子的面紗。而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光是什麼?人類對光的研究起源很早,但對光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漫長的過程。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從十七世紀初開始,至二十世紀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終,前後共三百多年的時間。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牛頓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對光學進行研究。1666年,牛頓在家休假期間用三稜鏡進行了著名的色散試驗,由此發現了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公元1672年,牛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哲學雜誌》上。牛頓的分光試驗使幾何光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物理光學。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並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

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則發展了光的波動學說,他在1690年發表的《光論》一書中闡述了他的光波動原理,即惠更斯原理。他認為每個發光體的微粒把脈衝傳給鄰近一種瀰漫媒質(「以太」)微粒,每個受激微粒都變成一個球形子波的中心。他從彈性碰撞理論出發,認為這樣一群微粒雖然本身並不前進,但能同時傳播向四面八方行進的脈衝,因而光束彼此交叉而不相互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用作圖法解釋了光的反射、折射等現象。惠更斯提出了光波面在媒體中傳播的惠更斯原理,打破了當時流行的光的微粒學說。


牛頓的「微粒說」與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並由此而產生激烈的爭議和探討,科學家們就光是波動還是微粒這一問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因牛頓在學術界的權威和盛名,「微粒說」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


科學發現 | 光之謎——上下求索三百年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對牛頓的光學理論產生了懷疑,1801年,楊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實驗所使用的白屏上明暗相間的黑白條紋證明了光的干涉現象,從而證明了光是一種波。楊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哲學會刊》上發表論文,首次提出了光的干涉的概念和光的干涉定律。他認為衍射是由直射光束與反射光束干涉形成的,雖然這種解釋不完全正確,但在波動學說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


1811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布儒斯特在研究光的偏振現象時發現了光的偏振現象的經驗定律。光的偏振現象和偏振定律的發現,使當時的波動說陷入了困境,使物理光學的研究更朝向有利於微粒說的方向發展。


1814年,德國天文學家夫琅和費意外地發現了太陽光譜中的一些重要現象,並在波動學說的基礎上導出了從衍射圖形求波長的關係式。由此,新的波動學說建立起來了,微粒說開始轉向劣勢。


科學發現 | 光之謎——上下求索三百年


麥克斯韋方程組

1845年,關於電磁現象的三個最基本的實驗定律:庫侖定律(1785年),安培—畢奧—薩伐爾定律(1820年),法拉第定律(1831-1845年)已被總結出來,法拉第的「電力線」和「磁力線」概念已發展成「電磁場概念」。


1855年至1865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全面地審視了庫侖定律、安培—畢奧—薩伐爾定律和法拉第定律的基礎上,參照流體力學的模型,應用嚴謹的數學形式總結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位移電流的假說,推廣了電流的涵義,將電磁場基本定律歸結為四個微分方程,這就是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它含有的四個微分方程分別為:電荷是如何產生電場的高斯定理;論述了磁單極子的不存在的高斯磁定律;電流和變化的電場是怎樣產生磁場的麥克斯韋-安培定律,以及變化的磁場是如何產生電場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此後,麥克斯韋進一步將電場和磁場的所有規律綜合起來,並和洛倫茲力方程共同形成了經典電磁學的完整組合。1873年,麥克斯韋完成巨著《電磁學通論》,這是一部可以同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相媲美的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麥克斯韋根據方程組得出結論,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應為3.11×108m/s,而當時實驗測得的光速為3.15×108m/s,兩個數值非常接近。麥克斯韋認為這不是一種巧合,它表明光與電磁現象之間有本質的聯繫。由此他首次提出光在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是光的電磁說。


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也證實了光其實是電磁波的一種,兩者都具有波的特性。赫茲在實驗中同時也證實了光電效應,即在光的照射下物體會釋放出電子。

但電磁學存在著巨大缺陷,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光速)應該是一個恆量,然而根據經典力學對光速的解釋,不同慣性系中的光速不同。光速究竟是否應該遵從相對性原理?電磁學對光速的解釋與經典力學在相對性原理上相互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而正是這一矛盾,導致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出現。


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於1905年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聯繫,提出了光量子論,解釋了光電現象,揭示了微觀客體的波粒二重性,用分子運動論解決布朗運動問題;發現了質能之間的相當性,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釋放和應用開闢道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推動了物理學上的一次意義深遠的重大革命。


此後三十年里,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了光的電磁學說,爭論了三百年的光之謎題終於得到了解答,即光是一種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跨世紀的爭論引出了量子力學的誕生,正是由於無數的科學家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人類才得以慢慢解開光的神秘面紗,並引發了20世紀人類文明輝煌的飛躍。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家預言:五年後一顆超新星將爆發,距離地球不到兩千光年
消失80年的飛機再現,百慕大科學未解之謎
科學家在海洋底下七千米發現最大的深淵
科學家在世界上最深的洞穴之一發現400萬年的超級細菌
我國「張衡一號」科學衛星下半年發射!
百慕大三角之謎真相被解開?科學家最新發現
科學家發現「化石」星系:幾十億年前的銀河系
科學家在距離地球30億光年處發現六個射線暴
科學家研究發現:三千萬年前南極洲大陸才開始出現冰川
科學家發現五千萬年前的兩顆西紅柿:外形奇特
科學家40年來首次發現火星存在原子氧
科學家發現第四個「三體」世界
科學家在澳洲以東發現「第八大洲」 數千萬年前沉入水下
科學家發衛星圖片:竟與一座上百萬年前的人造橋有關
科學家在北半球發現 3億年前古物種「鬼鯊」
科學家發現30億年老失落的大陸在印度洋海下
五百年前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近日有科學家發現「世界第八大洲」
2016年十大科學發現 發現另一個地球
科學家發現宜居星球 距地球13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