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關理論林民旺:國關學理研究與政策研究 註定將漸行漸遠?

國關理論林民旺:國關學理研究與政策研究 註定將漸行漸遠?

國關理論林民旺:國關學理研究與政策研究 註定將漸行漸遠?

點擊上方「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可訂閱!


來源:《國際關係研究》2016年02期


轉自: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作者:林民旺(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提要


近期美國布朗大學國際關係學者傑夫·科爾根在《國際研究季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國際關係學科向何處去?》的文章,向學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國際關係學科教學的知識體系、話語與外交政策實踐者所直面的國際關係現實相去甚遠,幾乎脫節。如何完善國際關係理論的實踐性,使國際關係學科與時俱進,是對新一代國際關係學者提出的嚴峻挑戰。基於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編輯部於2016年3月26日召開了以「國際關係學科發展與外交政策實踐:分離與融合」為主題的青年學者研討會。與會學者就國際關係理論創新、教材模板、外交實踐、政策選擇和學人使命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本刊將發言者的主要觀點與讀者分享,並期待更多的學者參與學術爭鳴


我從2008年博士畢業直到2013年借調中國駐印度使館工作以前,一直從事國際關係的理論和學理研究。

在印度使館工作期間主要負責國際問題的調研,回國之後陸陸續續將主要研究精力放在印度和南亞研究領域。因此,漸漸地被人們稱為「某某問題專家」。在這個學術轉型的過程中,對學理(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因此有一些感受,歡迎諸位批評和指正。


經常能夠聽到區域研究的學者對本領域研究的批評,例如缺乏實地調研、語言不通、情況不明等等。事實上,所有區域或國別研究領域的問題,不論是歐洲研究、東南亞研究、南亞研究、中亞研究、非洲研究等,其實都存在共同的問題。國際關係領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學理研究、國別(區域)研究和比較研究。它們的差別是國別(區域)研究關注單個國家(或者某一區域),關注它的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文化、宗教等等,方方面面,做得好的稱「中國通」、「美國通」、「印度通」。


比較研究,就是對某一類國家的某一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它們趨同和差異的原因所在,諸如比較政治學、發展經濟學、發展政治學等等,都可以歸屬到此類的研究。


國際關係的研究,顧名思義,重在「關係」的研究,即某一個群體的互動的研究比如,為什麼2015年5月莫斯科閱兵,印度會派總統出席並且派兵參加閱兵式,而中國的9月閱兵,印度只派副外長參加。撇開比較研究不談,就學理研究和國別(區域)研究而言,這兩類人其實是很難對話的,原因在於:


1研究焦點上的差別


國際關係研究注重的是普遍性,它提出的問題是面對比較普遍的現象,如國際政治中的均勢為什麼形成、為什麼解體?聯盟為什麼形成、為什麼解體?它不是關注某一個國家的行為,它關注的是群體的互動結果。換言之,更注重「現象」本身。而國別研究更重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國別研究的人都會強調對象的特殊性。


去過印度了才知道 不僅中國追求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印度也追求「印度學派」韓國也追求「韓國學派」。 所以,看看聽到國別研究的人說,國際關係理論來自西方,不適合解釋中國的外交,不適合解釋印度的外交。所以,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如何彌補和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所在。



2國際關係和國別研究者的強項弱項各不同


國別研究者的弱點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而國際關係研究的人則「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所以,搞宏觀國際形勢研究的人常常被看作是「夸夸其談」因為當他談到某個具體國家的事情時,國別研究者就會發現他「其實完全不懂」所以經常會有地區研究專家告誡國際關係學者「跨界寫作需謹慎」。

國別研究者,特別是研究小國的,例如尼泊爾、巴基斯坦等等,一輩子只關注一個國家,任何事都如數家珍,能讓我們感受到何謂「專家」。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其實也需要更宏觀一點的研究,站在區域或者全球層面的研究。


例如,如果研究中國與巴基斯坦關係,那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要研究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伊斯蘭世界的關係等等,因為都是息息相關的。而這樣宏大一點的視野,是地區國別研究者無法提供的。



3研究目的的差別


區域或者國別的研究,重在「理解」,注重的是人文的方法,也就是通過移情式的體驗,進入到研究對象的內心深處,感受到它的思想和靈魂。為什麼它會採取這種行為呢?為什麼安倍不來參加2015年的中國閱兵呢?為什麼朝鮮會如此行事呢?

所以,一個好的國別研究者, 必定具備某種「親某」的傾向。如果你不「親日」你就理解不透日本或安倍的行為,你必須站在人家立場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行為。


而國際關係研究,重在「解釋」上,重視的是社會科學的方法,採用科學的數據可驗證地進行研究,它是擯棄「移情式」研究方法的。把握二者差別是理解區域或國別研究的前提。作為彌合二者的建議,我認為區域或國別研究需要改進的兩個方面如下:


(1)國別研究要注重「是什麼」而不是「應該是什麼」或者「你想怎麼樣」


我的觀察是,國別研究者很容易被價值觀影響,被愛恨情仇的情感影響。例如接觸過的地區問題專家,因為比較喜歡某國的某個黨派,或者這個黨派上台對我們有利,就會不自覺地放大自己偏好的政治力量的發展前途,容易忽視關於它的消極信息。


(2)國別研究要注重「預測」,而不是「解讀」


發生國際大事了,總是專家來解讀,所以專家就「萬能」了,什麼事都能解讀說的頭頭是道。這種解讀是技術含量很低的活,因為你已經知道答案了。


安倍沒有來參加閱兵,你當然可以列出一百條原因解釋他為什麼沒來,蘇聯解體了你可以列出幾百條原因。所以我主張「預測」。事實上,關於社會世界的研究是否可以「預測」,有很大的爭論,就此不想詳細談這個問題。


但是,我的反駁回答是,一個日本問題專家都搞不清安倍外交中的各種張力和合力,如何能稱得上日本問題專家呢。只有預測,才能有個預判的基本標準。


文章來源:《國際關係研究》2016年02期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sinozhuge


中國最大的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社區,投稿請發送鏈接或文章至郵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歡迎關注「海外利益研究」(haiwailiyi)微信公眾平台,期待您的加入。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平台」觀點


(sinozhuge)


平台編輯:王勇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國關理論林民旺:國關學理研究與政策研究 註定將漸行漸遠?

微信號:sinozhuge

您可能感興趣

黎樂民:理論與計算化學發展戰略研究
理論心理學的責任與未來——中國文化心理學與精神性研究的角度
黎樂民:理論與計算化學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學科重要研究前沿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杜衛國研究組助理研究員、博士後招聘
完善激勵理論研究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液態金屬研究方向博士後招聘
德國發展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彼得·沃爾夫:中國和G20經濟體的結構性改革——國際政策協調的挑戰
醫學研究,國內的科研競爭會更激烈嗎?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先進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杉山將:弱監督機器學習的研究進展
廈大劉志雲新著《國關與國際法跨學科研究-探索與展望》
對慈濟的學術研究
軍事地理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係的學科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理事會會議召開 推選焦揚為理事會理事長
基金委與泰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合作項目批准通知
學術界還在爭論,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已與諾維信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心理學研究在愚弄大眾?
「文本細讀與文學研究的推進」主題沙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進化與基因組學研究組助理研究員招聘
一篇美國研究者對中國風水研究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