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寅恪反對故宮古物分散

陳寅恪反對故宮古物分散

陳寅恪反對故宮古物分散



肖伊緋 職業作家,獨立學者,已出版《在高盧的秋天穿行》、《民國達人錄》等十餘部作品。

●肖伊緋


1930年3月,為爭奪中央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發起以打擊蔣介石為首的南京中央政府之內戰。當年5月至11月,蔣介石宣布起兵「平叛」,雙方激戰近半年、傷亡達30萬人,史稱「中原大戰」。此刻,日軍也在東北虎視眈眈,隨時準備乘虛而入。而當年11月初,故宮博物院將接收歸併北平古物陳列所的傳聞,也恰在這一戰爭陰雲未散的時刻傳出,頓時社會輿論大嘩,北平民眾意見不一,各種揣測與論爭不斷。


1930年11月4日,北平《世界日報》首次刊載了所謂「院所合一」的決議,進一步坐實了之前的傳聞。這則報道題為「古物陳列所接收問題」,文中明確提到,「北平古物陳列所,由行政會議議決,劃歸故宮博物院保管……」云云,並附帶申明,「內政部前將瀋陽熱河古物移平,設置古物陳列所,附設於外廷各殿閣之中,故宮博物院接收外廷後……組織點驗清楚後,將瀋陽移來之一部分,仍移歸瀋陽故宮博物分院,以完瀋陽歷史上之古迹,其非瀋陽之一部分,與北平故宮相互配置完整,將來移運首都」。


此則報道一出,北平民眾群情激憤,集體向當局抗議。北平全市自治區公所遂彙集「民意」,一周後即向南京政府與張學良發去了電報。集中反映的意見表明,民眾反對的焦點並不是「院所合一」,而是「古物分散」。當時,陳寅恪看到了這一報道,即刻會同蔣廷黼、顧頡剛、吳其昌等,向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提出反對意見,並為之撰寫了一封公開信,刊載於1930年11月29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第三四卷第五期「學術」欄第一篇,標題為「本校四教授反對古物分散之一篇公開狀」。

這封公開信,明確反對故宮古物分散保存的做法,稱「吾人再三考量以後,毅然以為不可」,並且「謹將反對之理由,逐一條陳,謹請執政諸公與理事會諸公,憑公正不雜情感之理性,本發展民族文化之熱忱,再斟酌審慎之,並以普告邦人君子,愛護民族文化者。」接下來,信中列出六條反對之理由,強調無論從國家「文化之進步」的大局出發,還是從「博物館於公眾之意義」,「博物館於學術之意義」的功用著眼;無論是從「博物館之設立不應分家」的情理而言,都不應當「輕開離散博物館之先例」,且「理事會只有保護管理古物之權,並無離散授受古物之權也」。


在洋洋洒洒,詳述六大反對理由之後,公開信又十分懇切地最後陳辭:「茲將繁複之詞,一切刊落,各本良心而言,務懇理事會諸公,顧算全國百年文化之大計,憫念中華古物零落之可憐,北平古物集中之匪易,再慎重審酌,呈請行政院覆議,此效將遠至數百年後,吾中華他日有復興之一日者,必拜諸公今日之嘉賜矣,並望全國學者之愛護文化者,愛護北平者,注意此事,群起而盡保護之責也。」


這篇近4000字的公開信,由陳寅恪首倡,蔣廷黼、顧頡剛、吳其昌簽名附議,鄭重提交給了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文中表明,陳並不反對「院所合并」,甚至非常贊成這種整合資源的做法;但「古物分散」卻是不能接受的,這不但不合博物館設置的國際慣例,而且實為「分家式」的「破壞」,對此應堅決反對。這是陳氏少有的抨擊時政、慷慨陳辭的一篇論文,至今國內所見陳氏文集中尚未見輯錄,或可稱之為「佚文」。但這篇佚文的價值,卻絕不在於某種學術史鉤沉索隱的趣味,而更在於它體現了陳氏書齋生活中一直蘊藉著的家國情懷,更在於它反映著以陳寅恪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們在覆巢危局之下的完璧之心。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八年艱苦抗戰的大幕開啟,北平也隨即淪陷。在日軍直逼平津之際,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陳寅恪毅然隨校南遷,幾經跋涉,避居嶺南,終其一生。

您可能感興趣

故宮館藏 唐宋古玉
陳粒獻聲《我在故宮修文物》 歷史時空交疊對話
故宮古物館裡那些傳拓
故宮館藏 唐宋古玉|好色之圖
趙孟頫《後赤壁賦》文物原屬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古物館裡那些傳拓 欣賞
故宮博物院藏—吳鎮《墨竹譜》
宋徽宗:桃源歸路,故宮何處(短篇古風文章)
阿富汗文物首次在故宮博物館展出
故宮博物院里那些漂亮的葉子形狀的器物
「故宮博物院藏品」古陶瓷中的雞文化
故宮博物院館藏宋代龍泉窯瓷器精選
王鑒的擬古—讀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王鑒《仿宋元各家山水冊》
《我在故宮修文物》:對文物的保護敬畏滲透在血液里
《故宮博物院藏德化窯瓷器》在故宮出版首發
我在故宮「修文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認證講師黃樂:在故宮練習批判性思維
故宮博物院藏《朝侯小子殘碑》
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