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東西之爭與南北對峙
【編者按】東西之爭和南北對峙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個突出現象。東西相爭,必有一條縱貫南北的軸線作為雙方爭奪的前沿地帶;南北對峙,則必有一條縱貫東西的軸線作為雙方對抗的前沿地帶。東西之爭的中間軸線大致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東部邊緣地帶;南北對峙的中間軸線是淮河至秦嶺一線。
南北對峙的前沿地帶常常隨著南北雙方力量的強弱變化而在淮河南北有一定的擺動幅度,尤其以在淮河與黃河之間的擺動為最頻繁,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腹地是東西之爭的中間軸線與南北對峙的中間軸線的交匯地帶。因此,無論是東西之爭還是南北對峙,中原都必定是雙方爭奪的一個交匯之處。
東西之爭
東西之爭在戰國、秦漢時期比較典型。秦的兼并及統一戰爭、楚漢戰爭、西漢時東方諸侯王國對西漢中央政權的挑戰、東漢末年關東州郡討董卓之戰,都是一種東西之爭的態勢。
比較典型的東西之爭一般在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之間進行,而以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部邊緣地帶為對抗前沿:北起幽燕,循太行山南下,經嵩山山脈、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而轉向鄂西山脈一線,為東、西方之間對抗的前沿,這一列南北向的山脈分隔中國的東、西部地區。
在這一線山脈上有一些山地隘口,為東、西方交通要道。沿太行山一線,自北向南,依次有居庸關、飛狐口、紫荊關、倒馬關、井隘關、滏口、天井關等關隘,在嵩山南北又有成皋、太谷轘轅、廣成、魯陽等關隘,扼守東、西方往來通道,在洛陽附近還有孟津,為黃河重要渡口。因此,上述一線為雙方爭奪的急所,尤以成皋一帶為爭奪的關鍵。成皋處於東西對抗的中軸線上,能控成皋即是控制了東、西方之間通行的捷徑,劉安所言「人言絕成皋之道,天下不通」,當是那個時代流行的看法。
從中國地勢的大體形勢上來說,這種對抗卻是西方居地勢之利,而東方則處相對劣勢。西方地勢較高,而對東方,居高臨下,若是能據成皋一線,即己取得一種非常有利的攻勢態勢;而東方據成皋一線,至多只是取得一種比較好的守勢態勢,失成皋一線則全失地利之險,故歷史上的東西之爭以西方勝利者居多而東方勝利者居少。
南北對峙
南北對峙是中國歷史舞台上的另一個突出現象。歷史上的南北對峙與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有密切的關係。淮河至秦嶺一線為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為南、北方的主要區域。南、北方內部各區域之間的聯繫比較緊密;南北之間跨度很大,南北氣候、環境的差異較大,南北的生產方式、社會文化乃至生活習性差異也較大。這是南北對峙的地理基礎。
南北對峙多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漢人政權之間的對峙。中國歷史上的南北對峙,除了孫吳與曹魏(西晉)之間一度出現的短哲對峙為漢人政權之間的對峙外,其它的南北對峙如西晉衰亡之後的十六國北朝與東晉南朝之間的對峙和北宋衰亡後的金、蒙古(元)與南宋之間的對峙,北方政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北方少數民族以游牧騎射為業,男子都是天生的戰士,勇猛善戰;在戰略、戰術上,慣於騎兵野戰、遠程奔襲。這些少數民族在進入中原之後,多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中原先進的文化,從而提高其社會組織上的效能;但他們久居北方,性習溫涼,而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宜於秋冬時節。南方漢人以農耕為業,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治軍以組織、秩序和紀律見長,經過嚴格訓練;其作戰講究部伍陣法,長於水戰和守城戰,多能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故其對北方的作戰宜於春夏時節。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南北之間、黃淮一帶地形和氣候上的特點,又使得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各自利弊參半。這一帶既有曠闊的平原,又有縱橫分布的江河水道,寒暑季節變化明顯。利於南方者不利於北方,利於北方者不利於南方。雙方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這種天時和地利上的特點,也使得南北雙方易於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南北軍事對抗一般以黃淮平原為主戰場,而以淮河至秦嶺一線為對抗線,這條對抗線隨養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有一定幅度的擺動。淮河以南,有較長的雨季,江河水道縱橫,形成密集的江河水網,足以緩衝北方鐵騎的衝擊力。南方可以利用這些江河水道,構築軍事據點,扼守一些主要的通道,發揮自己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另外,南方雨季濕熱,北方人、畜皆不適應,也削弱了北方鐵騎的衝力。這樣,北方勢力若越過黃河繼續向南深入,便會而臨氣候和環境上的巨大困難。但是在淮河以北,情況就不一樣了。淮河以北的河流,雨季較短,氣候乾燥,河流水流量有限,冬季又有封凍現象,容易渡涉,不足以阻擋北方的鐵騎。南方若越過黃河向北深入,則會而臨補給線過長的困難。這樣,作為中國地理上南北分界線的淮河不期而然間也成了南北對抗的一個分界線。
北方游牧民族每每趁中原政權的衰弱,憑藉軍事上的優勢,透入中原,控制北方地區;而南方漢人政權在失去對北方的控制之後,多能憑藉中原先進的社會文化整合南方社會,發揮南方漢人社會的特長,保有江南半壁江山,從而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而。
秦漢時期,雖間有短哲的動蕩,但統一的大局卻基本上維護了三、四百年。這三、四百年間也積累下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終於導致了漢末政治秩序的崩潰。漢末政治秩序的崩潰最顯著的後果即為統一的中央帝國的瓦解。先是天下三分,中經西晉短哲的統一,又因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而演成南北對峙之局,並持續了近三百年。北宋以後,隨著女真和蒙古的先後南下,金、元與南宋之間再度形成南北對峙之局。
南北對峙之際,雙方的角逐本是在一個更廣闊的舞台上展開,若單考察在中原這片地域內的爭奪,則不能不先考察這片地域的南北兩邊的地理形勢。隨著雙方力量的強弱變化,雙方對抗的前沿地帶在淮河與黃河之間有所擺動。在淮河以南,西部有大別山、桐柏山屏護長江上游,東部江淮之間,水道縱橫,屏護長江下游;在黃河以北,西部是太行山環繞養的山西高原,東部是河北平原。
從不同時期在中原地區上演的南北之爭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北雙方在中原所處的地位和中原的攻守形勢。從總體上看,南北雙方對中原的爭奪是北方比南方有利。
實際上,以攻而言,南北雙方還可說是平分秋色。南方進取中原,可以利用雨季,利用泗水、汴水等淮河支流作為交通線,迅速北上,到彥之、王玄謨、陳慶之等人在最初的攻勢作戰中都是迅速地打到了黃河南岸;北方南下中原,則可利用冬季河冰堅合或河水潦縮的時機,發鐵騎迅速南下。但說到防守,則南方比北方被動。北方之人由於自己的特性,不宜於久處南方,北方的統治者也多能認清自己在南方作戰的這種時機上的利弊,而能於不利的季節主動北撤,等到有利於發揮自己騎兵優勢的時節,再大舉南下,再說,北方鐵騎本來就宜於遠程奔襲,構成北方困難的只是時間季節,而不是空間距離,所以,北方極少在中原作硬性的防守,守中原從未成為北方的負擔。對於南方則不然,守城戰雖是南方之所長,但南方守中原勢必沿千里黃河全線置守,兵力難免單薄,與南方策源地之間的交通線也是迂同而漫長。因此,對於南方來說,攻中原不難,而守中原難;對於北方來說,只要撇開守中原的包袱,便能只享其利而不受其弊。
從地理形勢上來看,中原地區南北兩邊的地理形勢也是北方比南方有利。自中原圖黃河以北,比較困難。黃河以北,戰略樞紐在山西,山西為太行山脈所環繞,仰攻不易。倒是黃河以北足以制黃河以南。北魏開始立都平城(今大同),據山西之險,俯瞰三面,威制北方,所以崔浩能有「設使國家與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的自信;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當初以山西制河南的形勢遂倒轉過來,反為山西所制,爾朱榮據山西而控制北魏朝政,爾朱榮之後又有高歡據山西控制北魏朝政,至於五代時期,後唐代後梁、後晉代後唐、後漢代後晉,都是以山西制河南。即使是像金這樣本身是起自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遷都河南之後,也是被蒙古這樣後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所制。
自中原圖南方則比較容易,取山東足以制泗水上游,攻南陽足以制漢水上游,爭汝南足以制淮河上流。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的終結即是循著這條邏輯。在南朝劉宋時期,北魏即已奪占劉宋山東之地;南齊時期,則一再爭南方南陽、義陽(今信陽)等淮漢上游之地,到梁末,南方東失淮南之地,西失襄漢上游,再無問鼎中原的實力,也再無問鼎中原的機會,而只能恃長江一線作被動的防守。不過,南方在中原地區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在中原地區,南北形勢雖是南不如北,但東西形勢卻是西足以制東。河南地形的特點是東部為平原,西部為山地。東部平原地帶利於北方騎兵而不利於南方步兵,但在西部山地地帶卻是有利於南方步兵而不利於北方騎兵。西部山地地區又可分為南北兩部,都具有樞紐性地位,北部三川河谷在北方具有樞紐性地位,南部南陽盆地則在南方具有樞紐性地位。這樣,由南陽盆地北出遂成為南方進圖中原的一個機會。位於南陽盆地南端的襄陽本是南方恃以屏護江漢上游的一大重鎮。自襄陽北上,循淅川等漢水支流上行,越伏牛山,即可進入伊洛河谷,而後,或東取洛陽,或西攻關中,都可揚長避短而有所成就。東晉南朝時期的幾次比較成功的北伐都是利用這一地理形勢。桓溫北伐,由襄陽北上,出伊川,敗姚襄,執周成,收復洛陽;劉裕北伐秦,攻洛陽之戰,也曾派兵從襄陽經南陽盆地北上,從洛陽的南翼發起輔助性進攻;劉宋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東路軍潰敗,西路軍卻取得很大進展,柳元景、薛安都等將領率兵連克弘農、陝城、潼關,並取得關中豪傑和百姓的響應與支持。
在南北之爭中,南方爭河南若只是想以黃河作為南北之間的分界線,則終難改其劣勢地位。南方可以取河南作為進一步經營天下的憑資。明初朱元璋北伐可以作為南方經營河南的一個成功的例子。朱元璋北伐,明軍在攻佔山東之後,即向西旋轉,攻取河南,西抵憧關,阻關中元軍之東出,然後,進軍河北,攻元大都,大都既下,再逐山西擴廓帖木爾,進軍關隴、巴蜀,統一天下。北伐之前,朱元璋即已確定其北伐方略:「吾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憧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走行石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矣。」(《明史》卷二·太祖本紀)朱元璋的構想可謂極富膽略,尤其是他在攻取河南之後,止兵潼關而不攻關中,又暫置山西不攻而徑攻河北,可謂深明河南在南北之爭中的地位。攻關中則有漫長的側翼暴露,劉裕伐後秦時即冒著後路被北魏切斷的危險,後來關中失於赫連夏,河南失於北魏。明初盤據山西的擴廓帖木爾為元朝末年最能征慣戰之將,所部亦為元軍精銳,若攻山西則必曠日持久,北宋先攻山西北漢而後收幽雲,結果屢攻北漢耗盡國家精銳,最終無力收復幽雲。朱元璋在取河南之後便徑攻河北,倒很似劉宋時劉興祖所言北伐方略。明軍攻大都時還利用了元所開大運河,且自山東由運河趨大都,還有一段順流之勢。朱元璋開創了歷史上由南到北統一天下的先河,他對河南的經營,也開創了在南北之爭中以南方經營河南的最好紀錄。畢竟中原四戰之地,不利於防守,卻利於作為進取的憑資。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
※中國富人愛玩的東西
※中國好東西全讓蔣介石運在台灣?台北故宮一國寶確讓北京故宮眼饞
※湖北曾國墓地出土的這樣東西 將改寫中國音樂史
※美國大學排行「東西南北」哪家強?
※薛國中:東西方重商與抑商的歷史結局
※在閉關鎖國的清朝:乾隆等三位皇帝為何還對外國東西十分喜愛
※野外沒有指南針,照樣分清楚東西南北!
※歷史上的日本有兩種東西沒學中國?
※強盜行徑:蘇聯究竟從東北運走多少東西?
※中國領土東西長南北短?看豎版中國地圖就知道你錯了
※遍走東西南北,不如一技在手的生肖
※老東西
※外國人看了中國這些東西之後,希望在中國生活
※中國人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
※霧霾又來啦,北京之大,東西南北的差別可不小
※此國橫跨東西南北四個半球,兩個中國人在這爭總統,即將被淹沒
※中國陸軍又研究出了新東西:外媒感嘆中國發展速度
※漁民弄出一些奇葩的東西,這東西在歐洲沿海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