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一支板胡,一把二弦,一個舞台,一副好嗓子,在禮泉縣袁家村的一個小戲台上,曾經唱響禮泉的弦板腔依舊在向世人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弦板腔,是陝西地方戲的一種,屬於民間小調,是皮影戲中的一個唱腔分支,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清康乾年間逐漸成熟,弦板腔皮影戲旋律明快,高亢激昂,是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陝西皮影分為渭南東府的碗碗腔皮影戲,寶雞西府的秦腔皮影戲,乾縣、禮泉一帶的弦板腔皮影戲。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2016年5月11日,張志榮像往常一樣,從20公里外的家來到禮泉縣袁家村,準備著自己一天的演出,他是這支專唱弦板腔的小戲班的頭。    張志榮從8歲就開始學藝,他對弦板腔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音樂的喜愛,我覺得和基因遺傳是有關係的」,張志榮的父親張國正是一個弦板腔的藝人,今年94歲,老人家在舞台上一站就是83年,幾乎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戲曲,可以說是戲班子里真正的台柱子,「2014年是我父親最後一次演出,演的劇目是《關興踏營》,他對於戲的精益求精,可以說是影響我一生的關鍵因素」。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在張志榮的眼裡,父親是一個平凡的,但又偉大的藝人。也許正是因為父輩的傳承,弦板腔皮影戲成為張志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通過努力學習,他熟練掌握了笛子、二胡、板胡、京胡、二弦、揚琴、嗩吶等一系列的傳統樂器,也逐漸成為戲班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那時候我們都是跑江湖的演出,哪裡需要帶上家當就去了,經常一場演出下來,可以得到一些糧食或者棉花作為報酬,戲班裡的藝人們在留下足夠家用的量之後,便將其餘的賣掉換錢。一般都夠糊口而已,從來都掙不了大錢。」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年輕時候的張志榮曾經是某部隊文工團的頂樑柱,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後來因為扁桃體切除的原因,他不得不放棄了演唱,從此專攻二弦演奏,「當知道自己不能唱戲後,我的心裡其實挺難受的。」     1984年對於張志榮來說,是他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他放棄了轉業後在財政局的工作,毅然回到農村加入了父親的戲班子,做了一名二弦樂手,曾經的喜愛,現在變成了事業和責任,張志榮感覺肩上沉甸甸的。     當上戲班的班主後,張志榮開始了對弦板腔皮影戲未來發展的思索,在他看來,過去的農村人文化生活相當匱乏,除了看皮影戲之外就沒有什麼娛樂方式了,很多農村不識字的人都是聽皮影戲來了解中國歷史的,但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改革開放後西方文化的進入,人們更多的去接受電影、電視、歌舞之類的文化快餐,皮影戲便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我覺得彷徨和苦悶」,對於弦板腔皮影戲的現狀,張志榮認為傳播和傳承是兩大根本性的因素,而且並不好解決,「現在年輕人不喜歡這個,所以沒人聽,更沒人學」,對此張志榮奔走了很多有弦板腔的地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老祖先留下的文化傳遞下去。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劉安鋒是戲班子里的主唱,同時也負責板胡的演奏。從12歲開始學唱到今年,已經70歲的劉安鋒還在唱,弦板腔已經徹底的融入到他的血液當中,超過三天不唱戲就想得慌,「我現在還記得當初學的第一齣戲是《包文拯斷案》。」 年輕時的劉安鋒更是弦板腔的痴迷者,經常一年四季不回家,都在外面唱戲,天天晚上都有演出,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幾十年。    弦板腔是由二弦、板胡和唱腔三部分組成的,板胡在演出中佔有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對於板胡的演奏,劉安鋒通常都是練了又練。「人常說年蕭、月笛、當時的琴、三年的胡胡見不得人」,這更說明了板胡演奏的難度。為了練習拉好板胡唱好戲,劉安鋒從小都是下了功夫練習,練過數九寒天,唱過盛夏酷暑,為的是要練就一身真本事。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對於弦板腔皮影戲發展的現狀,劉安鋒並不同於張志榮,他認為,歷史是要發展的,有些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消亡是必然的,應該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沒人接受的東西就會成為歷史,新的事物也總會出現,我並不覺得難過。」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說到弦板腔皮影戲,除了弦板腔的唱腔之外,自然也離不開皮影的製作和表演,陝西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張志榮的親兄弟張志合製作皮影的手藝,便彌補了戲班子里的空缺。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在袁家村的一間店面里,64歲的張志合正在雕刻一副皮影的臉譜,「從十一歲我就開始學這個手藝,到現在已經有快50年了。」皮影的製作是個需要耐心的細緻活,從一塊牛皮退毛制皮開始,一直到雕刻成品上色完成,大概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而且要在巴掌大的皮子上雕刻出人物逼真的臉譜,張志合需要戴上眼鏡在檯燈下用不同型號的刻刀一刀一刀的製作,「特別的費神。」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為什麼我這麼堅持,因為我愛這門手藝」,對於皮影的製作手藝,張志合一直都是精益求精,「傳統劇目的人物形象是老祖先創造的,叫臉譜,這是堅決不能改變的,變了就沒譜了。」當然,除了繼承傳統製作工藝外,張志合也在自己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形象,設計出了一些現代化的人物形象,將傳承與發展融合到了一處。    在過去,農村時常有弦板腔皮影戲的演出,逢年過節更是大戲連台,作為製作皮影的手藝人,張志合還要在戲班子演出的時候負責皮影人物的操作,「我最多的時候一台戲操作了七八十個人物形象,同時操作好幾個角色都是家常便飯。」 (來自:西部網)




弦板腔皮影戲的里里外外


 但是同戲曲一樣,皮影手藝的傳承同樣遇到了問題,因為費時費力,而且經濟效益較低,本來從業人數就稀少的皮影製作行業變得更加岌岌可危。張志合曾經也帶過徒弟,後來徒弟離開後,張志合便動員自己的兒子回來繼承他的手藝,「所謂家有錢糧萬擔,不如薄藝在身」,張志合希望兒子能把他的手藝再傳下去。  (來自:西部網)


您可能感興趣

皮影戲|光影下的精靈,鄉間的國際大片
孝義皮影戲,中國皮影戲的一朵奇葩
眉山學子用皮影蜀綉「征服」外國友人
長蛇座TW——潛在系外行星導演的「皮影戲」
中國廈門皮影戲走向沒落 民間藝人靠皮影戲無法生存
四川眉山學子用皮影蜀綉「征服」外國友人
黃土漢子和他的皮影
工匠精神,山西人看的最古老的「電影」——皮影戲
她家的皮影戲傳承百年,范冰冰曾跟她學皮影戲!
探索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皮影戲
雲岡石窟的皮影戲 棒棒的
傳統皮影戲遇上95小鮮肉:無錫商院大學生拍攝皮影戲微電影
包貝爾媽媽是皮影戲大師,在日本教皮影戲,因為中國人不喜歡看
挑兩筐柿子去請皮影戲師父
最早走出國門的戲曲藝術——皮影戲
借一雙眼看皮影作者:馬玉環
皮影做媒,袖珍男女在西湖斷橋上演童話愛情!
皮影戲走進赤峰市紅山區幼兒園
江南皮影:無人接力的「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