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話莎士比亞:大衛·格雷格的《鄧西嫩》

對話莎士比亞:大衛·格雷格的《鄧西嫩》

【光明日報·國際文化】


莎士比亞已經去世400周年,然而莎士比亞並沒有從人們視線中消失。「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他屬於所有時代。」本·瓊生的這句名言旨在說明莎士比亞具有普遍意義,其價值不局限在他自己的時代。這句名言的另一種解釋是,每一個時代對莎士比亞都有一種理解,並且每一種理解都各有不同。


莎士比亞作為一個先行者、一座巨大的里程碑,對後世作家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世作家的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在與莎翁對話,在對莎翁作出回應。這些對話不僅僅表現為受到莎翁的影響,也常常表現為對他的修正、補充、甚至是挑戰。大衛·格雷格的《鄧西嫩》(Dunsinane,2010)常被稱為《麥克白》後傳,就是這樣的對話。它與《麥克白》的關係是我們理解格雷格與莎翁對話的關鍵。

對話莎士比亞:大衛·格雷格的《鄧西嫩》



《麥克白》封面

對話莎士比亞:大衛·格雷格的《鄧西嫩》


《鄧西嫩》宣傳照

對話莎士比亞:大衛·格雷格的《鄧西嫩》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麥克白》(1606)描寫11世紀的蘇格蘭歷史,麥克白將軍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平定叛亂和抵禦外來入侵,立下赫赫戰功。在班師回朝的路上,三個女巫告訴他,他將成為蘇格蘭國王,但他的後人卻不能繼承王位,反而是他的部下班柯將軍的後代將繼承王位。麥克白將女巫的預言告訴了他的夫人,並在其夫人的慫恿下謀殺了國王鄧肯,成功登上蘇格蘭國王寶座。為掩人耳目和保全其王位,他陸續殺害了鄧肯的侍衛,殺害了班柯,殺害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鄧肯之子馬爾科姆從英格蘭搬來援軍,對麥克白進行圍攻。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裡越來越不安,也使他變得越來越冷酷。最後,麥克白夫人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發瘋而死,而麥克白則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迎戰英格蘭軍隊,最後戰敗而死。


《麥克白》的故事來自荷林謝德的《編年史》(Holinshed s Chronicles)。莎士比亞在創作過程中,對《編年史》所記載的事件做了較大的改動。他著力描寫了功勛卓著的英雄麥克白蛻變成殘忍暴君的過程,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本性善良的麥克白之所以蛻變,不僅僅因為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慫恿,也不僅僅因為他有想干一番事業的雄心。他濫殺無辜,然後又用新罪掩蓋舊惡,越走越遠。為掃清障礙他不擇手段,不顧法律、道德、友情,最終導致了他自己的死亡。


然而,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並非徹頭徹尾的邪惡之人,在犯罪的同時,他也有深思和反省,大量的旁白和夢幻突出了他內心所殘存的那一點良知。麥克白弒君前後的內心掙扎和心理變化是悲劇衝突的核心,而這個內心衝突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悲劇所描寫的外部戰爭。馬爾科姆代表的一方與麥克白所代表的一方的道德衝突,也可以說是正義和非正義的鬥爭。然而相對於麥克白的內心風暴,這個外在衝突就顯得有點氣勢萎弱。麥克白內心上演的善惡、權欲與理性的衝突才具有真正動人心魄的震撼力。


這部取材於蘇格蘭歷史的悲劇在莎士比亞時代還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文藝復興倡導「人本主義」,崇尚個人力量和個人能力。麥克白的權力慾望和他的個人奮鬥都具有這樣的人文主義色彩,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莎士比亞肯定人本主義,肯定個性解放,但在這種人本主義走向極端時,他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在他的後期創作中,我們可看到他對野心家、冒險家、暴發戶等極端個人主義產生的毒瘤進行了鞭撻。因此,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具有借古喻今、針砭時弊的意義,它向人們展示了個人慾望的無限膨脹和畸形發展必然導致的惡果。

格雷格的《鄧西嫩》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麥克白》的故事結束之後,可以說是《麥克白後傳》。英格蘭將軍西沃德(Siward)帶領他的軍隊攻進了鄧西嫩城堡,殺死了麥克白。他的和平使命要求他扶持國王鄧肯的兒子,重建蘇格蘭的國家秩序。但是在蘇格蘭內部卻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別,他們相互傾軋,為爭權奪利而鬥爭,造成了一種無序的動亂狀態。雖說《鄧西嫩》是《麥克白後傳》,但它又沒有完全跟隨《麥克白》。在《鄧西嫩》中,麥克白夫人沒有死,而是成了蘇格蘭抵抗運動的精神領袖。


雖說西沃德的軍隊是應邀來到蘇格蘭,但他畢竟是一個外來者,被當地人視為佔領軍,受到他們的仇視,或者以現代的眼光觀察,《鄧西嫩》是一個典型的征服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被征服者的故事。


無論西沃德個人是否懷有善意,他對蘇格蘭的佔領給當地人帶來的僅僅是無休止的戰爭和流血。無論麥克白夫人格魯雅克(Gruach)所代表的麥克白勢力與西沃德扶植的馬爾科姆(Malcolm)勢力如何殊死鬥爭,整個戲劇的衝突其實更像是麥克白夫人所率領的蘇格蘭人民和西沃德所率領的殖民軍之間的較量。


在劇中的英國士兵看來,蘇格蘭就是一個陌生的地方,這裡語言不同,大地蠻荒。有一個英國士兵愛上了一個蘇格蘭姑娘,處處維護她、愛護她。但當他嘗試擁抱她時,卻被這個姑娘一刀捅死。這些士兵不了解這個陌生的地方,也不了解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他們只是想要回家。一個年輕士兵追問道:「我們為什麼來這裡?我們為什麼來這裡?我們為什麼來這裡?」


「續寫」名著一般都有它的特別用意,一方面它給讀者一種驚喜,另一方面它通過驚喜將自己的真正意圖傳遞出去。那麼《鄧西嫩》的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大衛·克雷格是蘇格蘭人,是當代英國最著名的劇作家之一。他續寫《麥克白》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從蘇格蘭的角度來重新講述這個由英格蘭人寫的關於蘇格蘭的故事。


在原劇里,麥克白被描述為統治蘇格蘭的暴君,他的夫人被描述為權力欲極度膨脹之典型,最終被以西沃德為代表的英格蘭人征服。試想站在蘇格蘭的角度,這個故事會有怎樣的解讀呢?歷史上的麥克白其實並不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暴君,沒有歷史證據顯示麥克白就是那樣的人,馬爾科姆三世時期的長詩《蘇格蘭人之歌》(The Duan Albanach)稱麥克白為「偉人」。


格雷格也許有「改編」經典莎劇的野心,也許有重寫英格蘭與蘇格蘭的關係史、將兩地的關係重新定位為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意圖,但這可能只是一個幻象。格雷格雖然是蘇格蘭人,但他在非洲的奈及利亞長大,13歲才遷回蘇格蘭的愛丁堡,根本不確定自己是否算是真正的蘇格蘭人。他在非洲長大的經歷,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國旅居和做記者的經歷,使他的作品具有更加寬廣的國際視野,而不僅僅是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糾結。


《鄧西嫩》更像是對當今的世界政治的評論。從2011年起,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頻頻對亞洲、中東、北非的國家的內部事務進行干預。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亞,這些大國所使用的手段與《鄧西嫩》中所描寫的佔領極為相似,也陷入了與劇中非常類似的政治泥潭,無法抽身。這說明從11世紀開始,世界就曾經面臨同樣的問題。


(張劍)

您可能感興趣

布魯姆:威廉·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愛情格言
英國大IP:莎士比亞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
佩林卡:科比是米開朗琪羅,貝多芬和莎士比亞
從《孔雀膽》說中國的莎士比亞
熱乾麵味「羅密歐與朱麗葉」武大上演 英導演西蒙·戈德溫暢談莎士比亞
官方:萊斯特城主帥莎士比亞下課
站在莎士比亞與哈利波特之間
《空王冠》背後的莎士比亞
戲劇天才威廉·莎士比亞
萊斯特城的新主帥叫莎士比亞 球迷:和拉涅利比,他是個假文豪!
莎士比亞的骨,黑澤明的魂
諾拉和愛德華·賴森講座: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
莎士比亞名言大全
屬於莎士比亞的童話世界
「中國的莎士比亞」曹禺墓地憑弔
莎士比亞語錄
莎士比亞名句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回顧日本導演黑澤明過往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