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時代嫌棄魯提轄?
上世紀50年代末的初中語文課本書影。當時的語文課將語言、文學分開,這是文學課本。插圖原為黑白線描,圖中顏色是上課分心的學生隨意塗抹的
第735期
【導語】
據媒體報道,今年秋季,全國400多萬中小學生將開始使用語文出版社新修訂的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40%的課文被更換,增加了古詩文及中華傳統文化比重。報道說,《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被換為《智取生辰綱》。
每一次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刪改都會引起巨大的爭議,《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否該退出語文課本的問題也在社會上討論了多年。
這一篇文章有什麼特殊之處,當初為何選入教材,如今又為何要被刪除?
2011年版電視劇《水滸傳》中的魯智深。金聖嘆在《第五才子書讀法》中將水滸一百零八條好漢分為上上人物、上中人物、中上人物、中下人物、下下人物幾等, 他把魯智深列入上上人物中, 並雲:「魯達自然是上上人物, 寫得心地厚實, 體格闊大, 論粗鹵處, 他也有些粗鹵;論精細處,他亦甚是精細……」
《水滸》開創了以世俗野蠻為審美對象的新紀元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選自《水滸傳》第三回(容與堂一百回本)。《水滸傳》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梁山好漢的起義故事。從唐傳奇到《三國演義》,中國的古典小說所信奉的審美或雅緻,或崇高。《水滸傳》卻以一群人格都不完善的綠林好漢為主角,開創了一個以世俗、野蠻為審美對象的新紀元。數百年來它滋養了無數中國人,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了,其重要性毋庸贅言。
魯智深,也即是魯提轄,本名魯達,是《水滸傳》著力塑造的第一個英雄形象。作者將他安排在開篇的部分,是因為他代表了水滸英雄的形象,是水滸精神的化身。
魯智深的形象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出現。周密的史料筆記《癸辛雜識》中,收錄的一篇《《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寫道:「有飛飛兒,出家尤好。與爾同袍,佛也被惱。」元明時期的話本、雜劇均有魯智深的故事,但魯智深都是以一個僧人的形象出現。作為提轄官的魯達,是《水滸》成書時才形成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也可能是融入了社會流傳的傳統段子,其主人公不是魯達。
小說中的魯智深,嫉惡如仇,鋤強扶弱,又粗中有細,是俠義的典範,也是作者乃至那個時代嚮往的理想人格。這一形象也受到後人的追捧,金聖嘆認為他是「上上人物」「人中絕頂」。日本學者佐竹靖彥把他看成「獨行俠」,並說:「如果在現代日本的《水滸傳》讀者中做一個人氣指數的問卷調查,大概名列榜首的是魯智深,接下來是武松和林沖。」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鎮關西」鄭屠強娶民女金翠蓮做妾,先奸後棄,並訛詐虛錢實契的三千貫錢兩。吃酒時的魯智深得知此事後,決定為金老父女出頭,激怒鄭屠逼其動手後,三拳將其打死。
魯提轄的性格展現,基本上在「拳打鎮關西」中就完成了,這在一段中,他的「魯」、「達」、「智深」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因為三拳的寫法各有側重,生動形象,色香味俱全,極富感染力和表現力,給讀者以強烈的衝擊和震撼,因此,從50年代開始,幾十年來,《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都是初中課本中的保留篇目。
連環畫《智取生辰綱》一幕,"智取生辰綱"寫的是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在途中(黃泥岡)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的經過。
魯智深是否退出教材一直存在爭議
但是由於描寫場面過於血腥和暴力,近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像《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樣的水滸片段,不利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不應該選入中小學教材。
2005年,任動和王恩波分別發表文章,認為主人公魯達有嚴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氣、蠻橫態度、無賴相和流氓腔會給青少年學生的心靈造成不健康的影響,不利於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2010年,首都師師範大學教授侯會連續發表兩篇博文,他認為:「《魯提轄》一文無非是描寫一個殺人場面,儘管血淋淋的內容被生動的比喻、花團錦簇的文字所掩飾,但絲毫不能改變一個生命當場隕滅的殘酷現實。這樣的故事是否適合放在中學課本中,則是個問題 」。他認為,除了這篇文章,《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武松醉打蔣門神》血腥內容也較多,不宜編入中學課本。
但一直以來,也有很多人反對將《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移出課本。他們認為,那些認為血腥、暴力的語言描述會對中學生造成不良影響的看法其實是誇大了文學具有的功用,這篇文章表達的俠義精神是值得弘揚的優秀價值觀,重點在於老師們如何引導。剔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其實是一種教材潔癖。
圖為2011年《水滸》林沖劇照,《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和《武松醉打蔣門神》也被認為血腥內容較多,不宜編入中學課本。
時代青睞撫平稜角,利於團結的文
除了這篇文章,不少其他的文章是否應該留在教材里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魯迅退出課本」的爭議。
自延安時期開始,中國的語文教材便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成人色彩。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退休編輯王英提到50年代的教材時說,當時編選的課文「思想內容是排在第一位的,必須要符合時代標準」。直到現在,時代性仍然是修訂教材的重要指標,「有些篇目雖然內容很好,文字也不錯,但是由於和時代要求不符,還是被得以撤換。」 王旭明說。
有媒體統計,建國前,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有25篇,「文革」前曾一度達到30多篇,但是近年來,數量越來越少,90年代以後,一度維持在 15 篇左右。2010年,《葯》、《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等魯迅的作品多篇撤出教材,2013年修改後的人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材中魯迅的《風箏》被刪除。
青年作家趙瑜認為刪除是正常現象,他認為魯迅的很多文章不適合初中生閱讀。初中的孩子,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但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讓網友信服,在某媒體進行的調查中,超過85%的參與者反對刪除魯迅作品。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說:「當下不少編教材的以一己之淺薄揣度魯迅之深刻並殃及學生。」他認為中國需要魯迅,中小學生必須學會深刻。
錢理群認為,中小學教育教不教魯迅,本質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還需不需要魯迅這樣的知識分子。
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李新宇說:「我們所處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個穩定高於一切的時代,調侃的、娛樂的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撫摸的、催眠的更受青睞。像魯迅那樣直面現實,拒絕瞞和騙,揭露問題,冷嘲熱諷,又提不出建設性意見……早在90年代初,就有主流作家指出:魯迅能引發地震。魯迅好鬥,愛罵人,當然不利於安定團結,所以不希望作家學魯迅,也不希望娃娃們學魯迅。」
除了魯迅,茅盾的文章在2003年之後退出初中語文課本,郭沫若、老舍的文章在2010年之後也撤出,冰心寫於1957年的短篇小說《小桔燈》,也在2003年的語文課本中消失。
也有些文章進行了刪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繪荷花出水「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被刪除,《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中,寫到薛蟠搶女人不成,反賠了性命時,「(馮淵)酷愛男風,不喜女色。這也是前生冤孽」被刪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描寫林衝殺陸謙「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裡……」不見了。
近年來,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民國教材熱。在談到為何選擇這些老教材作為孩子讀物時,家長們不約而同地提到「童趣」、「天真」等詞。事實上,民國教材所遵循的原則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以兒童為主。葉聖陶制定的中學國語教學目標寫道:「使學生有自由發展思想的能力;使學生能看平易的古書。使學生能做文法通順的文字;使學生發生研究中國文學的興趣」
這種「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大概也是當下教材編寫者所做不到的。
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孩子終究會知道,草莽時代里魯提轄永遠是可敬可愛的人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六十年後終於退出了課本,卻又一次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理念不符,被換為《智取生辰綱》,但是《智取生辰綱》其實並沒有比《拳打鎮關西》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智取生辰綱》講的是一夥江湖豪俠假扮商人,下蒙汗藥騙取貪官不義之財的故事。評論人西坡認為,從現代社會文明規則出發考慮的話,魯達和晁蓋一夥都不符合程序正義,街打人和組團行騙都違反法治。而魯達比晁蓋一夥要更「高尚」一些,畢竟他是為了解救素不相識的金家父女。而晁蓋等人雖是「劫富」,卻未見他們濟貧,事後只見他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南京大學中文學教授張光芒認為,魯智深的暴力,應該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去認識,在社會秩序完全扭曲的情況下,他的暴力有其合理性。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他的俠義精神成為值得弘揚的優秀價值觀。即使用現在的標準看,這種價值取向也應該適當地加以吸收。
(更多有用有理有趣內容,請掃描二維碼或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sanjiangxing」)
※什麼應該是這個時代的記者魂?
※哪個群體是被這個時代拋棄的?
※你為什麼這麼胖?竟然和時代有關係?
※拉圖爾:我們從未現代?那當下是什麼時代
※上古時代是什麼時候?
※憑什麼都說周杰倫不只是一個歌手,而是一個時代?
※我懷念那個時代,那個時代再也不回來
※榮筱箐:這個時代,應該怎樣理解「女權」這件事
※為什麼詹姆斯是小流氓?為什麼詹皇是後喬丹時代第一人?
※這個時代最牛逼的那些人,25歲時都在幹什麼?
※這是莫迪的時代,這是一個好時代嗎
※在這個做什麼都不賺錢的時代,未來的路小企業該怎麼辦?
※後鬼怪時代,他們都在忙些什麼?
※宋朝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為什麼這個時代「女德」還能大行其道?
※就算Papi醬是這個時代魯迅,那又如何?
※毛澤東時代也一個準戰爭年代,不是那個時代的不懂
※遲子建:這個時代還需要神話嗎?
※《金瓶梅》主旨是什麼 又反映了哪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