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人工智慧學家


作者丨周思沖


「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握住頭像絕對不放」——清水健。

介紹


我在軍方的模擬飛行頭盔項目上工作了數十年,可以說是VR方面的專家。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美軍的頭戴模擬飛行顯示器


恕我直言,現有的VR裝備都遠未達到能夠正常使用的等級。它們可能會自然地被淘汰,或者轉向3D顯示器領域。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觀點。


每個人都覺得這些設備是嶄新且具有革命性的,但這不是真相。在這兩年發生的事情,僅僅是這些設備的價格從8萬美元跌到5百美元。我們並沒有做出太多技術上的創新,價格的下降大多是在性能上做出妥協的結果。


許多人聲稱,VR設備容易導致眩暈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或者馬上會被解決。他們認為,能夠通過設備的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想的人,都認同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宣稱眩暈由系統的延遲/卡頓、低解析度的顯示屏或是不準確的頭部定位引起。因此,這些問題都會在VR系統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得到解決。遺憾的是,我們為美軍製作的頭盔造價8萬美元,它具有更小的延遲,更高的解析度,和更準確的頭部追蹤——在這些方面我們強於任何市售的VR產品,但這些頭盔依然讓人頭暈。所以這種理論可能是錯的。

問題在於,持這些理論的人忽略(或者幾乎忽略)了20年來用VR設備(我們稱它為「頭戴顯示器」,並將「虛擬現實」稱為「模擬」)進行試驗得出的事實。


更糟的是,有可靠的研究證實,VR設備造成的眩暈感可能在你停止使用設備8小時後依然存在。


深度知覺


我相信最大的問題在於深度知覺。


對於距離在幾米內的物體,你需要調整睫狀肌帶動你眼中的透鏡(譯註:晶狀體)來對焦。這些肌肉會對晶狀體進行一定的壓迫,你因此可以對在近距離內的物體進行準確對焦。沒有顯示設備能夠重現來自不同距離的光線——就目前來看不存在這樣的技術。我們沒法愚弄大腦。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眼球的結構丨圖片來自維基百科中文版


高級的VR設備能夠調動用戶的深度知覺,它們通過對圖片的「綜合」來使用戶立體感。具體來說,用戶兩隻眼睛看到的圖片會有些細微的不同。當我們控制雙眼聚焦到一點上,兩張圖片就會「混合」在一起。這是通過對跨眼肌肉群(暫譯,原文為INTER-OCULAR MUSCLE,未找到相關中文文獻)的控制來實現的。

我們始終在使用這兩套肌肉群測量物體的距離,一套用來聚焦,另一套用來綜合。當大腦得到正確的信號時,就說明這兩個功能正在默契地互相配合。


然而,在VR設備之中,我們無法做到這一點。對焦系統認為:「這兩幅圖片在同一個位置」,綜合系統認為「這兩幅圖片的位置不同」。如果目標物體位於幾米外,就不會有大問題,因為對焦系統只有在很近的距離內才能實現精確對焦。但是大腦會感覺到差異。


那麼,假如綜合系統告訴我們「那個東西離我們2米遠」,同時對焦系統告訴我們「那個東西離我們3米遠」,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


在真實世界裡,這根本就不會發生。我們從穴居人開始一路進化下來,但大腦並沒未發生什麼根本的變化——你的大腦可以說就是穴居人的大腦。在這種前所未見的情況下,大腦會有什麼奇怪的反應?有些人可以單純地忽略這些信號,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的地方上去。而另外一些人的大腦就會說:「糟糕,我肯定是暈了!」你暈了,你的穴居人大腦判斷,你一定吃了有毒的東西……大概是個毒蘑菇?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的大腦會進入恐慌狀態然後嘗試清空你的胃,你會覺得非常,非常噁心。


這個問題不可能被任何已知的技術解決。真要解決的話,我們需要發明這麼一種技術:它能使設備在像素等級上動態調節對焦光源,並且我們還要把這種技術的成本降到40美元。


僅僅因為這一個理由,人類就永遠無法擺脫VR眩暈。除非在VR軟體里,所有的物體都在觀察者3米之外。這個限制完全排除了任何室內題材的VR軟體(室內空間太小,達不到距離大於3米這個條件),或者任何能使用手臂直接進行交互的VR軟體(距離太近)。


但是,在飛行模擬器領域,VR設備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將飛行員放到模擬訓練艙里,使用半透明現實器讓他們看到真實的駕駛艙圖像。他們能夠看到在飛機外的工作人員,但因為他們肯定在很多米以外,所以不會有問題。這樣,整套VR設備就可以在用戶感到舒適的情況下順利地運轉。有一個例外:在訓練空中加油的時候,軟管-浮錨裝置會處於離飛行員頭頂一米左右的位置。因為上面說過的原因,甚至許多飛行員也會感到眩暈。最近,有的飛行員乾脆在訓練艙里關掉圖像,光靠儀錶來練習空中加油。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美軍的模擬訓練艙


動量


在真實世界裡活動時,我們的身體會服從動量守恆定理。當你在行走時突然停下,身體的質量會導致你繼續往前移動,你必須要控制肌肉來制止你的手臂或者頭部前伸。在停車和拐彎時,一定要提前考慮好動量。


目前這些細節在VR設備中不存在,而且你的大腦意識到了這一點。


如果你只是在看電視或者電影,這就不是問題。我們似乎能意識到平面屏幕上的圖像不是真實的,因此我們接受了這個設定:看電視時,我們的身體不需要感受到任何動量。但是,在感知一些更真實的內容時,我們就會陷入「恐怖谷」:我們能夠下意識地感覺到,身體沒有承受動量,這會讓我們感到強烈的困擾。


你的穴居人大腦又出場了:「我的眼睛說我在加速,但我的胃和平衡器官告訴我並沒有。我肯定是暈了!必須要吐。」


我們因為正好相反的原因而暈船。船艙內的視角讓我們覺得,我們正身處於一個巨大而穩定的房間;但感覺系統告訴我們「不,我們明顯在搖動,因為動量一直在變化,所以我們肯定暈了!吐吧。」


開發谷歌紙框VR的夥計看上去意識到了這點,並且提出了建議:在使用所有的VR軟體時盡量站著別動,或者僅僅移動頭部(用戶確實這樣做了,因此沒有人感到噁心)。這確實有效,但當你玩一個很真實的FPS或者賽車遊戲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換個說法,在任何一個追求臨場感的VR軟體里你都沒辦法保持不移動,所以無法避免眩暈。這在飛行模擬中也是一個大問題。幸好並不是所有人都容易暈,特別是飛行員。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谷歌的紙框VR


同樣,這個問題沒辦法解決,因為物理法則不允許。


實際情況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總結出了兩種類型的眩暈:對焦導致的眩暈和動量缺失導致的眩暈。


因此,99%的VR軟體都會導致眩暈,即使它們的內容實際上很精彩。在目前的VR遊戲中,主角(或者主角視角)幾乎無法避免有一些加速的動作。當然,有個無趣的解決方法——開發者可以把所有物體放到視距3米外(但因為你肯定不會高於3米,所以低頭看地板的時候還是會暈)。


或者,開發者只做一些炫酷的內容放在遠處,你站著靜靜旁觀就好——但是用戶想要的可不是這樣的VR。


我一直在和VR顯示設備打交道。無論是價值8萬美元的還是價值500美元的,我都已經研究了許多年。每個人都能佩戴VR設備數分鐘並保持不眩暈。但有一半的人會在幾分鐘後感覺難受,在這些人裡面,又有一半人會難受到必須馬上停止使用設備。


目前大多數Demo都是宣傳性質的,在其他的行業展會上通常都是只有幾分鐘長的VR內容。我不知道這些廠商是不是故意這樣做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多人認為他們喜歡VR。糟糕的是,直到他們花了500美元後他們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你在這些設備上花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情況可能會更糟。


我曾經在一個為Oculus開發軟體的團隊里工作過。團隊里每人都有一個頭戴設備,大多數時間裡它都在吃灰。我們既寫代碼,也做美術內容。我們都是專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當你站在我們的實驗室里舉目四望,會發現沒有一個人戴著Oculus。僅在很少數的情況下,研究人員會戴上VR,只是為了確認一些內容,然後在30秒內摘下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並排放置的兩個顯示器上觀察視覺效果。當項目最終完成時,因為再也不用帶這些頭盔了,我們所有人都很開心。

美軍專家表示VR可能永遠不會成功,這都怪人類千萬年形成的大腦固有機制



Oculus Rift


我們為這個現象取了個名稱:「模擬恐懼症」(Simulator Sickness),簡稱「模懼症」(SimSickness)。


之所以我對VR這麼沒信心,最大的原因是一系列美軍對模擬恐懼症的研究。


他們發現,即使沒有發生眩暈,實驗對象也會出現在一定範圍內出現恍惚,或者失去方向感。


總結在論文的第二頁上:


「有個問題我們始終沒有得到答案:某些實驗對象會在使用VR設備後感覺現實世界變得很遲緩,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癥狀具體會持續多久。一些數據暗示,出現這個癥狀的人數可能遠超我們推測的數字。有8%的實驗對象生物鐘加速了6到8小時,更極端的案例,有的實驗對象生物鐘甚至加速了1到2天。通過研究,我們已經能夠推斷出是哪些場景導致這些問題,而已經找到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我們還需要對照試驗,確定所謂的『模擬恐懼症』是否會真實的飛行中產生。」


「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在使用VR設備後應該休息多長時間,才能進行飛行或駕駛汽車。」


美軍的研究者認為,用戶應該在使用VR設備24小時後,再進行飛行或駕駛汽車。


總結


我很傷感(因為作為極客我也很想要到一個「holodeck」)。我不認為製造一個成本在可接受範圍內,同時還具有足夠好體驗的VR設備是可能的。(譯註:holodeck是《星際迷航》的典故。)


對於那些確實能忍受不適感的用戶,我最大的擔心是美軍指出的那些癥狀:在結束VR遊戲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你都會缺失方向感。實際上,「VR後駕車」可能和醉駕一樣危險。這些消費級VR設備應該得到更徹底的研究,假如某一天真的因為VR設備產生交通事故,整個行業可能會跟著遭殃。可以說,這是遲早要發生的事。


抱歉掃大家的興了。


AIE 實驗室


萬元獎金尋找中國科技企業創新線索


告訴我們您的創新,讓「中國創新」進行報道


為了進一步挖掘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成果,研究中國中國科技企業創新特徵,AIE實驗室與合作夥伴提供1萬元獎金,徵集中國科技企業創新線索。


人工智慧學家Aitists


人工智慧學家是權威的前沿科技媒體和研究機構,2016年2月成立人工智慧與互聯網進化實驗室(AIE Lab),重點研究互聯網,人工智慧,腦科學,虛擬現實,機器人,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和重大科學問題。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微信號 Aitists


投稿郵箱:post@aitists.com

您可能感興趣

不同位置的粉刺,形成是有差別的
未來的成功,需要跟別人團結在一起,形成我們
專家提醒:果蔬這些部位有毒,胃癌就是這樣形成的,千萬不要吃!
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形成的過程一直是個謎,如今可能已經有了答案
恆星很有可能在超大質量的黑洞狂風中形成
歷史上,客家人是怎麼形成的?
巴西有些巨大的洞窟,既不是人挖也不是天然的,它是怎麼形成的?
更年期是這麼形成的!只要有對策,更年期並不可怕!
一億年後所有大陸都將合并?形成超級大陸
健身人的手上為什麼會有很多老繭,如何形成的?
智能手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可怕的習慣
痘痘的形成就是這幾個壞習慣造成的!
家有老人的最好學會這道菜,不僅降血壓,還能阻止血栓形成!
舍利子是怎麼形成的?每個人都會有嗎?
美國在戰機方面有了新計劃,如果順利完成,將形成更大威懾效果
由霧形成的人,飄著行走?這有可能是傳說中的外星人么?
國產航母要多久才能形成戰鬥力 你等不等的了
人人都在講的旅居 究竟怎樣才能形成?
DNF商人團隊剖析,百億大商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