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民日報談故宮文創產品走紅:文化最講求創新創造

人民日報談故宮文創產品走紅:文化最講求創新創造

原標題:別總「踩著別人腳步走路」(人民論壇)


《 人民日報》( 2016年05月30日04 版)


散發傳統文化氣息的故宮日曆、印有「個性話語」的摺扇、以「御花園彩石甬路」為主題的五彩耳釘……近來故宮博物院及其文創產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時間,把故宮文化「帶回家」,在朋友圈曬一曬「來自故宮的禮物」,成為風尚。

在曬景、曬娃、曬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緣何走紅?「既富有時代氣息,有意思;也飽含歷史厚重感,有韻味。古典基礎上的點滴創新,鑄就了故宮文創產品『活著的靈魂』。」一位網友的評價,道出了其中的因由。倘若原封不動地把日曆、摺扇搬到市場,即便有人青睞,恐怕也很難引一時風騷。相反,不管是與互聯網「聯姻」,還是接地氣的創意,正是在渠道和內容上的更進一步,才讓這些「高大上」的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文化最忌炒冷飯,最講求創新創造。從寫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鑄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無不需要貫注創新之魂。清代畫家鄭板橋自幼愛好書法,勤學苦練,臨摹各家字帖,可總覺得自己進步不大,為此深感苦惱。他的妻子一語點破,「人各有一體,你體是你體;人體是人體,你老在別人的體上纏什麼?」鄭板橋猛然醒悟。此後,他力求創新,開創出了「板橋體」。「踩著別人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會讓文化喪失活力;善於推陳出新,呼吸現代新鮮的「氧氣」,才能不斷讓文化的枝葉舒展,綻放新芽。


反觀當下,一些文化現象仍值得我們反思。比如,有的書籍,毫無創見不說,內容還東拼西湊,被人戲謔為「垃圾書」;有的綜藝節目,千篇一律地從國外引入相似模式,結果水土不服,觀眾不買賬;還有的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劇情場景總是「借鑒」他人作品,屢陷抄襲漩渦,等等。正如美學家朱光潛的一個批評:「老是那樣四平八穩,沒有一點精彩,不是『庸』就是『俗』,雖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卻到老沒有進步……一穩就定,一定就一成不變,由熟以至於濫,至於滑。」從這個意義而言,故宮「文物」的走紅,既是一種警醒,更是一種啟示。


「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時候,我們慨嘆無法抵達新的彼岸,究其緣由,與其說是因為文化創新思緒乾涸,倒不如說是因為對自身挖掘得不夠透徹。《南史》曾載,宋文帝時有一位名為陸澄的學士,好學博覽,行、坐、食手不釋卷,時稱「碩學」,可其晚年想撰寫一部《宋書》,卻始終不成。原因在於,他書是讀了很多,卻一知半解。時人王儉戲稱:「陸公,書櫥也。」囫圇吞棗,難免思緒「短路」;甘做「書櫥」,何談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文化創新這條新路上,或許有絆腳的石頭,或許有擋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樣,一番披荊斬棘之後,我們必將發現一個更豐富、更精彩的世界。

您可能感興趣

北京文創大賽落幕 搭建創新文化平台服務企業
《創意@茶文化》日本?茶
文化馨香沁鵬城 文創產業新發展
李守白:傳承創新,海派文化創業代表
創意先於創新和創業,創意是文化產業制勝法寶
庄長興:做大文化產業 以改革創新推進文化陝西建設
文化育人在傳承中創新
深圳文交所將打造文化四板「青創專板」
企業文化徵文
進軍文創產業 漁協啟動中國漁文化創意設計大賽
兩岸及港澳青年舞者共探中華文化傳承創新
市政協調研文化產業 以創新推動創意融合發展
攜優秀文化精品展深圳文創活力
神黃中醫智庫:推動中醫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青羊區打造新型「時尚文化」創意集群
王者榮耀舉行文創共生髮布會 打造傳統文化新「觸點」
首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手工藝創新展講述生肖故事
絲路名人走進首博故宮 感受北京文化傳承與創新
從「工匠精神」到「創客文化」 昔日「漢陽造」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