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原標題: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編者按】又到六一兒童節,跳橡皮筋、跳房子、騎竹馬、翻「茶盆兒」......曾與我們一起玩遊戲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這個節日已遠離我們。但是無論與這個節日告別了多少年,在內心深處總是有一份關於童年的回憶珍藏著。在這個曾經屬於我們的節日來時,通過藝術作品來重溫一下那個遊戲相伴的快樂童年吧!


【那些年 男女孩子一起玩過的遊戲】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騎竹馬 《郎騎竹馬來》圖:豐子愷


騎竹馬:竹馬是一種古老的兒童玩具,即以一根竹竿子「騎」在兩胯之間,一手握住竿頭,竿尾則曳於地,竹梢上還留著枝葉作「馬尾巴」,走起來如騎馬的樣子,所以叫騎竹馬。李白曾在《長干行》中寫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跳房子 圖:李家任


跳房子:跳房子這一遊戲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都相當普遍,曾深受廣大兒童的喜愛。在一塊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筆或樹枝,小朋友亦會在地上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然後每人輪流丟小石塊,要用單腳跳,跨過丟到的方格,再拾起石塊,依次看誰先跳完所有的方格,誰就是第一。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丟手絹(丟手帕)》


丟手絹:遊戲開始前,準備幾塊手絹,然後大家推選一個丟手絹的人,其餘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蹲下。遊戲開始,被推選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外行走。丟手絹的人要不知不覺地將手絹丟在其中一人的身後。被丟了手絹的人要迅速發現自己身後的手絹,然後迅速起身追逐丟手絹的人,丟手絹的人沿著圓圈奔跑,跑到被丟手絹人的位置時蹲下,如被抓住,則要表演一個節目,可表演跳舞、歌謠、講故事等。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老鷹抓小雞 圖:Starry阿星


老鷹抓小雞:這種多人遊戲需要在戶外或有一定空間的室內進行。由一人扮演老鷹,一人扮演母雞,其餘扮演小雞。小雞們一個接一個的一字連接在母雞後面,母雞需要擋住老鷹,不讓其抓到身後的小雞,而老鷹就要通過跑動等辦法抓住母雞身後的小雞,或是讓小雞鏈斷開,直到一定數量的小雞被抓到。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捉迷藏 圖:豐子愷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捉迷藏》 圖:朴昌龍


捉迷藏:捉迷藏也稱摸瞎子,即蒙住其中一個參與者的眼睛,讓他(她)尋找其他躲藏者的遊戲。小時候,尤其是在農村,總會聚齊一大幫孩子一起玩這個遊戲。現在的一些娛樂節目比如說跑男,其實也可以算是捉迷藏的升級版本。


【那些年 女孩子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跳繩的女孩》陳蔭羆


跳繩:跳繩是那個時候孩子們很喜歡的體育活動之一,有單人跳,雙人跳,集體跳大繩。雙人跳時由一人搖繩,帶另一人一起跳。多人跳時兩人在兩端搖繩,其餘人在中間站成一排一起跳。這個運動好像到現在也受孩子們喜愛,只是長大的我們好像很少玩了。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跳皮筋》魏奎仲


跳皮筋:跳皮筋分為單人跳和集體跳兩種。單人跳由二人拉著約3至4米長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間單人跳或多人依次輪流跳,集體跳是將數條皮筋拉成各種圖案,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邊形、菱形、斜線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可以許多人同時參加。這個遊戲女生玩的比較多。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翻「茶盆兒」(翻手繩、挑綳綳) 圖:李家任


翻「茶盆兒」: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女孩子們最喜歡玩的小遊戲之一。課間休息時的教室過道上,女孩子們三五成群,繩圈在她們的十個手指間不停地翻飛著,沒兩下子,南京長江大橋、降落傘等造型就在呈現在大家面前。一個人拉繩,將繩圈套在手指上,並利用手指進行不停的勾、拉、套,進而翻出麵條、大橋、餅乾、降落傘等造型。另一個人翻繩,若一方將繩翻散或者打結了就算輸家。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編花籃


編花籃:一五六、一五七……九八九九、一百零一。一群女孩子(有時也夾雜著一兩個男孩子)們雙手搭肩,單腿背向而立,右腿彎曲,勾在一起,圍成圓形,時而轉動,時而蹲下,同時唱著哥窯......這就是童年女孩子們一起玩的遊戲―編花籃。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踢毽子》尚奎元


踢毽子:踢毽子並不只在七八十年代盛行,而是一種從漢代就有的民俗體育活動,由古代蹴鞠發展而來,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七八十年代的的女孩子們大多都玩過這項遊戲,並且還會自己動手做「毽子」,哪些扎雞毛的樂趣也是現在的孩子難以體會的。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拋(抓)石子 圖:李家任


拋(抓)石子:這個遊戲講究眼明手快,把五顆小石子隨意扔在桌上,拋起一顆後立刻要抓起桌上的另一顆,然後接住空中拋出的石子。再拋出一顆,再抓一顆,直到把所有的石子都抓到手裡,抓完的是勝者。很簡單可是十分好玩,這是那個年代孩子們課間常玩的遊戲。


【那些年 男孩子們一起玩過的遊戲】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彈彈珠(彈玻璃珠) 圖:Starry阿星


彈彈珠:這是在八九十年代時流行的遊戲,幾乎所有八零後的男孩都會玩。每個地方的玩法可能不全一樣,但是關於彈珠的記憶卻大都是相似的。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扇香煙盒(大紙「寶兒」) 圖:李家任


扇香煙盒:把大人丟掉的香煙盒或者寫完的作業本等廢紙片撿起來,把它們折成小長方塊,每人出幾塊,把它們壘起來,依次用手拍擊地面讓風把它扇翻,翻了的就歸贏你的。那個時候,能收集到比別人多的彈珠、紙片「寶兒」,大楷是很多孩子的童年夢想了。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彈彈槍(彈弓) 圖:張樂平


彈弓:有一句經典電影台詞:我抽出褲腰帶做個彈弓打你家玻璃。對男孩子來說,彈弓的魅力是無與倫比的,就好比布娃娃之於女孩子一樣。用樹叉和橡膠皮條做彈弓,用石子或紙團當子彈。無論農村還是城裡,只要是男孩子,大概沒有沒玩過彈弓的。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打水漂飄 圖:李家任


打水漂飄:用扁型瓦片或者一片薄薄的鵝卵石,用力擦水面飛出,瓦片碰水面彈起,繼續向前飛出,再碰水面彈起,再向前飛出……如是反覆多次,直至瓦片落入水中,誰的飄飄跑得遠,漣漪出現得多,誰就是勝者。

還記得這些畫面嗎 從藝術作品中找回我們的「童年」



《童年遊戲 滾鐵環》 圖:朱永明


滾鐵環:滾鐵環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盛行於全中國的兒童遊戲。玩家手捏頂頭是"U"字形的鐵棍或鐵絲,推一個直徑66厘米左右的黑鐵環向前跑。有的還在鐵環上套兩三個小環,滾動時更響亮。鐵環的動作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技巧。那時候能將鐵環順利的滾的很遠的男孩子,心裡大約都是很自豪的!


結語: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童年遊戲,還有男孩愛玩的剁刀(分田地)、騎馬打仗,女孩熱衷的盪鞦韆等等許多許多。那時的孩子雖然沒有電腦與遊樂場,但通過遊戲帶來的樂趣一點都不比現在的少,常常一群小孩子聚在一起玩到天黑才回家。而這些與小夥伴一起的遊戲童年,也是屬於我們的美好回憶。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累了,就來看看這些藝術畫作
藝術家們最後的遺作,你知道他們都畫了什麼嗎?
這些藝術精品都在這,你還不來?
「這不是我畫的」,「就特么是你畫的」—在世藝術家的作品誰來認證?
這回藝術家不在紙上畫畫了!而是在……
這些拼貼畫藝術,超出你的想像!
你知道這些巴西身價最高的藝術家有哪些作品嗎
人體局部被這個攝影師玩兒壞啦,反正我看不懂這些稱為藝術的作品
你學生時代在校服上畫過什麼東西?這些神作我的真的看跪了,都是藝術家
他撿起地上的落葉帶回家 竟然做成了這麼美的藝術品
藝術畫從買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過時了,看看這些創意吧
這些藝術家除了顏料什麼都用,潑血畫畫你見過嗎?
原來我們和藝術之間只差了這些模玩!
這樣的咖啡你捨得下嘴嗎?這完全就是藝術品
「面溶肖像畫」 就問臉都沒了,還是不是藝術?|藝術捕夢
這些真的不是紙!藝術家都這麼喜歡騙人嗎?
這些生命的「藝術照」,我打賭你認不出來幾個
紙箱製作的兒童樂園,藝術還是騙局?媽媽們都看哭了
七年一回首,藝術從哪些方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