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如何造就中國的「復仇文化」?

《春秋》如何造就中國的「復仇文化」?

>《春秋》如何造就中國的「復仇文化」?

《春秋》


「天下治亂系學風」。學風正,君子興,則天下安;學風不正,妖孽橫行,則天下危。明清之際大儒顧炎武在總結明亡清興歷史經驗時認為,明末之所以「亡國亡天下」,皇帝落得個自縊景山結局,士人「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是重要原因。他進一步從三個方面對明末空疏學風進行了具體的批判:「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空疏的學風不僅於國於民無益,而且對自己也不利。


經典的研讀對學風的養成至關重要。如何閱讀經典?前面顧炎武先生已經講得很明白了,那就是「習六藝之文」、「考百王之典」、「綜當代之務」。換句話說,在閱讀元典(從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經典既包括六經,也包括古今中西的其他經典)的同時,對古今中西歷史變遷之大勢及治理制度和經驗進行總結,再結合時代問題進行思考闡發,這也是我們重新閱讀王夫之的初衷。其中,本欄目定期選讀《詩》、《書》、《禮》、《易》、《春秋》等經書,試圖以「經世」的視野來讀史閱世。

《春秋經》:庄公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春秋公羊傳》:紀侯大去其國。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仇也。何仇爾?遠祖也。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仇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並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為為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恩疾者可也。


朱偲點讀:《春秋》是六經之中最為獨特的一本書。書中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不同於《詩》《書》《禮》《易》《樂》等書,《春秋》不是孔子對先王經典的簡單增刪訂本,而是孔子的創作,寄託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以及對後世之法的設計,都濃縮在這本書之中。《春秋》經在漢朝非常受重視,不僅漢朝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大政方針都要以《春秋》為依據,而且當時不少官吏還援引《春秋》入法、以《春秋》斷案。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其實也不過是司馬遷試圖仿效《春秋》的一個成果。《公羊傳》則是西漢時期佔主流地位的《春秋》解釋經典。


「存亡國,繼絕世」是孔子的一個政治理想,故而在《春秋》中對於滅人之國的行為孔子大多會給予批評。但在有一個地方,孔子卻對滅人之國的行為表示了肯定:就是發生在魯庄公四年的齊襄公滅紀國。孔子在記述這件事時,沒有用「齊滅紀」,而是「紀侯大去其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紀侯永遠地離開了紀國。同時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紀侯是一個賢人,而齊襄公是一個荒淫無道的君主。孔子的這個記述方法,卻對齊國這一行為表示認可,原因是齊滅紀並非一個普通的諸侯國相互攻滅,而是一次復仇行為。

這得從齊國跟紀國的九世之讎講起。原來,齊襄公九世之前,紀國國君紀煬侯向周天子進言,當時的周夷王因此將齊哀公烹殺,另立新君。齊、紀兩國從此結下了梁子成為世仇。在九世之後,齊襄公繼位時齊國終於迎來了復仇的時機。在復仇行動之前,齊國方面進行了占卜預測,占卜結果顯示齊國在這次行動中要喪失一半的軍隊,齊襄公說:「如果能夠成功復仇,就算在這次行動中我死了,也不是不吉利的(是值得的)。」


《春秋》讚賞復仇,並認為「不復仇而怨不釋」。因為齊滅紀是復仇,所以儘管齊襄公荒淫悖謬,但在此事上卻符合大義,故而《春秋》肯定了他。


《春秋》在這個地方肯定了齊國向紀國復仇,在另外一個地方,還責備批評了魯國不向齊國復仇(齊襄公以陰謀手段害死了魯桓公。繼位的魯庄公在沒有復仇的前提下,與齊襄公釋怨,在《春秋》中受到了批評。)


後來漢武帝討伐匈奴,也正是以《春秋》復仇為依據的。漢武帝在一次討伐匈奴行動之前,特意下了一份詔書,裡面大意說:在漢高帝時候在平城被匈奴圍困,在呂后時候匈奴曾致書侮辱漢朝。齊襄公復九世之讎,得到了《春秋》的贊同,所以我討伐匈奴,進行復仇。漢武帝的言下之意是,進攻匈奴是符合孔子思想的,大家誰都不要阻攔。


那麼孔子為什麼主張國與國之間可以復仇呢?這是因為國家是有人格性的,「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之前國君受到的侮辱,現在國君應該感同身受,這是復仇的必要性。舉個例子來說,在春秋時候,兩國使節相見,往往會先說,咱們兩國自古以來就是友好的鄰邦,在古代這個儀式叫「通先君之好」。如果兩國有國讎存在是無法「通先君之好的」。

為復仇提供可能性的則是國家之間的無政府狀態,在國際上尚存有公義或者有一個公道的主持者的時候,是不會存在齊國國君因為紀國讒言被烹殺的情況,或者一個國家侵略另外一個國家行為的發生。不平則鳴,國家之間的無政府狀態賦予了被傷害者以復仇的權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由於不處於無政府狀態,復仇是不被允許的。


《春秋》認可復仇並不是鼓勵國與國之間相互的仇殺。《春秋》在認可復讎正當性的同時,還強調「復仇不除害」,在復仇的過程中要講求人道,要嚴格限定仇殺的範圍,不濫殺平民,反對趕盡殺絕對手。就以齊滅紀來說,當紀侯離國出走、紀國放棄抵抗成了齊國的附庸後,齊國就自動失去復仇的權利。當後來紀侯夫人去世時,齊侯以國君夫人之禮葬了她。


《春秋》還限制無條件的復仇:「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父親無辜被殺,兒子報仇是可以;父親有罪被殺,兒子報仇,則冤冤相報沒有盡頭,是不被允許的。換句話說,如果侵略國以此為依據,試圖死灰復燃,則是不合法的。

您可能感興趣

科技感畫面+「小孫儷」,造就國產版《碟中諜》?
那些造就金融海嘯的「鯊魚」──讀《與鯊魚游泳》
張學良與汪精衛之間的恩怨情仇,卻造就了中國歷史第一漢奸!
刻石銘誓:仁心仁政造就宋朝的富庶繁榮
楊潔與周星馳,是他們造就了西遊文化的經典之作!
俄國的彼得大帝造就了沙俄帝國,而同時期的中國康熙皇帝在幹嘛呢
一片樹葉,拯救英國倫敦,造就北宋繁華盛世
中印同時造一款武器:中國造就明星武器令國人振奮
李雲濤:真實造就最完美的你
真實歷史上的高俅,比《水滸傳》中還可恨,「靖康恥」的造就者!
什麼造就了中國的成功?國外網友:智商!勤奮!
一個「半文盲」皇子就任藩王,後來卻造就超越漢唐的中華盛世
仁心仁政造就宋朝的富庶繁榮
鄭燮的竹畫,造就一道亦俗亦雅、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景
北宋文化大家為何會出現「井噴」:重視文教 造就發展
甘當帝國主義附庸釀成的惡果,造就了當今緬甸羅興亞人的悲劇
[插圖繪本]《飛鼠傳奇》《鼴鼠小鎮》:渺小與偉大,平凡造就非凡
《購物王路易》奇蹟般逆襲 徐仁國造就人生演技
他毀了楊冪、劉詩詩的髮際線,卻造就林青霞、王祖賢無數你大愛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