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物化石的研究價值!
化石,俗名「龍骨」,是距今約700萬年至100萬年這一時期的哺乳動物。那時,榆社曾經河湖縱橫,氣候炎熱,草木豐茂。在這河湖之中和岸畔林區,曾棲息過大量的魚,陸龜,各種象類,劍齒虎、三趾馬、大唇犀、額鼻角犀、長頸鹿、付鹿、巨駝、牛鼠和各種豬、羚羊等。它們死後,被水沖入河湖之中,很快被泥沙埋了起來。它們的肌肉腐爛,而堅硬部分和骨骼、牙齒等被岩石中的礦物質填充替代,從而形成了化石。
化石是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和生物進化的珍貴資料和最可靠的依據,有極大科研價值。榆社化石不僅數量大,種類多,層位連續,延續時間長,而且化石中有一大部分,填補了我國古哺乳動物研究中長期尋而不得的空白層位(距今大約500萬年至200萬年)。這一層位,直到現在我國和全世界仍發現很少,因而在國內外古哺乳動物研究方面佔有特殊地位,成為國內外古生物學家格外注目的一個地點。
古生物化石,地質學專業術語,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迹,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迹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鑒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迹,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對於古生物化石的珍藏,在國外幾百年前就已經盛行。在國內,以前由於人們對古生物化石類知識的匱乏,珍藏人群十分有限。而今天,我們能看到很多博物館展出古生物化石並成為鎮館之寶,古生物化石也逐漸成為科普教育基地的一大熱點,各種類型的古生物化石展出也層出不窮。可見,古生物化石正在由高不可攀的專業領域越來越走進大眾的視野。
主編微信:18621761029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態勢
※科學研究——人與微生物組成了超級生物體
※研究動物進化重要的活化石:白氏鰓口文昌魚
※生活質量:社會文化史研究的新領域
※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催化轉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蛙屬生物地理和物種分化研究獲進展
※熱河生物群和燕遼生物群的翼龍研究
※古錢幣歷史研究價值市場收藏的主流
※都說古錢幣值錢,但古錢幣的具體歷史研究文化價值你懂嗎?
※新研究將哺乳動物細胞轉化為生物計算機
※重金屬廢水生物電化學處理技術研究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助理招聘
※俄羅斯科學家正研究抗衰老藥物 篩選出數百種化合物
※美研究人員建立量化生物多樣性的新模型
※都說古錢幣值錢但古錢幣具體歷史研究文化價值你懂嗎
※民間藏友收藏鹿角化石品相完整 研究價值高
※世界長象蠟蟬族的分類修訂、系統發育及生物地理研究
※海底發現大量外形奇葩的生物,研究後發現藥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