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哲學家李小龍
人們知道他,因為他是功夫高手,是好萊塢巨星,是截拳道創始人。
他讓「功夫(KungFu)」一詞首次寫入英文詞典,但在這些光環之外,他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點擊播放 GIF/962K
這位以「武」聞名的功夫巨星,還是一個愛智愛知、心思細膩的詩人。
【李小龍創作的詩篇《漫步華盛頓湖畔》原稿】
李小龍細膩而多愁善感的內心世界,充滿對自然的愛、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妻子和家庭的情感,它們會通過詩歌流露出來:
風和雨愉快地嬉戲,
窗外的一片微黃的葉子,
絕望地依附在枝丫上,
我摘下葉子,
給了它一個家,
把它放在了書里。
(《落葉飄零》)
花兒飄零,月光慘淡,
鳥兒匆忙遷徙,
寂寞秋天到來之時,
分手也近在眼前。
(《雨,黑壓壓的雲》節選)
而在李小龍一連串以「功夫」串起來的履歷中,尤以其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研修哲學的經歷顯得最為跳躍。
【斯文的李小龍】
在《我為什麼喜歡哲學》一文中,李小龍說,「選修哲學與他童年時期好勇鬥狠有很大關係。「
年少時我格外調皮,很霸道,脾氣暴躁,易怒。不僅和我年齡差不多大的『對手』都躲著我,連大人們有時都讓我三分。
我不知道是什麼讓我如此好鬥。遇到看不順眼的人,我腦海中立刻就會湧現跟他一較高低的念頭。」
點擊播放 GIF/929K
經常在街頭鬥毆中獲勝的李小龍時常陷入新的困惑——「我常常問自己:勝利了又怎麼樣?為什麼人們把勝利看得這麼重要?什麼才是榮譽?什麼樣的『戰勝』才是光榮的?」
為解答這些問題,他聽從選課老師建議,選修了「會告訴你為了什麼才活著」的哲學。雖然在華盛頓大學待了不到3年,他卻廣泛涉獵了笛卡爾、蘇格拉底、柏拉圖、大衛·休謨等西方哲學大家的作品。
【閱讀哲學書籍中的李小龍】
在哲學世界裡,他開始「自我發現」,意識到習武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並「對自己以前幼稚的行為悔恨不已」。
「習武者應拋棄所有獨斷專行、好勇鬥狠的心理,並練習自我遺忘的技術,不僅僅讓對手與自己分離,而且讓自己與自己分離——達到超脫於一切之上的境界。」李小龍在筆記中寫道。
【李小龍與師父葉問】
他試圖將哲學精神融入武術,讓每個動作都有它的緣由和來龍去脈。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追根溯源時,他發現功夫哲學是基於道、禪和《易經》而形成的——在逆境中讓步,能屈能伸,和諧地順應對手招式,而不是鬥爭對抗。
他從中國傳統哲學中汲取營養,此刻,他注意到了「水」的概念。
曾經有一次採訪,主持人問他我們武術之中最該注意的是什麼的時候,他跟那個主持人說Like water,be water,my friend。
要像水一樣。為什麼?
這個道理就跟道家的思想一樣,水看起來是無形,是很柔弱,但是又能夠凝聚起非常大的力量,它總是能夠順著地形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從來沒有固定自己的形狀。
【振藩國術館館長李小龍】
他常常提出疑問:「現在每種中國功夫都有固定的套路和風格,但真的符合創始人的原始意圖嗎?」
李小龍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形式會阻礙進步,什麼都是這樣,哲學也是如此」。而這種關於武術形式與套路的質疑直接成就了後來的截拳道。
他認為,「截拳道是寧靜靈魂的藝術,寧靜得如同月光灑在深邃的湖泊上」。沒有固定套路、隨機應變的截拳道也集合了他當時所有的人生洞見與對武術的追求——真正的技藝是能超越任何特定形式的藝術,真正的武林高手心境寧靜,胸有成竹,完全與自己的節奏和環境保持和諧。
點擊播放 GIF/751K
李小龍示範「極速出拳」與「寸拳」
就像畫家、音樂家追求藝術一樣,在截拳道中,李小龍試圖擺脫一切束縛,探尋真正的藝術,「哪裡有絕對的自由,哪裡就有純粹的藝術」。
「哲學並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追尋理論知識的活動。大多數哲學家都不是為了要將哲學理念訴諸實踐,而是僅僅將哲學知識理論化,思考哲學問題而已。而要思索一件事則需置身事外,和它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是很自然地接受了所有我們看到的東西,而且大體上也不會有什麼疑問和顧慮。但是哲學精神就是要對生活的一切事情質疑,它努力把現實轉化為疑問。」
【李小龍著作《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第二章《哲學》第三節《生活:事物的整體性》】
「當我們活著的時候,生命便是存在的——生命之河暢通無阻,所以活著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活著的,生命就是存在本身。
在生命的長河之中,生命就是存在的,沒有什麼疑問可言,因為我們此刻此刻就活著!完整的意識不會竭力去思考分離那些原本不可分的事物,而一旦完整的事物被拆開,事物也就不再完整了。拆開的轎車的零件都在那兒,但是它們卻不再是原來的轎車了,缺少了以前的功能,也喪失了曾經的生命。
所以,為了全心全意地過好生活的每一天,答案就是,生活就是生活本身。」
【李小龍著作《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第二章《哲學》,第三節《生活:事物的整體性》】
「所有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一個互補的部分,它們互相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剛和柔的「統一性」。
為了真正欣賞它們的「好/壞」,我們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不僅僅是因為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補充的部分,而且在處在「統一」的事物中,也具有補充其他部分的特徵。換句話說,柔中有剛,剛中有柔。
在任何情況下,不管柔或剛,決不會孤立地存在。因為孤立存在會導致走向極端,而走極端是為惡。」
【李小龍著作《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第二章《哲學》,第三節《剛柔並濟》】
「功夫作為最古老的自衛形式,也可以認為是自我防禦藝術的智慧和濃縮結晶。它從來沒在整體性和理解深度上落後於人。功夫的意思是「通過訓練和約束來探究事物之道」。功夫既可以強身健體,又可以提高精神修養,還可以作為防身之用。
功夫的目的就是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和自我保護。它的哲學是基於道、禪和《易經》的各個組成部分——在逆境中讓步,能屈能伸,能夠很和諧地適應對手的招式,而不是鬥爭或反抗。功夫可以說是中國人試圖揭開滋擾奧秘的方式。
和諧與冷靜讓中國功夫與眾不同。習武者應拋棄所有個人獨斷專行的強烈競爭心理,他會練習自我遺忘的技術,不僅僅讓對手與自己分離,而且讓自己與自己分離——達到超脫於一切之上的境界。」
【李小龍著作《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第二章《哲學》,第六節《陰陽》】
在拍攝《龍爭虎鬥》和構思《死亡遊戲》的幾個星期中,儘管十分忙碌,他還是會擠出時間回到文字中。
靈感一來,他會隨手記下——有些是在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的攝影棚里寫的,有些是他在故鄉九龍塘學習時寫的,還有些是他在參觀、吃飯時寫的。
最終這篇曾八易其稿的文章記錄了他作為一名武術家、一個演員,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的點滴體會。
點擊播放 GIF/1890K
電影《龍爭虎鬥》劇照
點擊播放 GIF/622K
電影《死亡的遊戲》劇照
「所有類型的知識歸根結底意味著對自我的認識,對我來說,武術的終極含義就是忠實地表達自我」,文章中李小龍這樣寫道。
他認為就像其他的任何藝術一樣,武術是人的靈魂不受拘束的體育運動表現,是一個人純潔心靈的展現,「只有對自己絕對的誠實和直接的自我拷問,才是一個純粹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頓悟。」
「哲學」時刻改變著他的言行舉止,並在他身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記。因為「哲學」,他最終成為了「李小龍」。
【人類的終極目標是提升自我,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先認識自我。】
1971年,在泰德·托馬斯的採訪中,李小龍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學習如何使用我的身體的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加理解自己。」
他曾經教誨學生:「我無法教你,只能幫助你探索自己,別無其他」。
《我是誰》(Who Am I )被譽為李小龍生平最重要、最有哲理性的詩作之一,它出自李小龍致友人李俊九的一封信,以此來評價他為一位詩人哲學家,也是恰如其分了。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視蒼生的豪傑,
還是封閉自感的庸碌之輩?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實足的紳士,
一呼百應的天生領袖,
還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動輒心驚的弱者?
在強裝的笑顏後面,
是一顆瑟瑟發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裡迷路的小小少年。
現在購買,隨書附贈精美筆記本。





※詩人哲學家尼採的故事
※黑龍江詩人王瓏
※旅美科學家、詩人饒蕾詩歌十首
※詩人李萍芳/李軍/楊應湖/柯天龍聯手祝廣大莘莘學子金榜題名
※天津書畫家、詩人——王逸夫
※俠客、詩人、小說家、畫家——我認識的黃永玉
※浙江詩人 馮金斌
※山東詩人 李志鵬詩選
※詩人畫家——曾景祥
※嶺南作家·女詩人
※「音樂詩人」李健重磅加盟《小鎮故事》 攜手文化名家「耍寶」
※東莞「詩人院長」王庭槐對話「廣東詩人」黃禮孩
※「流浪詩人」李白和「田園詩人」杜甫
※詩人、畫家陳忠村博士獲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
※紀念楊振寧先生的合作者、著名物理學家兼詩人黃克孫先生
※最美女詩人◆李欣
※安徽阜陽詩人姜學鵬詩作欣賞之一
※威寧青年詩人 趙永富的詩
※國學經典珍藏,詩人李白送友人,友誼的智慧!伊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