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變「搖錢樹」 美學者:勿盲目迷信美國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地時間5月18日舉行畢業典禮。(香港大公報資料圖)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近日,美國一些教育工作者正在反思美國教育產業化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傷害,他們大聲疾呼,要求美國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改變教育產業化的做法,尊重知識,尊重教育人才。在中美兩國都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馬克·菲拉拉(Mark Ferrara)就是其中一員,他甚至提醒中國留學生,不要迷信美國的高等學府。
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尼昂塔分校助理教授的馬克博士,日前接受香港大公網記者專訪。他曾在韓國、中國和土耳其教學,在其最新著作《灰燼的宮殿》里,他比較分析了中美兩國的教育體制,對全球化下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質量的持續下滑感到憂心忡忡。
經費緊張 廣覓生財之道
馬克對記者表示,從1987年開始到2012年,美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給大學的財政補助急劇下降(依大學和地區而定)。例如,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州政府撥款從53%下降到17%,低一級的斯普林菲爾德分校則從83%降到27%。
為彌補經費不足以及不斷膨脹的行政部門開支,美國的大學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提高了學費,令許多學生和家庭負擔沉重。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生,畢業後都背負著一筆龐大的學費貸款,就連總統奧巴馬夫婦也不例外。
如今,美國的大學又擅長使用另外一條生財之道,就是積極地擴招國際學生以及能夠繳付較高學費的州外居民。在美國,通常本州學生考取州內公立學校,可享受較低的學費,而跨州入學,就得支付較高的學費。留學生支付的學費又是本土學生學費的兩到三倍。由於資金有限,美國有近4千所學校需要依靠招收大量的留學生來維持自身的運營。為了應中國的留學熱潮,有些學校甚至僱用了會說普通話的員工來錄取中國學生、幫助後者順利進入美國大學,儘快適應美國的大學生活。
學術凈土淪為商業機構
有數據顯示,在美國,每三個外國學生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問題是,當過半的教授都是低收入兼職的腦力打工者時,留學生付出的學費與得到的教育還能夠成正比嗎?」馬克問道。
在《灰燼的宮殿》一書中,馬克指出,美國大學的企業化經營,使大學成為一個追逐營利的商業教育機構。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公立大學校長的平均工資是274300美元,最高能達到普通教師工資的17倍。私立大學校長的年薪大多數更超過50萬美元,最高的超過100萬美元。這種機制,使得有才華的教授都想方設法轉為行政管理人員而不再將精力放在學術上。
為減少開支,許多學校都盡量減少終生教授或長期合約教授的數量,代之以短期合約的助理教授。上世紀60年代,70%以上的大學教師是終身合約,如今這個比例降到了23%。2014年,超過73%的美國大學教師都是短期合約的「零時工」,他們以助理教授的身份成為授課的機器,必須靠多開課來養活自己,也沒有經費和時間開展研究或參加學術活動。馬克引用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詩句來形容美國的教育體制,「處處是衰弱和痛苦的印記」。
「美國教育不比中國強」
相比之下,最近幾十年,當美國高等教育正在衰退之時,中國的高等教育卻得到政府慷慨的資助,自上世紀80年代起,數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作為教育工作者,馬克認為中國家長太早把孩子送出國留學,很大程度上是為順應潮流,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馬克指出,中國學生和家長不應盲目迷信美國的教育就一定比中國強。「這樣盲目的追崇美國的高等教育是重西方學術和文化而貶低了中國的學術和文化。」馬克說。「雖然本人的學識有限,但我對中國18世紀的小說《紅樓夢》的研究,與已逝紅學專家周汝昌先生曾有的交流,還有在復旦大學任教時曾短期在陸谷孫教授旗下工作,都令我對中國的文學、藝術、文化和學術有極大的尊崇」。






※美學者:美國別老想著顏色革命,該學學中國模式了
※美國竭力阻止中國崛起?美學者稱應學習英國選擇和平
※中國航天專家遭美拒簽 美學者:政治損害科學!
※旅美學者周大偉剖析中國新移民「新」在哪兒?
※美學者妄稱大陸統一台灣不符美國利益 揚言要干預
※美學者:英國脫歐是國際秩序「不祥的警訊」
※中美學者發現新的古老型人類
※美學者:美國政府必須直面中國帶來的挑戰
※美學者揭中國威懾美國五大武器(圖集)
※美學者:中國比西方更聰明 能避免大國戰爭陷阱
※美會出兵保台?八成台民眾信 美學者:不現實
※美學者:特朗普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會傷害美國利益
※中國駕馭美國?美學者:美國人須認識到中國正全面崛起
※美學者預言:川普總統生涯必短暫
※旅美學者薛涌:這樣教育「富二代」
※親台勢力又替蔡英文說話?美學者:大陸比台灣重要得多
※美學者猜測美日英打造「三方聯盟」應對中國
※中美學者:美影響力下降 盟友不放心欲另尋出路
※拿一中「交易」?美學者:漠視大陸立場 有戰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