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老子說,萬物生於靜而歸於靜,
靜,自古為人所推崇,
不僅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
更是一種境界。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有這樣的表達: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晚清著名政治家、兩任帝師的翁同龢在一幅對聯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那寧靜為何能致遠?平心靜氣能給來怎樣的改變?下面三個故事也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寧靜,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奔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他的軍隊只剩兩千五百名士兵在城裡。諸葛亮「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藉以退敵。
雖是小說家言,也足以給我們帶來深刻思考。諸葛亮面對危機,卻焚香操琴,沒有慌張。他安然自若而平靜,迅速判斷出對方主帥司馬懿對自己的高估與不敢輕視,上演了一出化險為夷的好戲。
我們沒有諸葛亮的智慧,但卻要有面對麻煩的靜心。「致虛極,守靜篤」,「守靜」是為了恢復心靈的清明 ,安靜下來,梳理出最重要,也就是最根本的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靜心,只會讓自己一直處在忙亂當中。
寧靜,是遊刃有餘的境界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淝水之戰中謝安的記載。謝安和客人下圍棋,等待自己十萬軍隊與前秦七十萬軍隊作戰的消息。一會兒他的侄子謝玄從淝水戰場上派出的信使到了,他「看書竟,默然無言」,又慢慢下棋。客人問他戰場上的勝敗情況,謝安回答說:「小兒輩大破賊。」說話時的神色、舉動和平時沒有兩樣。
謝安在淝水之戰前,曾與主帥謝玄反覆謀劃,分析雙方的優勢劣勢,他從戰前的「圍棋賭墅」到戰後的「小兒輩大破賊」,自始至終一直採取極為冷靜的態度,這既穩定了人心,又對局面完全掌控。
常有人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的骨感是因為朝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偏離了既定的軌道,到最後變成了無力掌控。如果內心不安靜,怎麼會抽絲剝繭尋找本質,又怎會考慮各種的可能?平心靜氣處理好小事,面對大事就不至於慌亂;平心靜氣全方位的分析,才能掌控局面,按照自己的計劃前行。
寧靜,是寵辱不驚的心胸
漢代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則記載,楚莊王大宴群臣,一直喝到日落西山點上蠟燭,忽然大風,將屋內蠟燭全部吹滅。此時一名武將乘燈滅之際,拉扯楚莊王妃子的衣服。妃子折斷了那位武將的帽纓,然後說將蠟燭點上,看誰的帽纓折斷了。楚莊王卻說,「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懽。」要大家全都把帽纓折斷繼續喝酒。後來,在一次生命危機關頭,就是那位失禮的武將,拼著性命救出了楚莊王。
楚莊王的忍讓原諒,來自於他在混亂情況下的安靜,所以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掌控住了局面,所以他不僅化解紛爭,還贏取了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如果忙亂應對,沒有方寸,只會火上澆油,使問題激化。《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當眾人都在紛亂中時,安靜往往能讓人快刀斬亂麻,平息紛爭,化解矛盾。
任何的社會都是複雜的,任何人都會生活在一定的麻煩之中,這常常會給我們帶來緊張和壓力。情況越是危急,事情越是麻煩,就越需要「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靜心凝神,做到舉重若輕。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日無古賢
※李鴻章書法手跡欣賞: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逢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 此心不動安如山
※一日禪丨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日一禪:每臨大事有靜氣
※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屬鼠人明天有大事發生,不要不信
※小事不聰明,大事不糊塗
※有時沒文化未必真可怕,常常大老粗也能幹大事
※現今社會,買房可謂是頭等大事,有車不如有房,有事業不如有房,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屬鼠人會有「大事」!
※孕期宮縮真不是通常所說那樣沒大事,不看不知道!
※你身邊有屬羊的嗎?不久將會出「大事」了!別不信,不信是傻子!
※不愛吃飯是一件大事,背後的真兇挺嚇人
※小事沒有恆心 大事你不可能有恆心
※做事有毅力,不拋棄不放棄,能成大事的星座
※狗狗倒在路上大喘氣,主人一看天氣,覺得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