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都要從神壇上被拽下來
導讀
偶像合該黃昏,每一位父母都要從神壇上被拽下來。我反對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 的說法,我也不接受 " 所有錯皆屬父母 " 的指責。
朋友的困境難以啟齒,連轉述,我都要思量很久,尋找較雅馴的字眼。
總之,就是他發現自己八歲的女兒,在網路上尋找什麼。又偷偷摸摸,背著家人,做一些奇怪的動作,自己咯咯笑。目睹若干次之後,他終於鼓起勇氣,問女兒在幹什麼。女兒兒一驚,像被戳穿了似的忸怩不安,假裝若無其事:" 沒什麼呀。" 仰起清白的小臉,眼神不敢看他。
我起初沒當回事兒,還笑道:" 是尊家的遺傳吧。"
不料他鄭重地向我坦露隱私:" 但我不喜歡那個,我喜歡的是 ABCDE,不包括那個。"
他的態度讓我也鄭重起來:" 你打算怎麼辦?"
他無限鬱悶:" 不知道。"
這是病抑或不是?是先天的基因還是後天的影響?天地良心,他堅信自己給孩子的,是最健康不過的環境。這是一時的好奇還是——我就直說了吧——終生的癖好?女兒是否會因此有一條格外崎嶇的道路?一念及此,他痛得必須彎下身去。
問我,是他以為我懂得。我懂得他為人父母的無奈,卻給不了他想要的答案:搜索腦內每個知識庫,完全沒有沾邊的。我想建議他求助育兒專家——又一轉念:我有一些熟人亦已轉型成為育兒專家。他們的熱情不容置疑,我卻深知他們毫無專業背景,有些推理、論斷與行事,更接近怪力亂神更不像科學。育兒這事兒,像大鍊鋼鐵,沒有章法的熱情,只會帶來更大的禍患。
到最後,還是回到起初的那個問題:他打算怎麼辦?他能怎麼辦?而也許,做什麼都沒有區別了。
這不是第一次,我憬悟到身為父母的無助。
我自己少年時,有很多怪異舉動。有些我忘了。一次去參加中學同學會,一個男生戲謔地撐著椅背跳、跳、跳 …… 不止,對我說:" 你再來做一下。" 我才模模糊糊記起來:是的,我整個中學階段,經常有一種突沖而擊的力量讓我必須發足狂奔或者跳動不已。經常,在課間的操場上,力量爆發,我中了邪似狂奔起來——幾十米後,當我風一般經過一堆詫異的臉,我才意識到自己在幹嘛,尷尬地停下來。
還有些,我記得。比如:我吃了很多年的紙。平白無故地,團一張紙在嘴裡嚼來嚼去,往往要到它已嚼得稀爛,我才醒悟過來——啊,不對勁呀,吐掉吐掉。我起意要戒,無數次,像後來我打算減肥一樣,賭咒發誓,都沒有用。那時年頭早,廢紙亦不易得,我吃報紙,滿嘴都是濃重的油墨味道;傳真紙是苦的,不能吃;衛生紙入嘴就化為渣和糊,吐都吐不清爽;我的最愛就是 A4 白紙——這像個瘋子的胡言亂語,少年時候的我,是瘋子嗎?
這些行為,在青春的荷爾蒙耗盡後,漸漸消失。
到這個年紀,我的問題是:如果,我是我自己的父母,我發現孩子有這麼多不對勁,我該怎麼辦?我看不到孩子的未來,我不能預測她長大後會怎麼樣,我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會永不再現,我必然急得上躥下跳,心急火燎要解決,但——誰能幫助我?誰能提供給我相關的資訊?
也許我會帶孩子去查個微量元素:不是聽說異食症就是缺什麼什麼嗎?可能買一堆鈣鐵鉀鈉給孩子吃:多多益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會沒頭蒼蠅似地去掛兒科號——我還真的就自己的童年,問過幾位兒科專家。結果他們告訴我,所謂兒科,其實是 " 兒內科 ",我這個,可能需要去兒童精神科。哪裡有兒童精神科?我小的時候,國內哪裡都沒有。現在嘛,要去精神衛生中心,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精神病院。我會帶孩子去那裡嗎?我想:不會。
有一種觀點是:孩子是沒有錯的。錯的都是父母。
有一個豆瓣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
還有一種說法是:前半生,我們被父母毀了;後半生,我們又被孩子毀了。
但我總想說:父母也是從孩子過來的,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父母與孩子同齡,是從餵奶、換尿布、洗澡,從孩子的第一聲哭、第一顆牙,一點點學會如何愛一個人,照顧一個人。所以,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早期,每位父母都是新手上路、一竅不通。
也許應該培訓上崗?強制准父母上個育兒本科。但只怕文字背得滾瓜爛熟、習題全對,也是紙上談兵。就像駕校滿分一次通過,第一次上路也膽戰心驚,第一年往往會扣滿十二分。高科技時代了,我有個設想:不如用 3D 印表機列印一批模擬寶寶,給准父母們實習機會,先練手個三年五年?可是,模擬寶寶可以質檢,有先天缺陷的就不發貨了,真實寶寶做不到。
我有個朋友,披頭散髮向我訴苦,她在海外,刷刷刷生了三個孩子。前兩個孩子,她在微博微信上自信地寫了大量的育兒文: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如何鼓勵孩子交友、如何讓孩子不哭 …… 但這一切,在第三個孩子來到的時候,全部破產。
小嬰兒總是皺著眉,警覺地看向全世界,包括親媽。三個月時,餓了,大哭,她母乳送到,小嬰兒梗著脖子拒絕,哭得更悲愴了:你怎麼不能在我剛開始餓的時候就出現,一定要我告訴你,你才知道?你不愛我。四個月加輔食,小嬰兒一定要看到她先嘗一口才肯賞臉張嘴;半歲時,她離開,小嬰兒嚎啕大哭;她如期趕回,小嬰兒更哭得要背過氣去,不僅不撲入她懷抱,還推她打她:走開走開,你走了就別再回來 …… 兒科醫生無動於衷地說:嬰兒本來就有一型是難養性,你這個孩子更極端一些,大概在嬰兒中占 1-5% 的樣子。也許,長大就好了。
該怎麼教育,怎麼對待?她說她翻爛了所有書籍,裡面只說 " 要耐心 "。她的吐槽:" 這和多喝水有什麼區別?"
也許過幾十年,在這個孩子長大後,新的育兒理論會出現,救束手無策的母親們於水火。但我的女友沒法穿越到那個時代,她只能精疲力竭地儘力——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最好最好,因為她不懂、她能力有限、她有智識與時代的局限性。
她有錯嗎?大概她的錯,就是生早了若干年。
我同情孩子們的脆弱:當他們在生命的早期,彷徨無助,得不到正確的指引。但我也不能不原諒父母們的無助:當他們走在人生的幽谷,既要養育孩子的身體,又要料理孩子的靈魂。而靈魂是那麼幽深隱黑的事物,即使親為父母,也難以進入無法觸及。愛不能化為理解,理解絲毫不能緩解無能為力的痛楚。有一種絕望是,當他們看向孩子的眼睛:我該怎麼辦?孩子如天上的神祗,只給出暗示不給答案。於是他們左試試、右試試,搞不好就越做越錯。
唯一的慶幸是:絕大部分孩子都會健康長大,長大到能抱怨父母的年紀:" 如果當年我媽不逼我學理科 ……"" 如果那時我媽懂一點生理衛生常識 ……"
我先認為敬:我也抱怨過,也自然而然地說過:" 你們呀,一點都不懂兒童心理學。" ——他們憑什麼應該懂?在他們的時代,全社會都不懂呀。所以,如果若干年後,我的孩子抱怨我,是我活該。
那不寬恕人的,也不配得到人的寬恕。
【責任編輯:身中一刀】






※如果有一天,你的男神從完美的神壇上被拉下來
※有一天,當你走下神壇的時候,你一定還是那個簡簡單單的大男孩!
※一代才女林徽因,是怎麼從神壇上跌落下來的?
※用三十年當上了好萊塢的「上帝」,一記性醜聞讓他不到三天就走下神壇
※他把孔子捧上聖壇,把皇帝抬上神壇,又被罵了幾千年
※來來來,我帶你把貓屎咖啡拉下神壇
※這隻貓每年都會自覺的坐在神壇上,而這次終於被拍到它……
※能把小白鞋擠下神壇,這雙鞋絕對會是下一個爆款!
※當「男神」走下神壇 我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他
※昔日次新龍頭掉下神壇一年半,今浪打翻身,絕對不能錯過上車機會
※劉亦菲仙了這麼久,她胖一點你就說她走下神壇?
※庫里因一數據跌下絕技神壇,兩新星上榜可第一人仍是詹皇
※這款滑鼠還沒上市就被推上神壇,一年多後星光黯淡只因設計太前衛
※曾經房價全國第一,高得讓人接受不了,如今跌下神壇想上萬都難
※二甲雙胍,走下 「神壇」還是好葯
※胡歌像元彬那樣在神壇下不來了?所以一直沒接新戲?
※它是犬界的神話,如今卻走下神壇
※劉亦菲長胖就是走下神壇,可人家就沒在乎過是否走上神壇!
※從今天起,又一家日本大公司跌下神壇,這是連中國人都充滿著回憶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