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理學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心理學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心理學已經成為我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的形式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為我們提供了成堆的建議,引導我們走過人生的坎坷。但是你知道嗎?有一些我們一直堅持的觀點其實是片面或者錯誤的,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那些錯誤的心理學常識。


心理學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誤解一:發泄比壓抑更健康

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丁新華說,情緒是有能量的,需要一個空間去讓這股能量得到表達和釋放,就好比高壓鍋,如果裡面的氣體儲存過多,超過一定的承受能力,就會爆炸一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發泄要比壓抑好。有好多不善調節情緒的人,尤其在體驗到很多負面情緒,如焦慮、憤怒、痛苦等,如果沒有很好的方式去釋放和轉化這些情緒的話,這些情緒能量就有可能會以身體或心理層面的各種問題展現出來,比如頭疼、高血壓、皮膚病等等,很多的生理疾病與不良情緒有關。發泄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壓抑更健康,但並不是說你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宣洩自己的情緒,我們還要因時因地因境,進行健康的發泄。


如何發泄是健康的呢?有一個最基本的「三不」原則,就是在不傷人、不傷己、不傷物的前提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發泄,比如先給自己一個空間、大聲唱歌、用力砸枕頭、關著門自己獨自傾訴等。然而,丁新華博士也指出,如果自己對別人生氣,直接對著別人吼,雖然憤怒的能量是出來了,但是卻把這個能量又傳遞給了其他人,導致緊張的人際關係,所以這不是建設性的發泄方式,只是圖一時之快而已。


為什麼人們會認為發泄比壓抑健康?人們或許會歸因於這樣一個事實:把憤怒發泄出來會讓他們感覺更好,而不是等憤怒自行消退。然而,憤怒自行消散說不定會比發泄出來使人感覺更好。


誤解二: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

專家指出,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不同的稟賦、興趣,所有能夠根據個體的需求和狀況選擇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那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的確應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對於中國目前的學校教育來說,還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因為每個班有30、40人,老師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老師能做的就是按照普通孩子的一般水平來選擇教學目標和內容,這樣對於智力和學業水平處於兩頭的孩子,則很難照顧到其個體差異。現在不少學校的課程設置會按照孩子的水平來分層展開,比如語文、數學、外語會根據學生的水平分為不同的班,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到不同的課堂來學習,這是在學校教育中很好的貫徹因材施教的一個有益嘗試。


其實,家庭教育則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場所,因為父母是最了解、最熟悉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孩子的脾氣、稟賦、個性,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更適合的教育內容、方式和方法。


誤解三:積極心態可以治癒癌症


專家認為,積極心態有助於癌症的康復,但並不代表說就真能治癒,真正的康復需要的是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等多方面的治療和重建過程,因此積極的心態是癌症康復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身心是相互影響的,積極的心態對身體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對於癌症的康復非常有利。除了有積極的心態,採用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手段在生理層面進行積極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積極心態是你的內心更多處於平和、安寧的狀態,對所發生的一切持接納和信任的態度,不管未來往何處發展。


誤解四:人們走向死亡時要經歷五個階段

瑞士裔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 (Elisabeth Kubler Ross)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推廣的、人們走向死亡時經歷的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 (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這些階段描繪了人們快要到達生命終點時必然經歷的一系列轉變過程。根據庫布勒·羅斯的說法,當得知自己將死,我們首先會告訴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認),然後當 意識到事實的確如此時就會變得憤怒不已(憤怒),接下來再徒勞地尋求推遲死亡的辦法,比如說還要活著完成一個未了的心愿(討價還價),再之後當意識到我們 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就會感到很悲傷(沮喪),最終理解這是不可避免的結局,並鎮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這個說法目前是被廣泛認可並被應用到臨床心理工作上的,該理論把人類面對死亡時的複雜心路歷程做了個梳理,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科學性。然而專家認為該提法只是一般人面對死亡的常見心路歷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由於每個個體自身及遇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面對死亡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比如同樣是否定,有些人也許就一兩天,有些人可能一兩個月,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異。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和同事的研究,並不是所有人在自己所愛的人,包括配偶和親人逝世後,都會陷入沮喪或者顯著痛苦的狀態。此外,200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233位剛剛喪偶的居民中,接受是人們得知喪偶消息時最初的主要反應,而不是否認。這些結果是有可能的,因為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一定的變異性的。目前我自己的臨床經驗也覺得五階段理論還是比較符合多數人的心理現實的。


總之,通過對上述話題的剖析,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丁新華表示,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對於任何觀點和理論我們不能隨意的斷章取義,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太絕對。任何事物其實是有利有弊的,就比如發泄,你需要考察在什麼情境下的發泄是健康的建設性的。任何理論,你需要考慮它的適用範圍的,同時它也是動態發展和更新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心學四大核心是哪四點?他的書法與心學有什麼關係?
董平:道在何處?理解陽明心學有幾個可能誤區
想知道他或她是否愛上你?科學有解!
有哪些科學有效又不傷身的豐胸好方法?
醫學有沒有絕對?
你們大學有沒有一些專業上學以致用的趣事?看完之後感覺你們怎麼都這麼厲害啊
留學生眼裡最好的日本大學有哪些你可知道?
開學有了這些新文(玩)具,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科學有料:進入雙子月,「花心」是一種心理問題嗎?
常常感覺腎虧,怎麼辦?強腎補元扶陽,時空醫學有妙方!
不了解皮膚的真實結構,怎麼能科學有效管理皮膚?
加拿大留學有哪些缺點?看完你還敢去嗎?我猶豫了……
不能賺錢的飽學有什麼用?曹雪芹這樣作答……
就業率最好的大學有哪些?
英國最好的大學有哪些?
感謝我的大學有你,我的書法!
癲癇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沒有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
避開這些坑 你的減肥才是科學有效的
科學有料:自來水「致癌」?不必太擔心!